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翼草
蠅翼草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豆目 Fabales |
科: | 豆科 Fabaceae |
亞科: | 蝶形花亞科 Faboideae |
屬: | 假地豆屬 Grona |
種: | 蠅翼草 G. triflora
|
二名法 | |
Grona triflora | |
異名[1] | |
列表
|
蠅翼草(學名:Grona triflora),又名三點金草、蠅翅草、蝴蠅草、蝴蠅翼、蝴蠅翅,為豆科假地豆屬下的一個種,曾被歸類於近緣的山螞蝗屬(Desmodium)。[1][2][3]
分佈
[編輯]本種廣泛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原生地包括北美洲南部、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中部、阿拉伯半島、南亞至華南、東南亞到新幾內亞、南太平洋群島。[1]
本種也被引入到澳洲、安達曼群島、聖誕島、新喀里多尼亞、夏威夷、瑙魯、社會群島、查戈斯群島、科科斯群島、庫克群島、蘇里南等地。[1]
形態
[編輯]本種為一年生或多年生闊葉草本,匍匐生長,常在基部分枝、或者經常在莖節長新根,外觀和習性與三葉草屬相似。莖圓柱形具縱線或有棱,具中等到稠密白色長絨毛。[1]
葉為(1-)3出複葉,托葉麥桿色、斜卵形、2-5毫米長、1-1.5毫米寬、長尖形、基部截平、外面具柔毛、宿存;葉柄具長柔毛且被鉤狀微柔毛,長4-9毫米;葉軸情況相似,長1-2.5毫米。頂生小葉倒卵形,頂端微凹,基部楔形到銳尖,表面基本上無毛、具網狀脈;背面通常被毛或僅在中脈和邊緣具柔毛,長4.5-12毫米、寬4–12毫米;側生小葉與頂生小葉相似或近橢圓形,稍小。[1]
花序腋生,通常由3-4對花組成;苞片漸卵形,2–3.5毫米長,0.7-1.5毫米寬,各圍著2個花梗,宿存;次苞片退化或不存在;花梗纖細,通常具長柔毛,6.5-11毫米長。[1]
花藍色、紫色、紅紫色或粉紅色。萼片2枚,唇狀,上部萼片雙裂,其裂片長度大致等於下部萼片齒狀裂片的長度,下部萼片5個齒狀裂片的中脈上都各有明顯的深色條紋,並且具白色長柔毛,萼片2.5-3.5毫米。[1]
花冠大小與花萼相等或超過花萼;旗瓣近圓形具長爪,可達4.5毫米長、2–3毫米寬;翼瓣近長圓形具長爪,與旗瓣長度相同,寬1毫米;龍骨瓣鐮刀形具長爪,長度也和旗瓣相同,寬1–1.3毫米。[1]
莢果為節莢,無柄,可多達5節,上縫線筆直或稍彎曲,下縫線在各節之間向內凹;莢節近方形,長、寬各為2.3–4毫米,下側彎曲,各節彼此分離但不裂開,或光滑,或被鉤狀微柔毛。[1]
種子輪廓四邊形到近圓形,1.5-2毫米長,1.5-1.8毫米寬。[1]
本種通常生長於草地,或成為耕地上的雜草,或在路邊和沙地成片長成或大或小的草墊;通常被人們作為草坪植物栽植。本種分佈海拔0至1800米。[1]
-
花序近觀
-
花與三出複葉
-
露出雄蕊的花與三出複葉
-
右邊露出雄蕊的花與三出複葉
-
花蕾與葉背面近觀
-
葉面近觀
-
小葉邊緣與背面被柔毛
-
在地面成片生長
-
莖系與根系
-
根系近觀
-
莢果為節莢
-
種子與莢節標本
-
蠅翼草與人類指頭對比
-
折列藍灰蝶(Zizina otis)與蠅翼草:其幼蟲以蠅翼草為食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Grona triflora (L.) H.Ohashi & K.Ohashi.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Kew Science.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8) (英語).
- ^ 蠅翼草 Desmodium triflorum (L.) DC., 1825.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 ^ 三点金 Desmodium triflorum (L.) DC..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