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邁阿密-戴德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邁阿密-戴德縣
Miami-Dade County
圖片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依序為:邁阿密城區英語Greater Downtown Miami南海灘邁阿密設計區英語Miami Design District的廷廊、溫伍德藝術區英語Wynwood Art District內的溫伍德牆、位於邁阿密海灘海洋大道威尼斯人泳池英語Venetian Pool大沼澤地國家公園內的美洲蛇鵜步道英語Anhinga Trail卡西亞中心(邁阿密-戴德巨蛋)以及比斯坎國家公園
邁阿密-戴德縣旗幟
旗幟
邁阿密-戴德縣官方圖章
圖章
邁阿密-戴德縣官方標誌
徽章
綽號:"Dade County", "Dade", "Metro-Dade", "Greater Miami"
格言:Delivering Excellence Every Day
Map of Florida highlighting Miami-Dade County
邁阿密-戴德縣於佛羅里達州中的位置
Map of the United States highlighting Florida
佛羅里達州於美國的位置
坐標:25°36′38″N 80°29′50″W / 25.61058°N 80.497099°W / 25.61058; -80.497099
國家 美國
 佛羅里達州
設立日期1836年1月18日
語源法蘭西斯·L·戴德英語Francis L. Dade邁阿密
縣治 邁阿密
最大城市 邁阿密
政府
 • 邁阿密-戴德縣委員會[1]
委員
  • Oliver Gilbert (Chair)
  • Marleine Bastien
  • Keon Hardemon
  • Micky Steinberg
  • Eileen Higgins
  • Kevin M. Cabrera
  • Raquel Regalado
  • Danielle Cohen Higgins
  • Kionne McGhee
  • Anthony Rodriguez (Vice Chair)
  • Roberto Gonzalez (appointed)
  • Juan Carlos Bermudez
  • René García
面積
 • 總計2,431.178 平方英里(6,000 平方公里)
 • 陸地1,898.753 平方英里(5,000 平方公里)
 • 水域532.425 平方英里(1,000 平方公里)  21.9%
人口2020年[2]
 • 總計2,701,767人
 • 估計(2023年)2,686,867人
 • 密度1,422.92人/平方英里(549.39人/平方公里)
居民稱謂Miami-Dadian
郵區編號33002, 33010-33018, 33030-33035, 33039, 33054, 33056, 33090, 33092, 33101-33102, 33106, 33109, 33111-33112, 33114, 33116, 33119, 33122, 33124-33147, 33149-33158, 33160-33170, 33172-33199, 33206, 33222, 33231, 33233-33234, 33238-33239, 33242-33243, 33245, 33247, 33255-33257, 33261, 33265-33266, 33269, 33280, 33283, 33296, 33299
電話區號305, 786, 645
網站www.miamidade.gov

邁阿密-戴德縣(英語:Miami-Dade County /mˈæmi ˈdd/)是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的一個。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該縣人口為2,701,767人[3],是佛羅里達州人口最多的縣,也是美國人口第七多的縣[4]。邁阿密-戴德縣的土地面積位列佛羅里達州第三大,面積為1,946平方英里(5,040平方公里),超過了特拉華州羅得島州的面積[5]縣治位於邁阿密,這是美國第九大全球第65大都市圈的核心,該都市圈在2020年人口為6,138,000人,超過了美國50個州中的31個州[6]

截至2022年,邁阿密-戴德縣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845億美元,是佛羅里達州內生產總值最高的縣,在全美3033個縣級行政區中排名第14位[7][8]。位於比斯坎灣邁阿密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客運港口,於2018年創下了550萬乘客的世界紀錄。此外,該縣的邁阿密國際機場是美國第三大的國際旅客機場,也是美國最大的國際貨運機場。該縣擁有多所大學和學院,包括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全美最大的公立大學之一)和位於科勒爾蓋布爾斯邁阿密大學(美國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之一)[9][10]

邁阿密-戴德縣的拉丁裔人口比例較高,據2020年統計,該縣是全美拉丁裔人口最多的縣。該縣下轄34個建制城市及許多非建制地區[11]。該縣北部、中部和東部地區高度城市化,沿海地區高樓林立,包括位於邁阿密市中心邁阿密中央商務區。南部地區的雷德蘭霍姆斯特德區域組成了該縣的農業經濟地區。農業區雷德蘭約占邁阿密-戴德縣有人居住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與北部地區人口密集的城市區域形成鮮明對比。邁阿密-戴德縣境內有部分面積為國家公園,包括位於該縣西部的大沼澤地國家公園,以及位於比斯坎灣以東的比斯坎國家公園比斯坎灣海洋保護區[12][13]

歷史

[編輯]

印第安時期

[編輯]

在今天邁阿密地區發現的最早美洲原住民定居證據可追溯到大約12,000年前[14],當時居民聚居點生活在邁阿密河兩岸範圍,主要村落集中於北岸。這些原住民最初以追逐猛獁象和野牛等大型動物維生,隨着這些大型動物的滅絕,人們開始捕獵較小的動物,同時以魚類和貝類為食。在歐洲人發現佛羅里達之時,這裡的居民是德貴斯塔人,他們控制了佛羅里達州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包括現今的邁阿密-戴德縣、布勞沃德縣棕櫚灘縣南部。特克斯塔人以捕魚、狩獵以及採集植物的果實和根莖為生,同時也從事一定的農業活動,現今位於邁阿密市中心的邁阿密圓環英語Miami Circle便是特克斯塔人的殘存建築[15]

殖民地時期

[編輯]

1513年,胡安·龐塞·德萊昂的艦隊進入比斯坎灣訪問了該地區,他的航海日誌記錄了他到達了「Chequescha」,這是「Tequesta」的一種變體,這也是邁阿密的第一個有歷史記載的名稱,但不確定他是否登岸或與當地居民接觸過。1566年,西班牙海軍上將佩德羅·梅嫩德斯·德·阿維萊斯英語Pedro Menéndez de Avilés及其隨從登陸這一地區,當時他們正在尋找在前一年海難失蹤的阿維萊斯兒子,因此他們訪問了德貴斯塔人的定居點。1567年,西班牙士兵在神父弗朗西斯科·比利亞雷亞爾(Francisco Villarreal)的帶領下,在邁阿密河口建立了一座耶穌會傳教站,但由於當地人的敵意和蚊蟲的困擾,他們很快被迫撤離。在接下來的250年裡,西班牙控制了佛羅里達,帶來了現代武器和疾病,例如天花,這最終導致特克斯塔人的消失。

1762年,古巴英語Captaincy General of Cuba哈瓦那七年戰爭期間被英國遠征軍占領。1763年,西班牙同意將其位於佛羅里達的領土割讓給戰勝國大不列顛王國,以換取對哈瓦那的控制權。1770年代,英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關係持續緊張,最終在1775年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83年,英國和美國簽署了《巴黎條約》,英國承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獨立,同時英國並與法國和西班牙籤訂了附帶的《凡爾賽條約》。作為戰敗國,英國將東佛羅里達和西佛羅里達歸還給西班牙。

19世紀初,隨着美國勢力範圍繼續向南推進,美國與塞米諾爾人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多摩擦;同時,第一批永久的歐洲定居者到來這片土地。一些來自巴哈馬的居民為了尋找擱淺在佛羅里達珊瑚礁的沉船上的寶藏而來到南佛羅里達佛羅里達礁島群,部分來自巴哈馬的家庭接受了西班牙的土地贈予,開始在邁阿密河沿岸定居並開墾土地。同一時期,塞米諾爾人以及一些逃亡的奴隸也遷入了該地區。西班牙在拿破崙戰爭後國力大不如前,越來越無力支撐佛羅里達的統治。1821年,西班牙以500萬美元的價格將佛羅里達出售給了美國。

