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鄭桑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鄭桑溪(1937年5月14日—2011年2月2日),臺灣基隆市人,曾任職行政院新聞局攝影室,以1950到1960年代拍攝基隆等寫實照片聞名,也是臺灣首位在電視作攝影教學的攝影家。

生平

[編輯]

學生時期

[編輯]

鄭桑溪生於1937年5月14日[1],為雲門舞集舞者鄭淑姬的長兄[2],家族在基隆市開設西餐廳[1]與在正濱漁港開設漁船公司[2]。高二時他首次幫同學拍攝,便產生攝影興趣,便自己買一台二手的信濃牌相機學習[3]

1955年,時為成功中學學生的鄭桑溪,加入柯傳義、楊秋源、潘文宏等基隆、台北地方人士組成的「新穗影展」,受教於張才[4]。鄭桑溪自認攝影生涯第一張作品,是1956年在自家基隆口外望所拍的「方與圓」,構圖簡潔又景深幽遠[4]。鄭桑溪承襲張才的社會寫實觀點,以1950到1960年代拍攝基隆的影像奠定攝影界的地位[3]。多年後,鄭桑溪為基隆拍攝的種種照片,獲基隆文化中心作為史料照片[5]

對於攝影觀,鄭桑溪自道非常注重突顯主題、簡潔構圖、人物自然,並呈現「拍攝者不在場」[3]。他在取材上,叛逆的、批判性的題材較少[1]張照堂評論鄭桑溪作品在寫實之外,還具冷靜的詩意[6]。鄭桑溪被採用最多的作品是一張蒸氣火車頭的照片[4]。為1959年拍攝一名兩肩挑擔的挑夫走在火車鐵軌上,背後有四部冒著白煙的火車頭,呈現台灣社會轉型的時刻[1][3]。鄭桑溪回憶道,此照片是他在基隆市高砂橋上拍的多張之一,唯獨這張最具感染力,成為台灣出名的蒸汽火車頭相片[7]

鄭桑溪讀成功高中時曾因病休學,至1959年考上政治大學新聞系[8]。1960年暑假,他以救國團幼獅社攝影記者的身分,去蘭嶼拍攝[9]。他在蘭嶼的一個月,以「蘭嶼雅美婦人」為攝影代表作,取景構成典雅大方,又描繪了族人容姿、習俗與環境景觀,獲得台北攝影沙龍優秀作家獎及最佳作品獎第一名[10]。22歲,鄭桑溪擔任成功中學攝影社指導老師,指導了張照堂[3]

1961年,鄭桑溪創辦政治大學攝影社後,受張才人文寫實攝影理念影響,偕同尚為女友的妻子郭春英去拍攝九份[11]。對1960年代寫實攝影受到郎靜山領導的中國攝影學會壓抑的說法,鄭桑溪認為這是年輕攝影家不了解而產生的批評[12]。自1963年基隆市攝影學會創辦後,鄭桑溪擔任長達11屆的理事長,培養攝影人才[1]

從事攝影

[編輯]

1964年,鄭桑溪至行政院新聞局攝影室工作[8][10]。在新聞局工作三年期間,他所拍攝的雙十節閱兵、蔣中正總統的揮手答禮等別緻生動,不像官方照片刻意[10]

1950年代到1970年代,台北市博愛路美而廉餐廳老闆陳雁賓,無條件為攝影同好提供4樓餐廳空間作展覽,讓郎靜山、張才、鄧南光李鳴鵰、鄭桑溪、張照堂等人在此聲名崛起[13]。1965年,張照堂、鄭桑溪在美而廉展示數十幅標榜為「現代攝影」的作品,受到洛夫撰文稱讚[14]

1967年,鄭桑溪受時任台視攝影記者莊靈介紹,擔任臺灣首個講談攝影的《攝影漫談》電視節目主持人[8]。《攝影漫談》播映到結束為該年3月至9月[10]。1968年,鄭桑溪進入《綜合月刊》和《婦女雜誌》專任攝影,以拍攝紅葉少棒隊專題,蜚聲臺灣攝影界[8][10]

台灣攝影界自彭瑞麟開始,多位攝影師都有日本留學經驗[15]。1969年,鄭桑溪於年至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研習演劇和電影四年,最後以「台灣演劇研究」得到碩士論文[10]

1975年,鄭桑溪與徐清波等組成「鄉土文化攝影群」,推行鄉土紀實攝影[8]。1986年,鄭桑溪受聘任教銘傳商專大傳科[8]

晚年生活

[編輯]

