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蘇門答臘

座標0°N 102°E / 0°N 102°E / 0; 102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門答臘
Sumatra
蘇門答臘地形圖
地圖
自然地理
蘇門答臘的位置
坐標0°N 102°E / 0°N 102°E / 0; 102
所處海域東南亞
所屬群島大巽他群島
總面積473,481 平方公里(182,812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世界面積第6大島嶼
最高海拔3,805 公尺
最高點葛林芝
管轄
 印度尼西亞
省分亞齊特別行政區明古魯省占碑省楠榜省廖內省西蘇門答臘省南蘇門答臘省北蘇門答臘省
最大聚居地棉蘭市(人口2,229,408(2016年))
居民
人口58,455,800(2019年)
族群亞齊人巴塔克人米南加保人馬來人華人

蘇門答臘印尼語Sumatra)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人口58,455,800人(2019年)。

地理

[編輯]

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在中間與赤道相交叉,由兩個地區組成:西部巴里散山脈和東部的沼澤地。

蘇門答臘島東南與爪哇島隔著巽他海峽相望,北方隔著馬六甲海峽馬來半島遙遙相對,東方隔著卡里馬達海峽毗鄰加里曼丹島,西方瀕臨印度洋

巴里散山脈為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脈的連續,縱貫蘇門答臘島。該地區發現了黃金礦床。火山所噴發的礦物質使得土壤肥沃。山脈景象優美而迷人,如多巴湖周圍區域。

在東部,強大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平地,遍布沼澤湖泊。雖然該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是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蘊藏油」:棕櫚油石油

在古代,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地區被熱帶雨林覆蓋,這些森林曾經是寶貴動植物(紅毛猩猩老虎大花草等)的棲息地。不幸,當局的貪污風氣和非法森林開發使得這些原始森林目前面臨毀滅的危險。連所謂的「保護區」也遭到砍伐。

蘇門答臘島位於亞歐板塊的西緣,該島以北地區位於印度板塊邊緣,是歐亞地震帶的一部份。2004年12月26日,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發的10米高海嘯席捲蘇門答臘西部的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在印尼就有超過八萬人死亡,災情主要集中在亞齊省北蘇門答臘省

歷史

[編輯]

蘇門答臘的古名為suvara dvīpa梵文:「金島」),中國文獻中也稱為「火洲」,「金洲」[1],馬來語稱為Pulau Emas,也指金洲,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山區出產黃金。16世紀時「金洲」之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尋金。

蘇門答臘處於海上絲綢之路要道,所以經濟繁榮,貿易城市大量出現,特別是在東部,印度教也隨著滲透到這個地區。

古時蘇門答臘島上有室利佛逝蘇門答臘八昔亞齊那孤兒黎代等古國。

室利佛逝國

[編輯]

5世紀-6世紀南北朝(420年—589年)時有干陀利國。

7世紀中葉永徽元年(650年)室利佛逝國取代干陀利國而興起,位於現今巨港一帶。這個佛教王國在7世紀—9世紀獨霸一方,通過貿易交往和武力征服,在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西部傳播馬來文化。但是,歷史學家認為,這個王國的勢力範圍限於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不受其影響。

7世紀下半葉咸亨二年(671年)唐代高僧義淨,訪問室利佛逝國,停留六個月。

10世紀初天祐元年(904年)改稱為三佛齊,以勃林邦(今巨港)為首都。

10世紀中葉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年(961年)、三年(962年)三月、三年十二月,三佛齊國王悉利大霞里壇遣使貢方物。

11世紀下半葉,宋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三日三佛齊占卑使來貢方物;元祐三年(1089年)十二月遣使貢方物;元祐五年9(1091)年月又貢。這時三佛齊舊都勃林邦已被東爪哇國侵占,三佛齊國都遷往占卑

13世紀初葉,宋代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适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著《諸蕃志》有專條詳細敘述三佛齊國。

13世紀中葉,三佛齊遠征錫蘭失敗,國力漸弱。

14世紀末葉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佛齊被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滅。


蘇門答臘國

[編輯]

蘇門答臘國在元代稱為「須文達那國」,位於今日蘇門答臘島八昔(Parsei)河口,現在那裡還有一個名叫須文達那(Sumandra)的小村。 宋史作夏池,或蘇忽吒(SUMUTRA 之音譯。《南海志》作深沒陀羅,《島夷志略》作須文答剌,《元史》作蘇木都速,《明實錄》,《鄭和航海圖》,《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西洋朝貢典錄》,《東西洋考》,《明史》均作蘇門答臘