塞米諾爾戰爭

[編輯]

1822年3月30日,美國國會將東佛羅里達和西佛羅里達的一部分合併為佛羅里達領地[16]。雖然佛羅里達已經成為了美國的國土,但與當地塞米諾爾人的衝突並未平息,隨着越來越多白人移民湧入佛羅里達,嚴重衝擊塞米諾爾人的生存空間,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1830年,美國國會通過印第安人遷移法案,標誌着美國對印第安人的政策從剿撫兼施轉向強制遷移。不少塞米諾爾人選擇與政府對抗到底。緊張局勢不斷升級,1835年的戴德大屠殺英語Dade battle引發了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威廉·哈尼英語William S. Harney少校(William S. Harney)率領多次襲擊對抗印第安人。當時大多數非印第安居民是駐紮在邁阿密河畔達拉斯堡英語Fort Dallas的士兵。

1836年2月4日,戴德縣根據美國領地法案成立,以在1835年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中陣亡的弗朗西斯·L·戴德英語Francis L. Dade少校命名,戴德陣亡的地點後來成為了戴德戰場州立歷史公園英語Dade Battlefield Historic State Park。最初,該縣計劃命名為平克尼縣(Pinckney County),以紀念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托馬斯·平克尼英語Thomas Pinckney。該縣的「創始之父」理查德·菲茨帕特里克(Richard Fitzpatrick)本人來自南卡羅來納州,因此更傾向於此名稱。然而,當塔拉哈西收到有關戴德大屠殺的消息時,領地立法委員會將戴德的名字加入到建立新縣的法案中。[17]

在成立時,戴德縣的範圍包括現在的棕櫚灘縣布勞沃德縣巴伊亞宏達島英語Bahia Honda Key以北的佛羅里達礁島群,以及現在的邁阿密-戴德縣的土地。縣治最初位於佛羅里達礁島群的印第安礁英語Indian Key, Florida。1842年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結束,僅餘幾百名塞米諾爾人留在佛羅里達西南部的大沼澤地。這是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印第安戰爭,邁阿密地區的人口幾乎在戰爭中完全喪失。戰後,威廉·哈尼的侄子威廉·英格利希重建了其叔叔在邁阿密河沿岸開始的種植園,他在邁阿密河南岸規劃了邁阿密村(Village of Miami)。1844年,縣治遷至邁阿密。根據185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當時該地區只有96名居民[18]

1866年,從拉哥島英語Key Largo到巴伊亞宏達島的礁島群被劃歸門羅縣。1888年,縣治遷至靠近現今朱諾海灘的朱諾,1899年又遷回邁阿密。1909年,棕櫚灘縣從當時的戴德縣北部分離出去;1915年,棕櫚灘縣和戴德縣各貢獻了幾乎相等的土地,組成了現在的布勞沃德縣。從1915年以來,該縣的邊界沒有發生重大變化[19][20][21]

宅地法的推動

[編輯]

1862年,即美國南北戰爭的第二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宅地法》,這一法律為願意前往荒地開拓新生活的移民提供了重要機會。由於當時邁阿密地區土地價值較低,政府以此吸引人們搬遷到這片土地。根據《宅地法》,定居者可以申請640英畝土地,但必須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並種植農作物。最早定居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包括農民、牧場主以及參與過美墨戰爭的士兵。他們通過種植莊稼和飼養牲畜謀生,但無法出售土地,只能繳納政府稅金。1853年,宅地財產稅實施後,政府允許定居者出售土地。這一變化吸引了更多人來到該地區,帶動了土地交易和商業活動,成為邁阿密早期發展的起點。

鐵路加速城市化進程

[編輯]

1890年代,鐵路的修建成為邁阿密發展史上的轉折點。朱莉婭·斯特圖爾特·塔特爾英語Julia Tuttle是邁阿密河北岸640英畝土地的擁有者,她多次嘗試說服石油大亨亨利·弗拉格勒將他的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從棕櫚灘延伸至邁阿密,但都未能成功。直到1894年末到1895年初的大寒潮摧毀了棕櫚灘以北的柑橘作物,塔特爾抓住機會寄給弗拉格勒一枝帶綠葉和白花的橙樹枝,證明邁阿密的氣候適宜種植柑橘,並提出用她一半的土地換取鐵路延伸、酒店建設和城市規劃的條件。最終,弗拉格勒同意了這一提議。1896年4月15日,第一列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列車抵達邁阿密。鐵路的到來讓邁阿密迅速從一個小村莊發展為一座真正的城市,人口從1895年的260人增長至1900年的1681人。同年,弗拉格勒在塔特爾贈予的土地上建造了皇家棕櫚酒店英語Royal Palm Hotel (Miami),進一步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22]

房地產泡沫危機

[編輯]

1920年代,邁阿密進入房地產開發的黃金時期。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始於1921年,一直持續到1926年。這一時期邁阿密的建築業快速發展,新屋興建數量飆升。在1923年4月至7月的幾個月內,當地政府就批准了價值570萬美元的建築許可證英語Planning permission;到1924年8月,一個月內就批准了價值400萬美元的建築許可證;頂峰出現在1925年10月,當月大邁阿密地區發放了破紀錄總值1580萬美元的建築許可證。當時每個投資者都狂熱地購買房產,籍着地產升浪並迅速拋售賺取利潤實現快速周轉,有時買家甚至根本沒有足夠資金支付土地全部費用,他們只有足夠的錢支付保證金,並寄望於地價持續上漲。在樓市繁榮的這幾年內,這個快速發展的城市建造了許多新社區,發展最快的社區之一是建於1924年的邁阿密肖爾斯,該地區占地2500英畝,當時有12,000個建築工地,新屋開盤的第一天銷售額就超過250萬美元[23]

然而,這一時期的繁榮背後隱藏着重重隱患。1925年10月,鑑於建築材料需求已經嚴重影響到其他民生必需品的運輸,在佛州營運的海岸快線鐵路英語Seaboard Air Line Railroad、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大西洋海岸線鐵路英語Atlantic Coast Line Railroad宣布禁運措施,暫停建築材料運輸業務,只允許食品、燃料、易腐爛物品和其他民生必需品經由鐵路運輸。1926年1月10日,普林茲·瓦爾德瑪號英語Prinz Valdemar帆船在邁阿密港口擱淺並側翻,堵塞了港口長達25天。這兩個事件嚴重影響了建築材料的運輸,導致大量地產項目延誤、新屋交付進度落後預期,房地產商的資金鍊開始斷裂。同年9月19日,強烈颶風英語1926 Miami hurricane吹襲了邁阿密,颶風在邁阿密的風速達到每小時120英里,在邁阿密海灘則達到每小時125英里,造成超過2000棟房屋被毀、3000棟房屋受損,經濟損失估計高達2000萬美元,進一步將佛羅里達經濟推向低谷,使其在1929年華爾街股災引發全國經濟大蕭條之前的四年就提前進入了「佛羅里達大蕭條」。

二戰期間的角色和貢獻

[編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邁阿密-戴德縣憑藉其平坦的地形、寬闊的水域以及溫和的氣候,陸軍和海軍在此建立了多個大型訓練基地,使邁阿密成為戰爭時期的重要軍事中心。邁阿密海灘成為美國陸軍航空兵團的重要訓練中心。當時,許多士兵居住在如今著名的裝飾藝術區中的酒店和公寓內。這些設施被用作技術培訓的場所,同時士兵們也在城市的高爾夫球場和其他區域接受訓練。當時的邁阿密港位於今天的莫里斯·費雷公園英語Maurice A. Ferré Park所在地,是海軍和潛艇追擊訓練學校的駐地。在邁阿密港以南的幾條街外,海灣公園英語Bayfront Park成為海軍人員的休閒娛樂場所。兩個街區之外的阿爾弗雷德·I·杜邦大樓英語Alfred I. DuPont Building成為海軍的海灣前線司令部英語Sea Frontier,負責追蹤德國潛艇在附近水域的動向。

