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
郭永懷 |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大清山東省登州府榮成縣 | 1909年4月4日
逝世 | 1968年12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朝陽區首都機場南側 | (59歲)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李佩 |
親屬 | 父:郭文吉 |
學歷 | 南開大學(本科) 北京大學(本科) 多倫多大學(碩士) 加州理工學院(博士) |
職業 | 流體力學家 |
獲獎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85年追授)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99年追授) |
經歷
|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東榮成人,流體力學家。1999年頒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受勳23位科學家之一,主導兩彈一星之原子彈的力學研究。
本科先在南開大學就讀,轉學至北京大學物理系並畢業,考獲庚子賠款出國,先在多倫多大學取得碩士學位,然後在加州理工學院師從空氣動力學權威西奧多·馮·卡門,獲博士學位,讀博認識同門師兄錢學森。1946年另一同門師兄William R. Sears在康乃爾大學創航天工程研究生院,郭永懷為創院教員,後升任教授。1956年返國,1960年經錢學森力薦,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主導原子彈的力學研究。1968年墜機身亡,死前與護衛緊抱剛獲得的氫彈實驗數據。
簡歷
[編輯]早期
[編輯]1909年4月4日生於大清山東省榮成縣西灘郭家村。約1924年,考入私立青島大學附屬中學[1]。1930年,郭永懷入南開大學預科二年乙組讀書,他的註冊號是P444[2];次年8月升入南開大學理科,決心攻讀物理學。南開大學當時沒有物理系,他打聽到電機系有一位物理學教授叫顧靜徽,就投到她的門下,成了她唯一的物理專業的學生。[1]顧靜徽非常賞識這位好學不倦的學生,為他單獨開課。曾在南開大學任教的饒毓泰歸國後到北京大學任教,顧靜徽推薦他轉學。[1]1933年,郭永懷通過北京大學入學考試,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35年畢業並留校,師從光學專家饒毓泰教授攻讀研究生兼作助教[3]。[4][5]
留洋
[編輯]1939年考取中英庚子賠款出國留學名額,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半年後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空氣動力學權威西奧多·馮·卡門教授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乃爾大學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郭永懷在跨聲速流領域和奇異攝動論方面有重要貢獻;與錢學森共同發表的論文《可壓縮流體二維無旋亞聲速和超聲速混合型流動及上臨界馬赫數》提出「上臨界馬赫數」的概念。[6]郭永懷還發表了《跨聲速流的穩定性》、《可壓縮流體二維無旋跨聲速流動》、《繞翼型的二維跨聲速流》、《論二元光滑跨聲速流的穩定性1》等跨音速研究論文。郭永懷還發展了奇異攝動法,即PLK方法(龐加萊-萊特希爾-郭永懷方法)。[7][8]
兩彈一星
[編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胡適任北大校長,積極發展北大工科。饒毓泰向胡適推薦正在美國任教的郭永懷、朱蘭成、馬大猷等青年才俊,同時提議由錢學森擔任應用力學系主任。[9]後因錢學森暫時無法離美而未果。[10]1950年代受錢學森之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科學,郭永懷夫婦離美前,在趙元任家吃告別晚餐。1956年10月抵埗後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57年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同年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學部委員。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卓越貢獻,是科技工作的領導人和組織實施者。
1960年5月調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2月改為第九研究院)副所長、副院長。在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中,經錢學森推薦,領導和組織了爆炸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
1968年12月5日文革期間,郭永懷從青海省執行任務返回北京時,乘坐的伊爾-14型640號飛機在飛至北京上空約400米高度時突然在首都機場跑道南端1209米處墜毀[11]:288。郭和同機警衛當場喪生。在清理飛機遺骸時,人們發現郭永懷和他的警衛牟方東緊抱在一起,兩人身體之間緊夾着剛剛獲得的氫彈試驗數據。他們二人的骨灰埋藏於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郭永懷的塑像下。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1982年12月,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郭永懷文集》[12]。1985年,郭永懷補授予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郭永懷被追授予研製「兩彈一星」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紀念
[編輯]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編號為212797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李佩星」[13]。
著作
[編輯]- On the force and moment acting on a body in shear flow《物體在剪切流中所受的力和力矩》1943
- The flow of a 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through a straight pipe.1943 《可壓縮黏性流體在直管中的流動》
- Two 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a compressible fluid and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number 1946 《可壓縮流體二維無旋亞聲速和超聲速混合型流動及上臨界馬赫數》
- On the stability of transonic flows 1947《跨聲速流的穩定性》
- The propagation of a spherical or a cylindrical wave of finite amplitud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hock waves 1947 《有限振幅球面波或柱面波的傳播及激波的產生》
- Two-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transonic flows of a compressible fluid,1948 《可壓縮流體二維無旋跨聲速流動》
- On the hodograph method 1949 《速度圖方法》
