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改錯
外觀
《醫林改錯》,凡二卷,清代王清任作品。王清任強調「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他親自去墳場、刑場觀察屍體。道光十年(1830年)撰成《醫林改錯》二卷,約3萬餘字,並繪有25幅臟腑圖譜。
內容
[編輯]王清任繪臟腑圖,按他所見描述各大器官,並從屠夫之口記載橫膈膜存在一事。他主張「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一段」,不過此事違背心主神明的傳統,是「本不當說」。《醫林改錯》否認三焦,認為本無其事物。[1]
書中也有他對中醫經典不合觀察或自相矛盾之處的大量論述。例如:
- 《內經》認為尿液是食物中的水液進入大腸後,循下焦滲入膀胱。王清任卻批評說:「如此論尿從糞中滲出,其氣當臭,嘗用童子小便,並問及自飲小便之人,只言味鹹,其氣不臭……」,後解釋說「中是瓏管,水由瓏管分流兩邊出水道,由出水道滲出,泌入膀恍為尿。出水道中有四血管,其餘皆系水管。」
- 他批評歷代對中風、半身不遂的辨證是「病本一體,諸家立論,竟不相同」,又舉例表示一些古方無用。他對半身不遂的解釋是「若元氣一虧,經絡自然空虛,有空虛之隙,難免其氣向一邊歸併」,以補陽還五湯治。
王清任企圖建立「氣」、「血」系統,兩者不相通,血管中只流血,氣管中只行氣,主張心臟是氣管通路,認為心中無血。(這和中世紀歐洲將動脈認為是氣道的概念類似,原因是屍體動脈無血。)他對疾病的論述集中於氣血而非臟腑,強調補氣活血、逐瘀活血。對於皮癢,他認為對證下藥而無效常是因為淤血阻撓藥力到達皮膚,按他的經驗是加化瘀藥可解。[2]
《醫林改錯》內載方劑33首,其中「活血化瘀」的方劑有22例,如五逐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補陽還五湯等,被稱為活血化瘀派的宗師。
評價
[編輯]《醫林改錯》在醫學界褒貶不一,有人說是「集數十載之精神,考正數千年之遺誤」, 是「稀世之寶」;也有醫家認為是「醫林改錯,越改越錯」。後代中醫多贊其方劑辯證,否其臟腑結構論。現代中醫臨床實驗也認為此書方劑用處廣泛。[3]然臟腑與解剖內臟之正式分割,為民國惲鐵樵所發明,以此否定王清任有時代錯置之嫌。[4]
王清任雖然實地觀察屍體,堅持「親見臟腑」,[5]卻缺乏「系統的實驗」精神,亦乏「操作典範」,僅僅是動目而不動手。使得書中的結論過於草率,因此嚴重影響到本書的價值。
參考書目
[編輯]- ^ Bangbu1996. 读《医林改错》. xys.org.
- ^ 程記偉,蔡定芳,白宇. 《医林改错》功过论. 環球中醫藥. 2016, 9 (2): 4.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16.
- ^ 《医林改错》功过论. 環球中醫藥. 2016, 9 (02): 176-179.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16.
- ^ YU, Gengzhe. 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 [Hua Tuo in doubt: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surgeries in ancient China] (PDF). 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 1 (24): 82-95 (中文).
- ^ Nathan Sivi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China.(Ann Arbor,1987). 此書含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譯者自撰的歷史背景和中醫學入門,第二部分為197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新編中醫學概要:供西醫學習中醫用》的部分英文譯本。譯者在第 140-141 頁討論了王清任的貢獻。
- 王道還,〈論醫林改錯的解剖學〉,《新史學》(台灣),1995,第六卷第一期,頁 95-112。
擴充閱讀
[編輯]- 王道還. 論王清任的醫學研究 (PDF). 「中國十九世紀醫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