當時又稱為36街機場的泛美機場,成為了邁阿密陸軍航空場英語Miami Army Airfield和邁阿密航空站總部的所在地,負責將乘客與貨物運送至南半球,同時向北非戰場的英國軍隊運送彈藥。位於戴德縣南部的里士滿海軍航空站英語Naval Air Station Richmond是另一個重要的設施,專門用於容納美軍的巨型飛艇,這些飛艇負責在墨西哥灣大西洋上空巡邏並尋找德國潛艇。這個基地由三個巨型機庫組成,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器維修設施[24]。除此之外,邁阿密河變得格外繁忙。當地造船廠如米瑞爾-史蒂文斯船廠英語Merrill-Stevens Drydock & Repair Co.邁阿密造船公司英語Miami Shipbuilding肩負着重要任務,前者負責將私人遊艇改造成海軍支援艦艇,而後者則建造了用於快速營救墜落飛行員的PT艇,這些船舶建成後通常會組成船隊,從船廠駛入比斯坎灣進行試航和訓練。

戰後人口增長與城市擴張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邁阿密-戴德縣經歷了顯著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這一時期,來自美國各地和西半球其他國家的大量移民,尤其是來自古巴和海地的移民,使佛羅里達州成為全美人口第三大州[25]。戰後,南佛羅里達逐漸恢復其四季皆宜的度假勝地形象,許多士兵選擇回到邁阿密定居,他們的回歸和大量新移民共同推動了該地區的繁榮發展。許多退伍軍人利用《美國軍人權利法案》進入邁阿密大學就讀,導致學校招生人數激增,為此學校不得不迅速擴建以滿足需求。同時,邁阿密城市發展迅速向郊區擴張,短時間內興建了大量住宅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據統計在這一時期平均每七分鐘就有一棟新屋建成。人口增長伴隨着交通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包括高速公路的擴建和邁阿密國際機場的建立,使得邁阿密成為通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北美門戶。此外,空調的普及和蚊蟲控制的進步,以及以色列商人特德·阿里森英語Ted Arison創立的諾唯真郵輪公司,進一步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佛羅里達州特別是邁阿密,成為東北部和中西部寒冷地區遊客的避冬勝地。

1959年古巴共產主義政權建立後,大量古巴移民湧入邁阿密。第一批移民主要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人士,他們在古巴曾擁有成功的事業和生意。這些移民帶來的商業才能和專業知識,不僅填補了中產階級向郊區搬遷後留下的城市空缺,還在很大程度上重振了邁阿密的經濟。 1960年代,邁阿密成為中情局籌備推翻卡斯特羅政權的重要活動中心。1965年「自由航班英語Freedom Flights」的實施,使得約15萬名古巴移民來到邁阿密及其周邊地區。這些移民的到來進一步改變了邁阿密的社會結構,使其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濃厚拉丁美洲文化氛圍的城市。

除了古巴移民外,邁阿密還吸引了來自其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移民。1980年代,大量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尼加拉瓜等地的移民使邁阿密成為新一代的「埃利斯島」。與此同時,戴德縣的西班牙語人口快速增長,這一變化引發了一些社會緊張關係,導致部分猶太人口搬遷至北部的布勞沃德縣和棕櫚灘縣。進入1990年代,海地移民的大量湧入進一步豐富了邁阿密的多元文化特性。至1962年,邁阿密-戴德縣的人口已突破一百萬,現代都市社區的多民族、多文化格局逐漸形成。

1992年8月24日,颶風安德魯以破壞性的力量吹襲了邁阿密-戴德縣南部地區,包括霍姆斯特德肯德爾卡特里奇。這一颶風是美國歷史上第三大經濟損失的自然災害,損失超過250億美元,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在多年後才逐漸恢復。直到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襲擊墨西哥灣地區之前,颶風安德魯一直是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的自然災害。

更改縣名的歷史與爭議

[編輯]

邁阿密-戴德縣的更名歷史是一段充滿爭議和多次嘗試的過程。邁阿密-戴德縣原名為戴德縣。從1950年代開始,隨着南佛羅里達地區的發展以及邁阿密作為國際中心地位的崛起,更名的呼聲逐漸出現。然而在1958年、1963年、1976年、1984年和1990年的更名公投均以壓倒性失敗告終[26] 。例如,1994年的公投提議將縣名更改為「大都會邁阿密-戴德縣」(Metropolitan Miami-Dade County),但以13%支持、87%反對的結果大比數落敗。這些失敗反映出選民對更名一事缺乏興趣,認為改名沒有必要。然而,隨着邁阿密在國際聲譽上的提升,當地的商業領袖和政府官員再次將更名提上日程。他們希望通過加入「邁阿密」這個更具標誌性的名稱,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旅遊活動以及國際關注。

1996年,年輕的古巴裔民主黨人亞歷克斯·佩內拉斯英語Alex Penelas當選戴德縣縣長。他上任後將推動更名列為重要議程,認為這一舉措將有助於吸引商業投資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1997年11月13日,縣政府非常低調地發起更名公投[27][28],將其與邁阿密、海厄利亞邁阿密海灘的市長和市議會選舉同時進行,商界籌集了約九萬美元用於宣傳,廣告主要集中在西班牙語和黑人電台播放,避免引發重大爭議。同時,過去一貫反對更名的《邁阿密先鋒報》此次選擇支持更名提案,認為即使更名未必帶來明顯好處,也不會造成損害。最終,更名提案以微弱的4%優勢通過,成為佛羅里達州建州以來首次成功的縣名更改,提案獲得通過其中一個原因是極低的投票率,僅有13%的選民參與,而其中只有10%的人在選票上選擇對更名提案投票[29]。更名提案的通過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邁阿密、海厄利亞和邁阿密海灘三座城市的選民參與,這三座城市的投票率在30%~35%之間,而其他地區的投票率僅為6%。雖然更名提案最終獲得通過,但公眾對其反應較為平淡,公投結果令許多選民感到意外,許多人甚至在事後才知道公投的存在;而商業界則對結果感到欣喜,認為「邁阿密」這一名稱能夠增強地區的國際吸引力。

地理

[編輯]

地理特徵

[編輯]

邁阿密-戴德縣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與西棕櫚灘的距離為68英里,與勞德代爾堡的距離為30英里。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該縣總面積為2,431平方英里(6,30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為1,898平方英里(4,92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533平方英里(1,38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1.9%。邁阿密-戴德縣是佛羅里達州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二大的縣[30]。邁阿密-戴德縣的地勢非常低平,平均海拔僅約6英尺(1.8米)。這種低海拔地形使該地區易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同時也塑造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邁阿密-戴德縣的水域主要分布在比斯坎灣及其周邊的大西洋水域。比斯坎灣與大西洋之間被沿海的多個屏障島隔開,其中最著名的屏障島之一是邁阿密海灘。邁阿密海灘不僅是南海灘社區的所在地,還以其標誌性的裝飾藝術區聞名於世。此外,佛羅里達礁島群也從邁阿密-戴德縣向南延伸成弧形。這片島嶼群雖然大部分屬於鄰近的門羅縣,但其交通入口位於邁阿密-戴德縣,使該縣成為通往佛羅里達群島的重要門戶。