1989年9月25日,由張照堂策劃主編、心岱執行製作的台灣第一套攝影家叢書《台灣攝影家群象》正式發表,首批六人為張照堂、鄭桑溪、鄧南光、王信侯聰慧劉振祥[16]

1995年,鄭桑溪在施合鄭基金會贊助旅費下,赴北極作攝影[17]。與其他台灣第一批造訪北極的遊客自莫曼斯克出發[18]

2011年2月2日上午11點48分,鄭桑溪因胰臟癌汐止國泰醫院病逝,葬於基隆南榮公墓[3]。5月14日到6月5日,「影像.紀實.鄭桑溪」紀念展在基隆文化中心舉行[1]

逸事

[編輯]

臺灣首宗侵害著作權提告案例是湯城影業公司拍攝電影《舊情綿綿》未經告知而用鄭桑溪的作品,被基隆市攝影學會陳健全發現[1]。1988年末,鄭桑溪告知記者說湯城若拿出一筆合理的賠償金,他願庭外和解[19]。最後,鄭桑溪將賠償金50多萬全數捐給消費者文教基金會[1]

2015年,中華民國外交部的台灣美食文化網未經授權就登載鄭桑溪《鄭桑溪港都舊情》書籍照片,事後外交部以多通電話解釋致歉並與遺族簽訂和解書[20]

出版專書

[編輯]
  • 鄭桑溪. 《鄭桑溪港都舊情》.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99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周美晴. 鄭桑溪影像紀實黑白時代史. 大紀元時報. 201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1) (中文(臺灣)). 
  2. ^ 2.0 2.1 高自芬. 舞姬──跳舞姊姊鄭淑姬(上). 中國時報. 2023-05-08 [2024-12-10]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3.5 吳垠慧. 鄭桑溪辭世 告別掌鏡人生. 中國時報. 2011-02-07 [2024-12-11]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賴素鈴. 打開攝影記憶庫 薪傳三代情 鄭桑溪回顧展 反映世代發展. 民生報. 1997-09-28 (中文(臺灣)). 
  5. ^ 紀慧玲. 《人物》鄭桑溪 影像史家. 民生報. 1989-08-23 (中文(臺灣)). 
  6. ^ 吳垠慧. 張照堂:在鄭桑溪身上看見典範. 中國時報. 2011-02-07 [2024-12-11] (中文(臺灣)). 
  7. ^ 張源銘. 攝影家鄭桑溪 抓住蒸汽火車頭. 聯合報. 2010-01-18 (中文(臺灣)). 
  8. ^ 8.0 8.1 8.2 8.3 8.4 8.5 莊靈. 扎根紀實 萌啟現代 追懷鄭桑溪先生的影藝人生. 聯合報. 2011-03-10 (中文(臺灣)). 
  9. ^ 張光華. 在各界熱烈歡迎下 蘭嶼隊昨抵達. 聯合報. 1960-08-12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張照堂. 影像競技場的十項全能. 光華畫報. 1985-05 [2024-12-11] (中文(臺灣)). 
  11. ^ 賴素鈴. 九份三多影像庫 物換星移 鄭桑溪 留住情份. 民生報. 1995-05-17 (中文(臺灣)). 
  12. ^ 紀慧玲. 台灣攝影界誰領風騷數十年﹖鄭桑溪駁流言. 民生報. 1989-04-01 (中文(臺灣)). 
  13. ^ 李維菁. 40年代美而廉 台灣攝影界推手. 中國時報. 2007-05-17 (中文(臺灣)). 
  14. ^ 洛夫. 現代藝術的新語言 評張照堂、鄭桑溪的現代影展. 聯合報. 1965-07-24 (中文(臺灣)). 
  15. ^ 賴素鈴. 為台灣攝影體質切片把脈 教育篇 走步 出路 都是問題. 民生報. 1994-07-28 (中文(臺灣)). 
  16. ^ 陳長華. 攝影家群象 第一套出爐 記錄本土寫實圖象 有些底片已逾60年. 聯合報. 1989-09-26 (中文(臺灣)). 
  17. ^ 賴素鈴. 藝文圈 鄭桑溪 完成北極之旅 與贊助人有特殊緣分. 民生報. 1995-08-16 (中文(臺灣)). 
  18. ^ 賴素鈴. 北極攝影 台灣第一人 鄭桑溪 償宿願 收穫豐. 民生報. 1995-08-16 (中文(臺灣)). 
  19. ^ 銘宗. 新聞幕後 照片官司要談價碼. 聯合報. 1988-12-06 (中文(臺灣)). 
  20. ^ 盧賢秀. 使用未獲授權老照片 外交部認錯道歉. 自由時報. 2015-03-19 [2024-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3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