十三世紀末葉至元九年(1282年),須文達那國遣使貢方物。在明代才改稱為蘇門答臘國,但仍然不是蘇門答臘全島。

十四世紀末洪武元年(1368年),蘇門答臘國王奉獻金葉表,貢馬匹和方物。

十五世紀初永樂三年(1405年)蘇門答臘王蘇丹罕難阿必鎮遣使阿里入貢,明太宗詔封蘇丹罕難阿必鎮為蘇門答臘國王,賜印、金幣。永樂五年再次遣使入貢。隨後蘇門答臘國遭到那孤兒國侵略,蘇門答臘國王中毒箭死,王子蘇干拉年幼,王妃下令,如有勇士能夠替國王報仇,保衛蘇門答臘國,願意嫁為妻子。有一老漁翁挺身而出[2],打敗那孤兒國,王妃果然嫁給老漁翁,並尊老漁翁為老國王[3][4]

永樂七年(1410年)老漁翁國王來京師朝貢,永樂十年(1413年)明太宗遣使往蘇門答臘國。這時候,前王子蘇干拉已經成人,糾眾殺老漁翁國王,然後糾眾逃往山中建立山寨。永樂十三年(1416年)三保太監鄭和擒獲前王子蘇干拉送京伏法。少漁翁王感恩不盡。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昭封少漁翁王的兒子繼承王位。後來,蘇門答臘國被亞齊酋長國所滅,亞齊酋長國一直延續到20世紀,而蘇門答臘成為全島的名字。

在19世紀,蘇門答臘的各王國一個接著一個被荷蘭殖民者打敗,唯有亞齊酋長國維持獨立。為了占領這個酋長國,荷蘭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打了昂貴的亞齊戰爭(1870年—1905年)。

1298年馬可·波羅曾敘述Samara,就是須文達那國。阿拉伯遊歷家伊本·白圖泰曾經到過須文達那國,他稱這個國為"Sumatra"(阿拉伯文對「Samudra」的音譯)但《伊本·白圖泰遊記》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世紀,才被西歐的學術界重新發現。十五世紀初葉,威尼斯旅行家尼可羅·達·康替到蘇門答臘國旅遊達一年之久,他在所著的《游紀》中稱蘇門答臘為Shamuttera,

行政區域

[編輯]
蘇門答臘行政區劃

蘇門答臘地區共分成十個省,其中主要位於蘇門答臘本島的有八個省,由北而南依次為:

全部位於外島的有兩個省:

人口

[編輯]

蘇門答臘人口密度不高(85人/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地區包括北蘇門答臘、以及西蘇門答臘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區集中在巨港棉蘭

當地居民使用52種不同語言,均屬於南島語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東部,最普遍的語言是馬來語,但在其他地區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語言:南部和中部有Lampung語米南加保語,北部的山區有巴塔克語,最北部沿海地區有亞齊語。在市區也有華人使用閩南語

蘇門答臘島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但巴塔克人基督教(荷蘭人傳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印度教徒、漢傳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動植物群

[編輯]

災難

[編輯]

地震

[編輯]

蘇門答臘島是個地震多發區,近年來有多次強地震發生:

  1. 2012年蘇門答臘地震
  2. 2010年蘇門答臘地震
  3. 2009年蘇門答臘地震

圖片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出自《明史
  • 陳佳榮,謝方,陸俊玲 《古代南海地名》 中華書局 1986年版1049頁SUMATRA 條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貞固傳》
  2. ^ 馬歡瀛涯勝覽·蘇門答剌國》:「本處有一漁翁奮志而言『我亦能報』遂領兵眾當先殺敗花面王復雪其仇」44頁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5027-6378-3/K
  3. ^ 馬歡瀛涯勝覽·蘇門答剌國》:「王妻不負前盟,與漁翁配合稱為老王」,44頁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5027-6378-3/K
  4. ^ 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蘇門答剌》:「國王妻遂嫁漁翁,稱為老國王,政事地賦悉聽老王裁製」向達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18頁ISBN 7-101-02025-9

來源

[編輯]
書籍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