從地質學角度來看,邁阿密-戴德縣的地形較為年輕,位於佛羅里達台地英語Florida Platform的東緣。這個台地在數百萬年前形成,是由碳酸鹽岩(如石灰岩)沉積構成的。縣的東部主要由鮞粒灰石灰岩組成,而西部則主要由苔蘚蟲石灰岩構成。這些地質特徵反映了該地區從第四紀逐漸形成並吸引動植物群落定居的歷史[31]

氣候

[編輯]

邁阿密-戴德縣全年享有熱帶氣候,陽光充足,溫暖宜人。夏季炎熱潮濕,氣溫通常達到90°F(32°C);冬季則溫和少寒,氣溫很少低於華氏60°F(16°C)。由於其地處佛羅里達州海岸,邁阿密-戴德縣的降雨量全年較高,尤其在夏季,降水量更為顯著。邁阿密-戴德縣的年平均降雨量為61英寸,遠高於美國平均降雨量的38英寸。全年平均有131天降水,包含雨、雪、冰雹等形式(至少需達到0.01英寸的降水量才會被計入統計)。邁阿密-戴德縣每年平均有249個晴天,高於美國平均的205個晴天。夏季(7月)最高氣溫可達90°F(32°C)左右。冬季(1月)氣溫可低至59°F(15°C),冬季氣候溫和舒適[32]

由於位於佛羅里達州東南部沿海,邁阿密-戴德縣經常面臨颶風威脅。每年的大西洋颶風季可能帶來強風和暴雨,對基礎設施造成破壞,但當地居民已形成一定的應對措施和防災習慣。除此之外,隨着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的影響,邁阿密-戴德縣的極端高溫天氣逐年增加。自1970年以來,每年氣溫高於90°F(32°C)的天數從84天增加至133天,預計未來這一數字將繼續上升。極端高溫會增加人體調節溫度的負擔,可能導致中暑、脫水,甚至死亡。為應對這種趨勢,邁阿密-戴德縣正在通過公共教育、政策和社區合作來應對高溫對健康的威脅[33]

行政區劃

[編輯]

邁阿密-戴德縣是佛羅里達州人口最多的縣之一,該縣有34個建制地區、37個普查規定居民點以及十多個未建制區域

邁阿密-戴德縣的34個建制地區包括19個城市(Cities)、6個鎮(Towns)和9個村莊(Villages)。雖然這些區域名稱有所不同,但根據佛羅里達州的法律,城市、鎮和村莊在法律地位上沒有區別。每個建制地區都有獨立的地方政府,負責提供城市服務,例如建築許可審批、執法和區域規劃等。其中,邁阿密市是最大的市政轄區,緊隨其後的是海厄利亞、邁阿密花園、邁阿密海灘、北邁阿密和科勒爾蓋布爾斯。以下是邁阿密-戴德縣的34個建制地區:

未建制區域是邁阿密-戴德縣中不屬於任何建制市政轄區的地方。這些區域由縣政府直接管理,並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未建制區域的人口加起來超過一百萬。如果將這些區域設為一個城市,它將成為佛羅里達州最大的城市之一。這些未建制區域的邊界比較鬆散,可能相互重疊,也可能與人口普查指定地點重疊。以下是邁阿密-戴德縣主要的非建制地區社區:

除了建制地區和未建制區域外,邁阿密-戴德縣還有37個普查規定居民點。這些地區在統計上被劃分出來,便於收集和分析人口數據,但並不具有獨立的市政政府。以下是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指定的人口普查規定居民點:

人口

[編輯]

人口結構

[編輯]
歷史人口數
調查年人口備註
1840446
1850159−64.3%
186083−47.8%
1870852.4%
1880257202.4%
1890861235.0%
19004,955475.5%
191011,933140.8%
192042,753258.3%
1930142,955234.4%
1940267,73987.3%
1950495,08484.9%
1960935,04788.9%
19701,267,79235.6%
19801,625,78128.2%
19901,937,09419.1%
20002,253,36216.3%
20102,496,43510.8%
20202,701,7678.2%
2023年估計2,686,867[34]−0.6%
U.S. Decennial Census
1840–1970[35] 1980[36] 1990[37]
2000[38] 2010[39] 2020[3] 2022[40]

邁阿密-戴德縣是佛羅里達州人口最多的縣。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該縣總人口約為2,701,767人,比2010年的2,496,435人增長了8.2%[41]。然而,近年來人口增長速度放緩,甚至在2022年和2023年出現了小幅下降,預計未來幾年可能會繼續趨於穩定或略有減少。這一趨勢可能受到住房成本上漲、生活費用提高以及移民模式變化的影響。邁阿密-戴德縣的人口結構呈現出拉丁裔占主導、多族裔融合、人口老齡化加劇、移民比例較高等特點。

在種族和族裔結構方面,拉丁裔是該縣的主要族群,占總人口的69.1%,遠高於佛羅里達州整體的 27.1%。其中,古巴裔美國人約占25.2%,是最大的族裔群體,其次是哥倫比亞裔(3.7%)、委內瑞拉裔(3.7%)、海地裔(2.9%)和尼加拉瓜裔(2.8%)。非拉丁裔白人僅占 13.9%,而非拉丁裔黑人或非裔美國人占16.9%,亞裔人口占比相對較低,僅1.8%,但在過去十年間有所增長。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反映了邁阿密-戴德縣在文化、語言和社會互動上的多元融合,使其成為全美最具國際化特徵的城市之一。

從年齡分布來看,該縣正面臨日益顯著的人口老齡化趨勢。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從2010年的14.1%增加到2020年的17.2%,預計未來這一比例還將繼續上升。同時,18歲以下人口的比例則下降至19.4%,這表明該地區的生育率可能有所下降,而年輕人口流失現象也值得關注。邁阿密-戴德縣的年齡中位數為41歲,比佛羅里達州整體(42歲)略低,但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經濟方面,根據2018年至2022年美國社區調查英語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該縣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64,215,低於佛羅里達州的 $67,917。大約15.3%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高於佛羅里達州整體的12.9%,這表明該縣雖然經濟發達,但仍然存在較大的貧富差距。根據美國統計局2019年至2022年數據,該縣的住房自有率為52.2%,低於佛羅里達州的66.2%。與此同時,房屋的中位數價值為425,400美元,相比2010年的205,000美元大幅上漲,高昂的房價和租金使得許多中低收入家庭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

語言環境方面,邁阿密-戴德縣是全美雙語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66.5%的居民在家主要講西班牙語,而僅24.9%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此外,4.9%的居民講海地克里奧爾語。大約54.6%的居民在家中不講英語,這一比例遠高於佛羅里達州整體的30.6%和全國的22%。

宗教信仰

[編輯]

邁阿密-戴德縣有40.6%的居民認為自己具有宗教信仰,而這一比例在過去十年中有所增長。2010年,約40%的居民與某個宗教團體有聯繫,而到2020年,這一比例上升至52%,成為全美少數幾個宗教信仰比例增長的主要大城市地區之一。在全美人口超過200萬的16個縣中,邁阿密-戴德縣是唯一一個在十年間宗教信仰增長超過10%的地區[42]

在宗教構成方面,天主教徒是邁阿密-戴德縣最主要的宗教群體,占比達22.4%,遠高於佛羅里達州和全國的平均水平。天主教會的影響力持續增強,這種增長與拉丁美洲移民的持續流入有關,因為許多來自古巴、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的移民大多信奉天主教。邁阿密-戴德縣有為數不少的天主教堂,不僅為信徒提供宗教服務,還在教育、慈善和社區援助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基督新教徒在邁阿密-戴德縣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5.4%的居民是浸信會信徒,0.8%屬於衛理公會,1.7%屬於五旬節派,0.5%是長老會成員,而路德會的比例則僅為0.3%。此外,5.9%的居民屬於其他基督教派別,如非宗派基督教教會。這些教會分布廣泛,從小型獨立教堂到大型福音派教會

