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颶風琳達 (1997年)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颶風琳達
Hurricane Linda
五級颶風(美國
接近最高強度的颶風琳達靠近墨西哥西南沿海的衛星圖像
形成1997年9月9日
消散1997年9月17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85英里/小時(295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02毫巴百帕);26.64英寸汞柱
(東太平洋第二低)
死亡
損失$320萬(1997年美元
影響地區索科羅島墨西哥西南部,加利福尼亞州
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截至2015年10月,颶風琳達(英語:Hurricane Linda)是有紀錄以來第二強烈的太平洋颶風。風暴源於1997年9月9日的一股東風波,之後穩步增強,並在經過36小時的發展後達到颶風強度。接下來系統迅速加強,風速達到每小時298公里的最高值,其中心氣壓估計低至902毫巴百帕,26.6英寸汞柱)。氣象預測部門曾短暫認為風暴會朝南加州進發,但系統實際上轉朝海上行進,於9月17日消散。

接近最高強度的颶風琳達在索科羅島附近經過,對當地的氣象儀器造成損壞。風暴給墨西哥西南沿海帶去了巨浪,迫使五個港口暫時關閉。如果琳達像氣象部門曾經預測的那樣在加利福尼亞州登陸,那麼它將成為繼1939年加利福尼亞熱帶風暴以來第一個在該州登陸的熱帶氣旋。雖然最終有驚無險地遠離,但風暴還是給該地區帶去了輕到中度降雨,並在聖戈爾戈尼奧荒野引發泥石流和洪水,摧毀了兩套房屋,另有77套受損,總計經濟損失為320萬美元(1997年美元,相當於607萬2025年美元)。雖然風暴強度很高,但由於沒有造成較大的損失,所以其名稱「琳達」(Linda)沒有予以退役[1][2]

形成和強化

[編輯]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氣象部門認為颶風琳達源於8月24日離開非洲海岸的一股東風波。東風波向西穿越大西洋加勒比海,過程中沒有獲得發展。9月6日,巴拿馬以西的太平洋上空發展出一片對流帶,氣象預測部門認為這片對流帶與之前的東風波有關聯。系統繼續向西行進,在三天時間內進入太平洋盆地,並且有雜亂的環流形成。系統中開始發展出帶狀特徵,到了協調世界時9月9日約正午12點,系統已經組織成第14-E號熱帶低氣壓,其時位於墨西哥科利馬州曼薩尼約市以南約740公里[3]

成為熱帶氣旋後,低氣壓以每小時9.7到19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這部分是因為受到了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一片中到上層低氣壓的影響。系統內的深層對流和帶狀特徵有所增加,低氣壓於9月10日清晨增強為熱帶風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命名為琳達。隨着上層外流得到完善,風暴開始迅速強化。到了9月11日,系統中心已經間歇性地出現風眼,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估計琳達已經達到颶風強度。風暴快速增強,中心出現清晰的風眼,周圍環繞着非常寒冷的對流[3]。在24小時裡,系統內的最低氣壓就下降了81毫巴(百帕,2.4英寸汞柱),平均每小時下降了3.38毫巴(百帕,0.1英寸汞柱)。這樣的強化速度已經達到爆發性增強的標準,其要求為每小時氣壓降幅至少達到2.5毫巴(百帕,0.074英寸汞柱)[4]。到了9月12日清晨,颶風琳達已經達到了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五級颶風強度,估計在UTC9月12日早上6點,琳達在索科羅島東南方向約235公里處達到每小時295公里的最高風速[3]。根據德沃夏克分析法,風暴的最大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90至314公里[3],估計陣風風速更高達每小時351公里[5]。最低氣壓估計低至902毫巴(百帕,26.6英寸汞柱),成為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太平洋颶風[3](但此紀錄已經被2015年颶風帕特里夏打破)。另據估算,風暴在活動時其氣壓還要略低,約為900毫巴(百帕,27英寸汞柱)[6]

