跳至內容

SUT魚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SUT魚雷
類型魚雷
原產地 西德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67年
使用方使用國家
生產歷史
研發者阿特拉斯電子公司英語Atlas Elektronik
生產商AEG
生產日期1967年
基本規格
重量1,414公斤(3,117磅)
長度6.080米(19.95英尺)
直徑533 mm(21.0英寸)

彈頭RDX炸藥
彈頭量250公斤(550磅)
引爆機制撞擊引信/磁氣引信
爆炸當量450公斤三硝基甲苯

發動機永磁電動馬達
驅動同軸反轉螺旋槳
推進劑銀鋅電池
作戰範圍速度23節:28公里
速度35節:12公里
最大深度450公尺[1]
速度時速35 kn(65 km/h;40 mph)
制導系統線導
發射平台潛艦
水面艦

SUT魚雷是1960年代由西德阿特拉斯電子公司英語Atlas Elektronik以外銷導向而開發的一款供潛艦使用,採用線導及電力驅動的重型魚雷

簡介[編輯]

西德海軍在1950年代恢復潛艦部隊後,最初是配備美國製Mk 37型魚雷,西德海軍當時的主要角色是在北海及波羅的海防守,但是Mk37的尋標器在波羅的海的淺水環境效果不好,西德雖然對美製魚雷的尋標器進行改良,但整體性能無法滿意。在1958年,阿特拉斯電子公司開始開發下一代潛艦用魚雷。搭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逐漸成熟的電子射控計算機,成為導引魚雷的重要開發項目。

在1960年代,西德開發出第一款線導電動魚雷:DM2A1海豹。此型魚雷不但以淺海作戰作為研發重點,連接魚雷的銅線可傳輸潛艦戰鬥系統所發出的訊號進行航向調整,讓魚雷可以對水面與水下目標進行攻擊,即便導線斷裂,也可以使用魚雷自備的主動聲納搜索目標。此外,DM2A1是率先採用銀鋅電池作為電動魚雷推力能量來源,銀鋅電池可儲存比鉛酸蓄電池更高密度的能量,使得電動魚雷的馬達輸出更強的動力,這讓DM2A1魚雷的極速跨入35節,在當時屬劃時代的開發。

西德從1968年開始外銷線導魚雷,第一款釋出的魚雷稱為SST魚雷英語SST_torpedo,它同樣是採用銀鋅電池的電動魚雷,但只有對水面目標的攻擊能力,隨著線導魚雷逐漸普及,德國釋出的技術也鬆綁為可對水面與水下目標攻擊的重型魚雷,此即為SUT。SUT魚雷為SST-4魚雷的改良版,英文字義為水面(Surface)與水下(Underwater)目標(Target),它的推進段與彈頭段與SST-4魚雷相同,但是在尋標器段運用較先進的硬體,並增設磁氣引信,因此具備與DM2A1同樣的對水面與水下攻擊能力。

SUT魚雷分為兩種子型號:SUT 226SUT 264,兩型號使用相同的彈頭與推進段,僅有導引段有修改。目前仍服役的SUT均已採SUT 264標準升級。

SUT魚雷一般是搭配209型潛艇外銷,因此在冷戰中是西方國家頗為普及的線導魚雷,但造價較SST魚雷要高。西德在1980年代與印尼達成協議,授權印尼航太公司組裝SUT魚雷,印尼海軍原計劃將SUT魚雷配備在FPB-57級快速攻擊艇印度尼西亞語FPB-57作為反艦與反潛武器使用。中華民國從印尼獲得SUT魚雷[2],用於配備劍龍級潛艦,數量至少100枚,部份國外軍事期刊則估計實際購入數量為200枚,由於印尼在1986年才取得授權,所以台灣從印尼取得的兩批SUT魚雷中,最少第一批有部分是西德原廠生產[3]

使用國家[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SUT 중어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20-10-11
  2. ^ DMT Marinetechnik GmbH (1990-92). [202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9). 
  3. ^ 劍龍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MDC. [2024-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2). 
  4. ^ 台海軍情》重型魚雷威力強大 海軍256戰隊至少5次以魚雷擊沉靶艦. [202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