猶太教在邁阿密-戴德縣的歷史悠久,曾經是該地區最重要的宗教群體之一。然而,近年來猶太人口有所下降,從2000年的6%下降至2020年的2%。儘管如此,邁阿密-戴德縣仍然是佛羅里達州猶太人口第三多的地區,僅次於布勞沃德縣和棕櫚灘縣。目前,該縣約有121,000名猶太居民,主要集中在北邁阿密,特別是阿文圖拉地區。全縣有60多個猶太教會堂、34所猶太教育機構以及3個猶太社區中心。許多居住在美國東北部的猶太人選擇在退休後搬遷到佛羅里達州,但近年來遷往邁阿密-戴德縣的人數有所減少[43]

除基督教和猶太教外,該縣還有一定數量的穆斯林和其他宗教信徒。伊斯蘭教徒占比0.9%,東亞宗教(如佛教印度教)信徒占0.2%。

政治

[編輯]

政府結構

[編輯]

1956年,佛羅里達州憲法修正案的通過,使戴德縣(現邁阿密-戴德縣)居民能夠制定自治章程。自1957年起,有別於傳統的市縣合一制度,邁阿密-戴德縣的政府體系採用兩級聯邦制治理模式(Two-tier federation),即由縣級政府和市級政府組成的大都會政府體系,在維持地方自治的同時,也確保了都會地區的統一管理。在此之前,佛羅里達州的所有縣都受到州憲法和州法律的統一限制,無法享有自主權。

邁阿密-戴德縣共有34個(市級)建制地區,其中邁阿密市是最大的城市。市政府主要負責本轄區內的警察消防城市規劃、建築法規執行等基本市政服務,相關費用由城市稅收承擔。而縣政府則負責提供具有區域性和都會性質的服務,例如災難應急管理、機場和港口運營、公共房屋、公營醫療、公共交通、固體廢物處理等,這些服務的資金來源於整個縣的稅收。

邁阿密-戴德縣非建制地區人口約為107.4萬,占該縣總人口的43.6%。這些地區主要是郊區比例較多的社區,這裡的居民屬於非建制市政服務區(UMSA, Unincorporated Municipal Services Area),在該區域內縣政府同時承擔城市和縣政府的雙重職能,由縣委員會充當其市政代表機構。UMSA居民需繳納UMSA稅,相當於城市稅,以資助警察、消防、城市規劃、水務等基礎市政服務。而居住在建制地區的人口則無需繳納此類稅款。

邁阿密-戴德縣實行「強勢縣長」(Strong Mayor)制度,縣長由全縣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最多可連任兩屆。縣長是行政機構的最高負責人,擁有管理縣政府日常運營的權力。縣長有權任命25個縣政府部門的負責人,並對縣委員會的決議行使否決權。如果縣委員會希望推翻縣長的決定,必須獲得三分之二的委員支持。目前,邁阿密-戴德縣的縣長是丹妮拉·萊文·卡瓦英語Daniella Levine Cava,她是該縣歷史上首位女性縣長。

邁阿密-戴德縣政府的立法機構是縣委員會(Board of County Commissioners),該委員會由13名委員組成,每名委員均通過無黨派單一選區選舉產生,任期四年,且選舉採取交錯進行的方式,每兩年改選部分委員。居民只能投票選出自己所在選區的委員。縣委員會負責制定覆蓋全縣的政策,並監督市政事務,同時擁有廣泛的立法權力,包括設立政府部門、規範商業運作以及制定各類法規。此外,縣委員會可以通過三分之二多數票推翻縣長的否決決定。委員會還會選出一名主席,負責主持會議並任命立法委員會的成員。

在邁阿密-戴德縣的司法體系中,縣法院書記員(Clerk of Courts)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憲法官員,任期四年,負責管理所有法院提交的文件,並擔任縣委員會的書記員。同時,財產評估官(Property Appraiser)也是由選民選舉產生,負責評估縣內所有財產的價值,以確定稅收基準,並管理相關記錄和豁免政策。邁阿密-戴德縣檢察官辦公室(County Attorney's Office)則為縣政府的所有機構,包括縣長、縣委員會、財產評估辦公室、各個部門和委員會,提供法律服務。

在行政職能方面,佛羅里達州憲法規定,每個縣設有五個民選官員來監督行政管理,這五個職位分別是治安官(Sheriff)、財產評估官(Property Appraiser)、選舉監督官(Supervisor of Elections)、稅務官(Tax Collector)和巡迴法院書記員(Clerk of the Circuit Court)。然而,直到2018年修改州憲法之前,在擁有自治權的縣(如邁阿密-戴德縣),選民可以決定是否將這些職位改為縣政府的下屬機構。邁阿密-戴德縣的選民選擇取消治安官、選舉監督官和稅務官的獨立選舉,使其成為縣政府的直屬部門。僅有法院書記員、地方檢察官公設辯護律師仍然是佛羅里達州政府的直屬機構,並由選民獨立選舉產生,不受縣政府管轄。

邁阿密-戴德縣在1966年到2024年間,是佛羅里達州唯一一個沒有民選治安官(Sheriff)的縣,該縣的執法機構是邁阿密-戴德縣警察局(Miami-Dade Police Department),其長官被稱為都市治安官兼警察局長(Metropolitan Sheriff and Director of Miami-Dade Police Department);儘管其徽章上仍然標註「戴德縣治安官辦公室」(Sheriff's Office, Dade County, FLA.),但該職位是由縣政府任命的。2018年11月6日,佛羅里達州選民通過了州憲法第十修正案,該修正案禁止縣廢除包括治安官在內的某些地方公職,並要求上述五個地方公職必須通過選舉產生,以加強公眾對執法系統的監督和參與[44]。2024年11月5日,共和黨候選人羅西·科爾德羅-斯圖茨(Rosie Cordero-Stutz)成功當選邁阿密-戴德縣治安官,並於2025年1月7日正式上任[45]。這一變革標誌着自1960年代以來,邁阿密-戴德縣首次由民選官員擔任治安管理職務,結束了長達六十年的任命制[46]

政治取向

[編輯]

邁阿密-戴德縣在過去百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大多數時候都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從1904年至1972年,該縣幾乎一直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僅在1928年、1952年、1956年和1972年因全國範圍的共和黨勝利而倒向共和黨。在1980年和1984年,該縣曾兩次支持共和黨候選人羅納德·里根,並在1988年支持老布什。從1992年到2020年,該縣在所有總統選舉中都投給了民主黨候選人,民主黨在2008年和2012年連續擴大了在邁阿密-戴德縣的優勢,貝拉克·奧巴馬平均獲得59.69%的選票。2016年,希拉里·克林頓在該縣贏得了63.22%的選票。然而,這種優勢在2018年中期選舉中開始縮小,民主黨候選人比爾·尼爾森安德魯·吉勒姆英語Andrew Gillum未能複製希拉里的高支持率,導致他們在全州範圍內小幅敗選。2020年,喬·拜登在邁阿密-戴德縣的得票率降至53.31%,僅以七個百分點的優勢擊敗唐納德·特朗普。這一變化主要歸因於古巴裔、委內瑞拉裔和其他拉美裔美國選民對共和黨的大幅度轉向,使得共和黨在該縣的表現達到2004年以來的最佳水平。