最強烈的太平洋颶風[7]
颶風 年份 氣壓
百帕 英寸汞柱
1 帕特里夏 2015 872 25.75
2 琳達 1997 902 26.64
3 里克 2009 906 26.76
4 肯納 2002 913 26.96
5 艾娃 1973 915 27.02
伊歐凱 2006
7 瑪麗 2014 918 27.11
奧迪爾
9 吉列爾莫 1997 919 27.14
10 吉爾瑪 1994 920 27.17
瓦拉卡 2018
列表僅適用於在赤道以北及
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太平洋


弱化和消散

[編輯]
接近最高強度颶風琳達的衛星圖像,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心的風眼

達到最高強度後不久,颶風琳達以五級強度在索科羅島附近經過[8]。當時經熱帶氣旋強度預報模型估算,颶風接下來將因為一個上層的靠近影響而轉向朝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進發[3][9]。估計當琳達襲擊該州時已經大幅減弱[3],很可能登陸時已經降為熱帶風暴[5]。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由於颶風以北有一個形成,風暴實際上轉朝西北偏西方向行進而遠離陸地[3]。雖然風暴一直遠離陸地,但其帶來的水分還是到達了加利福尼亞州南部並產生降雨[5]。9月14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派出颶風獵人偵察機和飛機進入系統內部進行調查,以期獲得這一強大風暴更準確和全面的數據[8]。由於行進途中水溫降低,颶風琳達快速減弱,到9月15日已經降級為熱帶風暴。兩天後,位於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西約1778公里處的系統減弱為熱帶低氣壓。9月18日,琳達已經不能達到熱帶氣旋的標準,不過其環流仍然繼續存在了幾天後才予消散[3]

氣象部門的預測和計算機模擬都沒有預料到這場風暴會如此快速地增強。在一份報告中,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預測琳達會在經72小時的發展後達到每小時185公里的最高風速[10]。而預測認為琳達可能達到的最大潛在強度為880毫巴(百帕,26英寸汞柱),比實際達到的氣壓還要低22毫巴(百帕,0.65英寸汞柱)[11]。由於受到1997至1998年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的影響,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期間的海洋表面溫度要比往年高,因此出現的高強度風暴也較多。颶風琳達形成約一個月前,另一個類似的強勁颶風颶風吉列爾莫出現,同樣達到了五級強度。琳達降低了所經海域的水溫,令9月21日經過相同水域的颶風諾拉強度也因此削弱。[8]

防災措施和影響

[編輯]
9月12日,颶風琳達接近索科羅島

雖然颶風琳達的風眼沒有實現登陸,但颶風還是以接近最高強度在索科羅島附近經過[8]。颶風切斷了風力和氣壓測量儀器的電源[3],島上一個觀測站記錄到986毫巴(百帕,29.1英寸汞柱)的氣壓,之後因電力中斷而停止產生數據[6]。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因這場颶風而收到熱帶氣旋警告或觀察預警[3]。不過墨西哥政府有因狂風和漲潮的威脅而發出沿海洪水警報並暫時關閉了五座港口。沿海岸線有報告出現2.4米高的海浪,導致米卻肯州哈利斯科州納亞里特州錫那羅亞州出現洪水[12]

9月13日的預測認為琳達將朝南加州進發

氣象部門一度預測琳達將向東北方向前進,以弱熱帶風暴強度在南加州登陸,如果事實的確如此,琳達將成為繼1939年加利福尼亞熱帶風暴以來第一個在該州登陸的熱帶氣旋[5]美國國家氣象局駐加利福尼亞州奧克斯納德辦公室發布了公共信息和琳達對南加州所可能構成影響的特殊天氣報告。該報告中表示預測不一定準確,並建議媒體不要對風暴進行誇大[3]。該辦公室指出風暴可能帶來大量的降雨,有可能引起山洪爆發和較高的海浪[6]。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洪水威脅,工人清理了排水溝,並給沿海物業準備了沙袋[13]