- Two-dimensional transonic flow past airfoils 1951 《繞翼型的二維跨聲速流》
- On the stability of two-dimensional smooth transonic flows 1951 《論二元光滑跨聲速流的穩定性1》
- 0 On the flow of an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past a flat plate at moderate Reynolds
- numbers 1953《中等雷諾數下不可壓縮黏性流體繞平板的流動》
- Reflection of a weak shock wave from a boundary layer along a flat plate.I:Interaction of weak shock waves with laminar and turbulent boundary lavers analyzed by momentum-integral method 1953《弱激波從沿平板的邊界層的反射Ⅰ:用動量積分方法分析弱激波與層流和湍流邊界層的相互作用》
- Reflection of weak shock wave from a boundary layer along a flat plate.Ⅱ:Interaction of
- oblique shock wave with a laminar boundary layer analyzed by differential-equation method 1953 《弱激波從沿平板的邊界層的反射Ⅱ:用微分方程方法分析斜激波與層流邊界層的相互作用》
- Plane subsonic and transonic potential flows 1954 《平面亞、跨音速勢流》
- A similarity rule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conical field and a plane shock 1955 《錐型流和激波相互作用的相似律》
- Viscous flow along a flat plate moving at high supersonic speeds I 1956 《沿高超聲速運動平板的黏性流動1》
- Viscous flow along a flat plate moving at high supersonic speeds 1956 《沿高超聲速運動平板的黏性流動II》
- The effects of Prandtl number on high-speed viscous flows over a flat plate 1956(普朗特數對繞平板高速黏性流的影》
- Compressible viscous flow past a wedge moving at hypersonic speeds 1956 《楔的高超聲速可壓縮黏性繞流》
- Dissociation effects in hypersonic viscous flows 1957 《高超聲速黏性流動中的離解效應》
- 《現代空氣動力學的問題》 1957年
- 《在關於蘇聯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座談會上的發言記錄》 1957年
- 《高超速鈍體湍流傳熱問題》 1963年
- 《宇宙飛船的回地問題》 1965年
- 《激波的介紹》1965
- 《邊界層理論講義》 《中國科大建校初期史料叢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08 ISBN 9787312022760
- (德)普郎特著 郭永懷譯 《流體力學概論》科學出版社 1974
- 《郭永懷文集》 中文版 科學出版社 1982
- 《郭永懷文集》 原文版 科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03-024460-0
家庭
[編輯]夫人李佩:1948年結婚。1956年10月,與郭永懷帶着和女兒歷經周折從美國回到了祖國。李佩舉辦了國內首期應用語言研究生班,為該學科在國內正式建立做了開拓性的工作,並譽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女兒郭芹:出生於美國,1956年隨父母回國,初中畢業後去東北插隊,1970年因病回京,後參加工作。因病英年早逝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李家春; 戴世強accessdate=2014-07-27. 郭永怀小传. 19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 ^ “两弹”元勋郭永怀-南开校友网. nkuaa.nankai.edu.cn. [2023-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5).
- ^ 北京大学校史馆. www.xsg.pku.edu.cn.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 ^ 从南开走出的“两弹”元勋郭永怀. 今晚報. 2004-08-03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 ^ 郭永怀. 原子城基地揭秘. 2007-01-26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Hsue-shen Tsien and Yung-huai Kuo, Two 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a Compressible Fluid and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Number;Guiggenheim Aeronautic Laboratory, Caltech, Pasadena, Calif. 1945
- ^ Kuo Y.H. On the Flow of an in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past a flat plate at moderate Reynolds number, J. Math and Phys. 1953,32;83
- ^ 錢學森 The Poincare-Lighthill-Kuo Method,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 vol4, Academic Press pp281-349 1955; 錢學森文集(英文版)793-854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 ^ 1946年10月8日,饒毓泰致函胡適信中說:「錢學森先生寄來所擬《工程科學系之目的及組織大綱(草案)》。此文是他應我之請而作的,我覺得他的意見有許多是和我的相契合的,但和一般工程學者之傳統目的與組織是大不相同,值得我們深切的注意,茲附呈,閱後請擲還。我未曾和錢先生直接通信,我是請郭永懷轉達北大擬請他出來組織應用算學系或應用力學系之意思,所研究與教學範圍則和錢先生的工程系的內容差不多完全相同。如果北大工程學系能這樣辦,理學院與工學院分界就不致太嚴了。這對於工程教育上是個革新運動。可否由北大聘錢學森先生為工學院院長?」
- ^ 1946年1月2日,饒銃泰致胡適:「轉來錢學森先生的信早收到,後又接郭永懷兄來函說,錢先生一二年內不能歸國,故此時不肯立即負起責任來。弟對於此事雖甚失望,然以郭永懷、 林家翹諸君都望錢先生出來領導,錢如不加入北大,他們也就不肯加入。故仍望錢肯然以郭永懷、林家翹諸君都望錢先生來領導。」
-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市政卷·民用航空志. 北京出版社. 2000. ISBN 7-200-04040-1.
- ^ 郭永懷《郭永懷文集》科學出版社 2009 再版 ISBN 9787030242600
-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中国科大郭永怀李佩伉俪之名命名两颗小行星. 中國科大新聞網. 2018-07-18 [2018-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