進入2020年代後,邁阿密-戴德縣的政治傾向進一步向共和黨傾斜。在2022年中期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羅恩·德桑蒂斯馬可·魯比奧分別贏得了該縣的選票。魯比奧繼2010年後,再次在邁阿密-戴德縣獲勝。而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特朗普在該縣以較大優勢獲勝,使他成為自1988年老布什以來首位贏得該縣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47]。這一變化受到了邁阿密-戴德縣大量古巴裔選民的影響,同時佛羅里達州作為特朗普的居住地也為他帶來了額外的支持。同年,共和黨參議員里克·斯科特在該縣獲勝,這是他在2018年選舉失敗後首次贏得該縣的選票。

在州長選舉方面,邁阿密-戴德縣的選民傾向於民主黨,但也有例外。該縣在1998年和2002年支持了共和黨州長傑布·布希。從2006年到2018年,共和黨候選人在該縣的州長選舉中均未能獲勝。然而,這一趨勢在2022年被打破,共和黨州長羅恩·德桑蒂斯贏得了該縣的選票,成為自2002年傑布·布什之後首位在邁阿密-戴德縣獲勝的共和黨州長。

目前,邁阿密-戴德縣在美國眾議院的代表主要為共和黨人,包括第27選區的瑪麗亞·埃爾維拉·薩拉查英語María Elvira Salazar、第28選區的卡洛斯·希梅內斯和第26選區的馬里奧·迪亞斯-巴拉特。民主黨方面,僅有第24選區的弗雷德里卡·威爾遜英語Frederica Wilson代表該縣。

經濟

[編輯]

邁阿密-戴德縣是佛羅里達州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2023年,該縣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90億美元,占佛羅里達州總GDP的14%,排名全州第一,並位列全美第十四位,經濟規模相當於希臘全國[48]。該縣的勞動參與率達到63.8%(約140萬人),高於全美平均水平(62.6%)和佛羅里達州的平均水平(58.5%)。從2018年到2023年,該縣的就業增長率達到6.7%,比全國平均就業增長率高出3.1個百分點。邁阿密-戴德縣的經濟高度多元化,涵蓋國際貿易、金融、旅遊以及快速發展的科技產業。邁阿密不僅是美國第六大最受外國企業青睞的城市,同時也是全球外籍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58.3%的居民為外國出生。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構成,邁阿密成為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與美國之間的重要橋梁[48]

國際貿易是邁阿密經濟的核心支柱之一。邁阿密-戴德縣擁有世界級的航空和海運基礎設施,使其成為南北美洲之間的物流中心。邁阿密國際機場承擔了美國飛往南美洲43%的航班,同時也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貨運機場之一,占美國所有進出口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航空貨運的82%和76%。此外,該縣擁有1200家跨國公司在此設立拉美地區總部,佛羅里達州超過70%的出口商品流向南美地區,而邁阿密海關區的總貿易額在2023年達到了1370億美元,占佛羅里達州雙向貿易的三分之二。此外,邁阿密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郵輪港口之一,也是重要的貨運港口。整個貿易和物流行業在該縣直接提供了30,000個本地就業崗位,並提供約34萬個相關行業的就業機會[48]

邁阿密長期以來以其旅遊業聞名,每年吸引大量國際遊客。該縣不僅擁有壯麗的海灘和溫暖的氣候,還因其郵輪產業而享譽全球。全球三大郵輪公司——嘉年華集團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挪威郵輪均將總部設在邁阿密。此外,洲際酒店集團希爾頓國際雷迪森酒店英語Radisson Hotels凱悅酒店等酒店品牌均在此設有區域辦事處。邁阿密也是國際商務會議、銷售展覽和高層外交活動的熱門舉辦地。

邁阿密是美國第七大金融中心,擁有60多家國際銀行,是美國除紐約市以外最大的銀行中心,邁阿密的私人銀行業擁有超過12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對沖基金和證券交易公司城堡投資的總部位於邁阿密布里克爾;Point72資產管理英語Point72 Asset Management阿波羅全球管理黑石集團等金融機構亦在邁阿密-戴德縣設有辦公室[49]。此外,近年來,邁阿密吸引了大量金融科技企業,已有約500家金融科技公司入駐,使其成為金融技術創新的中心之一。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行業在邁阿密-戴德縣也具有重要地位,包括生物技術、製藥、醫療設備、健康科技和醫療服務等領域。

邁阿密-戴德縣吸引了眾多企業在此設立總部或區域辦事處。其中,漢堡王萊納萊德系統英語Ryder等公司均在縣內設有總部。惠普阿斯利康高雅食品英語Goya Foods佳美航空食品英語Gategroup等公司也在該縣設有拉美地區總部。億客行集團艾瑪迪斯信息科技在邁阿密設有辦事處。此外,部分航空公司,如百夫長航空貨運英語百夫长航空货运佛羅里達西部國際航空英語Florida West International AirwaysIBC航空英語IBC Airways大西洋世界航空英語World Atlantic Airlines,也在邁阿密國際機場附近設有總部。

交通

[編輯]

公共交通

[編輯]

邁阿密-戴德運輸(MDT)是全美第14大、佛羅里達州最大的公共交通系統,提供四種公共交通服務:都會巴士(Metrobus)、邁阿密地鐵(Metrorail)、都會旅客捷運系統(Metromover)和特殊交通服務(STS復康巴士[50]

都會巴士系統覆蓋邁阿密-戴德縣全境,並延伸至門羅縣和布勞沃德縣的部分地區,共設有91條固定路線,由816輛巴士運營。此外,還有兩條承包線路由7輛巴士提供服務。此外,邁阿密-戴德縣內的多個城市也獨立地或與MDT合作營運免費乘搭的仿古鐺鐺車(Trolley),提供短程接駁服務,主要城市包括阿文圖拉珊瑚台多拉海厄利亞霍姆斯特德邁阿密邁阿密海灘邁阿密加登斯北邁阿密海灘陽光島海灘等。其中,霍姆斯特德的鐺鐺車還提供季節性路線,連接至比斯坎國家公園大沼澤地國家公園。此外,MDT還與布勞沃德縣和蒙羅縣的交通系統合作,提供跨縣巴士連接服務。

邁阿密-戴德縣的鐵路交通由邁阿密地鐵、都會旅客捷運系統、三縣鐵路(Tri-Rail)、光亮線(Brightline)和美鐵(Amtrak)共同組成。邁阿密地鐵是的高運量重型鐵路標準的捷運系統,共有兩條線路和23個車站。都會旅客捷運系統是全自動捷運系統,共有三條線路和21個車站,覆蓋邁阿密市中心英語Downtown Miami布里克爾英語Brickell公園西區英語Park West (Miami)藝術與娛樂區英語Arts & Entertainment District,全線免費乘搭。三縣鐵路是連接邁阿密-戴德、布勞沃德和棕櫚灘三個縣的通勤鐵路系統,也是是佛州僅有的兩條公共區域通勤鐵路之一,由南佛羅里達地區交通管理局(SFRTA)運營;三縣鐵路在邁阿密-戴德縣境內為邁阿密中心邁阿密機場海厄利亞市場地鐵換乘奧帕洛卡戈登格萊茲六個車站提供服務。此外,光亮線是連接邁阿密和奧蘭多的私營城際鐵路,也是佛州唯一一條最高速度可達125英里/小時(200公里/小時)的准高速鐵路,全程行車時間約3小時30分鐘。邁阿密-戴德縣的長途鐵路客運服務由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提供,營運着紐約至邁阿密的銀色流星號英語Silver Meteor,以及芝加哥至邁阿密的佛羅里達人號英語Floridian (train)兩對長途列車。