雖然風暴沒有像預測的那樣朝陸地靠近,但南加州海岸還是出現了4.6至5.5米的巨浪[5]紐波特比奇有五人從碼頭上被捲入海中約270米遠,幸運的是他們都由一艘經過的船隻所救[14]。颶風帶來的水氣穿越該州,帶去了暴雨和高爾夫球大小的冰雹。位於聖戈爾戈尼奧荒野(San Gorgonio Wilderness)福雷斯特瀑布(Forrest Falls)的一個監測站紀錄到每小時64毫米的降雨量。這些降雨引發了嚴重的洪水和泥石流,兩套房屋因此被毀,另有77套受損,共計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320萬美元(1997年美元,相當於607萬2025年美元)[5]聖地亞哥記錄到1.3毫米降雨,這也是164天來該市首度出現可以測量出來的降雨量,追平了當地1915年和1924年兩度最長時間無降雨的紀錄。琳達帶去的濕氣一直延伸到了美國上中西部,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創下了一天降雨50毫米的新紀錄。[15]

紀錄

[編輯]

颶風琳達的氣壓低至902毫巴(百帕,26.64英寸汞柱),是繼1966年有了可靠記錄以來出現過最強烈的太平洋颶風[3]。在2015年的颶風帕特里夏出現之前,琳達也被認為是繼1949年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太平洋颶風[8]。琳達出現之前,這一紀錄由1973年的颶風艾娃保持,其氣壓經測定低至915毫巴(百帕,27英寸汞柱)。不過考慮到琳達達到最高強度時其氣壓並沒有觀測記錄,所以其強度只是估計數值。因此艾娃仍然是經過測量確認二強強烈的太平洋颶風,直至2002年10月下旬才被颶風肯納超越[3][7][16]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Hurricane LINDA Advisory Archiv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Robbie Berg. Hurricane Lind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9-10-26 [2013-12-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0-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Max Mayfield. Hurricane Lind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7-10-25 [201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Glossary of NHC terms. 2007-09-10 [201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5.0 5.1 5.2 5.3 5.4 5.5 San Diego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A History of Significant Weather Event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PDF). 2007-01 [2013-12-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1-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6.0 6.1 6.2 Jesse Ferrell. Hurricane Linda: History in the Making. Central Atlantic Storm Investigators. 1997 [2008-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7.0 7.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database 1949–2013.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4-07-07 [2015-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2).  A guide on how to read the database is available here.
  8. ^ 8.0 8.1 8.2 8.3 8.4 Miles B. Lawrence. Eastern North Pacific Hurricane Season of 1997 127.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9年10月 [2011-11-15]. doi:10.1175/1520-0493(1999)127<2440:ENPHSO>2.0.CO;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5-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Jack Williams. For a while, hurricane seemed aimed at California. USAToday.com. 2005-05-17 [201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Kevin R. Petty; Jay S. Hobgood. Improving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Guidance in the Eastern North Pacific (PDF).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0年4月, 15: 233–244 [2013-12-11]. doi:10.1175/1520-0434(2000)015<0233:ITCIGI>2.0.CO;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1. ^ Jay S. Jobgood. Maximum Potential Intensities of Tropical Cyclones near Isla Socorro, Mexico (PDF).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3年12月, 18: 1129–1139 [2008-12-27]. doi:10.1175/1520-0434(2003)018<1129:MPIOTC>2.0.CO;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Staff Writer. Hurricane hits Mexican ports, may be headed to California. Reuters. 1997-09-14. 
  13. ^ Steve Schmidt. Fears ease as Pacific hurricane veers off. Copley News Service. 1997-09-15. 
  14. ^ San Diego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Day in Weather History: September 14 (PDF). 2007-11-20 [2013-12-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2-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5. ^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Service. Weekly Weather and Crop Bulletin (PD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97-09-23 [2013-12-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2-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6. ^ Franklin, James L.;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Kenna 2002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02-12-26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