邁阿密-戴德縣擁有多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其中邁阿密聯運中心位於邁阿密國際機場附近,是集地鐵、通勤鐵路、市內巴士、長途巴士和租車服務於一體的大型樞紐,並通過自動旅客捷運系統(MIA Mover)連接邁亞密國際機場。此外,位於邁阿密市中心的邁阿密中心站(MiamiCentral)是光亮線城際鐵路和三縣通勤鐵路的交匯點,站內包含辦公、商業、住宅等多功能空間,並通過行人天橋連接政府中心站,銜接地鐵和都會旅客捷運系統。

機場

[編輯]

邁阿密國際機場IATA代碼:MIA)位於邁阿密-戴德縣中部的非建制區域,是邁阿密地區的主要國際機場,也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該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3500萬人次,是美國航空的第三大樞紐及其通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主要門戶。邁阿密國際機場同時也是美國第三大國際入境口岸,僅次於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洛杉磯國際機場,在全球排名第七。邁阿密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線網絡覆蓋廣泛,提供飛往北美、南美、歐洲、亞洲和中東等70多個國際城市的直飛航班。

除了邁阿密國際機場,邁阿密-戴德縣還有多個民用機場。邁阿密-歐帕洛卡行政機場英語Miami–Opa Locka Executive Airport(IATA代碼:OPF)位於縣域西北部,兼具民用和軍事用途,主要服務於公務航空和私人飛機。邁阿密水上飛機基地英語Miami Seaplane Base(IATA代碼:MPB)位於沃森島英語Watson Island,靠近邁阿密市中心,是一個專門服務於水上飛機的公共機場,提供短途航空旅行和觀光飛行服務。邁阿密行政機場英語Miami Executive Airport(IATA代碼:TMB),原名肯德爾-塔米亞米行政機場,是一個位於縣域西南部的公共機場,主要用於公務航空和飛行培訓。霍姆斯特德通用航空機場英語Miami Homestead General Aviation AirportFAA識別碼:X51)位於霍姆斯特德西北部,為邁阿密-戴德縣南部提供通用航空服務,適用於私人飛機和通勤航班。戴德-柯里爾訓練及過渡機場英語Dade-Collier Training and Transition Airport(IATA代碼:TNT)坐落於佛羅里達大沼澤地內,儘管地理上位於科利爾縣,但歸邁阿密-戴德縣政府所有,該機場主要用於飛行訓練和特殊航空任務。

道路系統

[編輯]

根據佛羅里達州交通部的功能分類標準,邁阿密-戴德縣擁有11條主要幹道,這些道路構成了縣內重要的交通網絡。其中,95號州際公路(I-95)是主要的南北向高速公路,從邁阿密市中心的布里克爾南部出發,向北延伸至布勞沃德縣。此外,棕櫚大道高速公路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826(SR 826)、75號州際公路(I-75/SR 93)和佛羅里達收費公路英語Florida's Turnpike(SR 91/SR 821)也是貫穿邁阿密-戴德縣的重要高速公路。此外,邁阿密市中心還有兩條次級高速公路:195號州際公路英語Interstate 195(I-195)和395號州際公路英語Dolphin East–West Expressway(I-395)。

邁阿密-戴德縣的收費公路涉及多個管理機構。由邁阿密公路管理局英語Greater Miami Expressway Agency(GMX)管理的收費公路共有五條:海豚高速公路英語Dolphin East–West Expressway(SR 836)、格雷特尼高速公路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924(SR 924)、機場高速公路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112(SR 112)、唐·舒拉高速公路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874(SR 874)和鱷魚溪高速公路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878(SR 878)[51]。佛羅里達收費公路則由佛羅里達州交通部(FDOT)營運。所有的收費公路均採用電子收費系統,駕駛者需使用SunPass英語SunPass或按車牌收費(Toll-by-Plate)方式支付通行費。

此外,一些重要的州級公路也構成了邁阿密的交通網絡,例如A1A號州道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A1A(柯林斯大道)、9號州道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9(西北第27大道)、94號州道英語Kendall Drive(肯德爾大道)、817號州道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817(大學大道)、823號州道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823(火烈鳥路)和907號州道英語Florida State Road 907(奧爾頓路)。縣內還有多條美國國道穿越,包括1號美國國道(比斯坎大道/迪克西公路)、27號美國國道(奧基喬比公路)、41號美國國道(塔米亞米公路)和441號美國國道(西北第七大道)。

邁阿密-戴德縣的市區道路系統以街道格網英語Grid plan為基礎,整體布局從邁阿密市中心向外擴展。其中,佛拉格勒街(Flagler Street)為東西向的基準街道,邁阿密大道(Miami Avenue)為南北向的基準街道,基於這一象限構成了邁阿密-戴德縣的街道命名系統:佛拉格勒街以北、西側的地址帶有「西北」(NW)前綴,例如西北第27大道(NW 27th Avenue);佛拉格勒街以南、西側的地址帶有「西南」(SW)前綴;東南(SE)和東北(NE)象限的規模相對較小,但仍採用相同的命名規則[51]。儘管這一街道格網系統直觀且易於導航,但邁阿密-戴德縣的部分城市採用了不同的街道編號或命名系統,增加了一定的複雜性。例如海厄利亞使用完全不同的街道編號系統;科勒爾蓋布爾斯和邁阿密湖主要採用街道名稱而非編號;佛羅里達城和霍姆斯特德在使用縣級格網系統的同時,還結合了自己的編號方式;邁阿密海灘、瑟夫賽德、巴爾港、陽光島和黃金灘的道路編號與縣的格網系統一致,但主要街道仍然採用名稱而非編號。

教育

[編輯]

在佛羅里達州,每個縣同時也是一個學區邁阿密-戴德縣公立學校英語Miami-Dade County Public Schools是該縣的官方公立教育系統。該學區由一個獨立選舉產生的學區委員會管理,並由委員會任命的教育總監負責日常運營。2023年,邁阿密-戴德縣公立學校是全美第三大公立學區。公立學校體系涵蓋多個教育階段,在2024~2025年度學年,邁阿密-戴德縣公立學校包括158所小學、48所初中、64所高中、59所八年制學校(K-8)、119所磁性學校英語Magnet school、160所特許學校(包括48所小學、28所初中、36所高中、35所八年制學校、17所合併學校英語Combined school、3所線上學校[52])、20所另類學校英語Alternative school、4所特殊教育中心、21所技術學院/成人教育中心、2所線上學校。

在2022~2023年度學年,公立學校學生群體的族裔構成主要為拉丁裔(74.6%),其次是非裔(17.4%)、白人(6.2%)、亞裔(1.1%),以及少數混血和其他族裔的學生。在經濟狀況方面,42.4%的學生來自經濟困難家庭,並符合聯邦政府的校餐減免計劃的資格。此外,學區內96.2%的教師持有教學許可證,師生比例為1:20,高於全州平均水平。56%的小學生在閱讀方面達到或超過熟練水平,數學科目則達到58%。對於初中生,閱讀和數學的熟練率均為53%。高中生在閱讀方面的熟練率同樣為53%,但數學科目熟練率較低,僅為43%。在財政方面,該學區的年度總預算為43.25億美元,平均每名學生的花費為11,237美元。其中,71.28億美元用於教學,37.11億美元用於支援服務,其他開支為3.91億美元。

2023年3月23日,州長羅恩·德桑蒂斯簽署了《學校選擇法案》(School Choice Bill),為全州的學生提供政府資助的學券或儲蓄賬戶,以支持他們進入不同類型的學校學習,家長對學校選擇權的進一步擴大。該法案受到部分家長和教育機構的歡迎,但公共教育支持者擔憂這可能會導致公立學校的資金減少,從而影響學校資源和教育質量。邁阿密-戴德縣公立學校也在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模式,與當地企業和組織建立合作關係,邁阿密-戴德縣也是全美第一個設立「學區管理特許學校英語Charter school」(District-Managed Charter School)的地區,該模式允許非營利組織使用公共資金開辦學校,同時由公立學區管理,特許學校被承認為公立學校,以實現更大的教育自主權和創新性[53]

文娛設施

[編輯]

博物館

[編輯]

公園及動物園

[編輯]

表演場地

[編輯]

體育場地

[編輯]

姊妹城市

[編輯]

邁阿密-戴德縣的姊妹城市包括:[5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gencies and Officials. 8.miamidade.gov. [202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2. ^ Explore Census Data. Data.census.gov. [202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3. ^ 3.0 3.1 P2: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 - Census Bureau Table. P2 |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HISPANIC OR LATINO BY RACE. U.S. Census Bureau. [2023-03-21]. 
  4. ^ MiamiHerald.com. Miami Herald. [2011-06-07]. 
  5. ^ "About Miami-Dade County". Miami Dade County. [2023-02-10]. 
  6. ^ Find a Count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ties. [2011-06-07]. 
  7.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County and Metropolitan Area, 2022 (PDF). www.bea.gov.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2024-06-15]. 
  8.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ll Industries in Miami-Dade County, FL. [2024-06-15]. 
  9. ^ University of Miami profile.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21-09-24]. 
  10. ^ "Largest employers in South Florida". South Florida Business Journal. 2021-09-24. 
  11. ^ Miami-Dade County Municipalities. www8.miamidade.gov. [2022-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1). 
  12. ^ Biscayne Bay Aquatic Preserves | Florid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loridadep.gov. [2015-12-14]. 
  13. ^ Biscayne Bay Aquatic Preserve. Florid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5-07-08 [2015-12-14]. 
  14. ^ Parks, Arva Moore. Miami: The Magic City. Miami: Centennial Press. 1991: 12. ISBN 0-9629402-2-4. 
  15. ^ Miami Circle to Brickell Avenue – From Native to NOW! – HistoryMiami Museum. Historymiami.org. [2012-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4). 
  16. ^ A Century of Lawmaking for a New Nation: U.S. Congressional Documents and Debates, 1774–1875. Library of Congress. [2015-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4). 
  17. ^ Tomb, Geoffery. Dade at 150: It all began with a massacre. The Miami Herald (Miami, Florida). 1986-02-03: 125. 
  18. ^ History of Miami-Dade County. [2006-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10). 
  19. ^ Miami-Dade County Annual Report for Bondholders. For the Fiscal Year of 1998. (PDF). Miami-Dade County, Florida. 1998 [2007-04-07]. 
  20. ^ History of Indian Key – retrieved 2007-09-13
  21. ^ Muir, Helen. (1953) Miami, U.S.A. Coconut Grove, Florida. Hurricane House Publishers. Pp. 33, 100
  22. ^ On this day in Florida history - April 15, 1896 - Henry Flagler's railroad arrives in Miami for first time. Florida History Network - Your one-stop source for celebrating and preserving Florida's past, today. [2025-01-27] (英語). 
  23. ^ Tedford, Kristin. History Repeats Itself: A comparison of the real estate booms in the1920’s versus the 2000's in the city of Miami (PDF). 
  24. ^ Releases, Community News. Greater Miami and its role during World War II, Part I | Biscayne Bay Tribune#. 2020-11-09 [2025-01-28] (美國英語). 
  25. ^ World War II and Post-War Boom - Florida Department of State. State of Florida. [2025-01-28]. 
  26. ^ Nemeti, Gay. Sticking With Dade. The Miami Herald (Miami, Florida). 1997-11-11: 22. 
  27. ^ Miami-Dade County Government.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3). 
  28. ^ Wisckol, Martin. Voters Say Dade's Out, Miami-Dade Is Now in Five Times Before, Change Was Rejected. Sun Sentinel. 1997-11-14. ProQuest 389900987. 
  29. ^ Judge Strikes down Miami-Dade name-change referendum from 1997 - MCI Maps. 2021-04-01 [2025-01-28] (美國英語). 
  30. ^ Bureau, US Census. Gazetteer Files. Census.gov. [2025-01-28] (英語). 
  31. ^ Notes on Florida Geology. www.fiu.edu. [2025-01-28]. 
  32. ^ Miami-Dade County, FL Climate. BestPlaces. [2025-01-28]. 
  33. ^ Extreme Heat. www.miamidade.gov. [2025-01-28] (英語). 
  34.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for Counties: April 1, 2020 to July 1, 2023.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24-03-31]. 
  35. ^ Census Counts: 1830-2020. Florida County Population Census Counts: 1830 to 2020. Office of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Research, The Florida Legislature. 2023 [April 12,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4). 
  36. ^ General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FLORIDA 1980 Census of Population (PDF). 07553445v1chA-Cpt11sec1ch002.pdf. U.S. Census Bureau. [2023-03-21]. 
  37. ^ 1990 Census of Population General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Florida Section 1 of 2 (PDF). Florida: 1990, Part 1. U.S. Census Bureau. [March 21, 2023]. 
  38. ^ PL002: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 - Census Bureau Table. PL002 |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HISPANIC OR LATINO BY RACE [73]. U.S. Census Bureau. [2023-03-21]. 
  39. ^ P2: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 - Census Bureau Table. P2 | HISPANIC OR LATINO, AND NOT HISPANIC OR LATINO BY RACE. U.S. Census Bureau. [2023-03-21]. 
  40. ^ County Population Totals and Components of Change: 2020-2022. County Population Totals: 2020-2022. U.S. Census Bureau. 2023-03-30 [2023-03-30]. 
  41. ^ QuickFacts - Miami-Dade County, Florid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42. ^ Burge, Ryan.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is Undergoing Massive Change. It Could Decide the 2024 Election.. POLITICO. 2023-05-14 [2025-01-29] (英語). 
  43. ^ Burge, Ryan. What's Going on With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Florida?. www.graphsaboutreligion.com. [2025-01-29] (英語). 
  44. ^ Constitutional Offices. www.miamidade.gov. [2025-01-29] (英語). 
  45. ^ Cordero-Stutz decisively wins Miami-Dade's first sheriff race in over 60 years. WLRN. 2024-11-06 [2025-01-29] (英語). 
  46. ^ Hamacher, Brian. Here's why the Miami-Dade sheriff's position went away, and why it's coming back. NBC 6 South Florida. 2024-08-13 [2025-01-29] (美國英語). 
  47. ^ Mazzei, Patricia. Trump Is the First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Candidate to Win Miami-Dade County Since 1988. The New York Times. 2024-11-06 [2025-01-29].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48. ^ 48.0 48.1 48.2 Miami-Dade Beacon Council - Market Data - Economy. Miami-Dade Beacon Council. [2025-01-29] (美國英語). 
  49. ^ Miami-Dade Beacon Council - Target Industry - Finance. Miami-Dade Beacon Council. [2025-01-29] (美國英語). 
  50. ^ Transportation & Public Works. www.miamidade.gov. [2025-01-30] (英語). 
  51. ^ 51.0 51.1 Transit Development Plan FY 2015 - 2024 : 2.0 OPERATING ENVIRONMENT (PDF). Miami-Dade County. 
  52. ^ Miami-Dade County Public Schools. cscs.dadeschools.net. [2025-01-29]. 
  53. ^ Miami-Dade County Public Schools. toolkit.dadeschools.net. [2025-01-29]. 
  54. ^ Sister Cities. miamidade.gov. Miami-Dade County. [2023-11-0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