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大學
47°22′29″N 8°32′54″E / 47.37472°N 8.54833°E
蘇黎世大學 | |||
---|---|---|---|
Universität Zürich | |||
Universitas Turicensis | |||
創辦時間 | 1833年 | ||
學校類型 | 公立 | ||
校長 | Patrick Aebischer | ||
教師人數 | 2058(其中教授425人)[1] | ||
學生人數 | 24231[1] | ||
校址 | 瑞士蘇黎世 | ||
校區 | 市區,30公頃 | ||
隸屬 | 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 | ||
網站 | www.uzh.ch | ||
|
蘇黎世大學(德語:Universität Zürich,縮寫:UZH)是瑞士的一所州立大學,位於瑞士德語區蘇黎世。該校成立於1833年,現有425位教授、兩萬四千餘名學生分布於7個學院、百四十多個研究所,是瑞士最大的綜合大學。蘇黎世大學在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等領域享有世界聲譽,校友及教授中共產生了愛因斯坦等12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校友、教授及所有研究人員共23位)[2]。蘇黎世大學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和國際博登湖高校聯盟的成員。
歷史
[編輯]蘇黎世大學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宗教改革家慈運理於1525年創立的神學院。1833年,蘇黎世州將已有的神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合為Universitas Turicensis(蘇黎世大學拉丁名),並增設哲學院[3],開創歐洲由民主政府而非君主或教會興辦大學的先例[4]。1859年,哲學院分為哲學一院(文史哲)和哲學二院(數理)。1866年,正式招收第一名女生,這個名叫娜傑日達·蘇斯洛娃的俄國學生次年成為第一位在德語國家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4]。1873年,該校啟用德文名Hochschule Zürich(直譯為「蘇黎世高校」)。1901年,合併蘇黎世獸醫學校,成立了世界第二家獸醫學院[4]。1912年,正式更名為蘇黎世大學(Universität Zürich),以區別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1914年,由著名瑞士建築師卡爾·莫澤爾設計建造的蘇黎世大學主樓落成,學校遷入現址。1933年,成立百周年,學生數目突破兩千人。1973年,在校學生超過一萬人,Irchel校區開工,直至1994年三期落成。1992年,法政學院分為法學院和經濟學院。1998年,蘇黎世州通過大學法,蘇黎世大學取得自治地位。
排名
[編輯]-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 2020[5]: 56
- US News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2021[6]: 62
- QS Global World Rankings 2021[7]: 69
-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8]: 73
結構
[編輯]管理機構
[編輯]蘇黎世大學由以下機構管理:
- 校董會:大學最高機構,負責制定發展戰略和監督。
- 執委會:大學日常管理機構,由校長、醫學與自然科學副校長、法學與經濟學副校長、人文與社會學副校長和行政與財務主管組成。
- 大執委會:大學最高學術機構,由執委會成員、各學院院長以及若干講師、助理教員、學生的代表組成。
- 評議會:負責選舉和任免大學校長和副校長、評議大學事務,由校長、全體教授以及若干講師、助理教員、學生的代表組成。
學術單位
[編輯]蘇黎世大學是瑞士教研領域最廣的大學[9],共約一百個專業分布於7個學院和一百四十多個研究所,另有12個博物館、4間醫院和蘇黎世大學主圖書館、蘇黎世中央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
- 神學院(Theologische Fakultät)
- 法學院(Rechtswissenschaftliche Fakultät)
- 經濟學院(Wirtschaftswissenschaftliche Fakultät)
- 醫學院(Medizinische Fakultät)
- 瑞士獸醫學院(Vetsuisse-Fakultät)
- 文哲學院(Philosophische Fakultät)
- 數理學院(http://www.mnf.uzh.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著名人物
[編輯]蘇黎世大學誕生了一大批對瑞士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人物,包括愛因斯坦等12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2],她的許多畢業生成為瑞士政商學界要人。
諾貝爾獎得主
[編輯]年份 | 領域 | 得主 | 蘇黎世大學淵源 |
---|---|---|---|
1901 | 物理 | 威廉·倫琴 | 博士(1867) |
1902 | 文學 | 特奧多爾·蒙森 | 教授(1852-1854) |
1913 | 化學 |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 | 教授(1893-1918) |
1914 | 物理 | 馬克斯·馮·勞厄 | 教授(1912-1914) |
1921 | 物理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博士(1906)及教授(1909-1911) |
1933 | 物理 | 薛定諤 | 教授(1921-1927) |
1936 | 化學 | 彼得·德拜 | 教授(1911-1912) |
1937 | 化學 | 保羅·卡勒 | 教授(1918-1958)及校長(1950-1951) |
1939 | 化學 |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 講師(1920-1925) |
1949 | 醫學 | 瓦爾特·魯道夫·赫斯 | 講師(1913-1916)及教授(1917-1957) |
1987 | 物理 | 卡爾·米勒 | 講師(1962-1970)及教授(1970至今) |
1996 | 醫學 | 羅夫·辛克納吉 | 教授(1979至今) |
注
[編輯]- ^ 1.0 1.1 蘇黎世大學2007年報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2-06.
- ^ 2.0 2.1 存档副本. [2009-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 ^ 當時蘇黎世大學的Philosophische Fakultät,相當於現時文理學院,因當時科學仍未從哲學分離出來。
- ^ 4.0 4.1 4.2 http://www.uzh.ch/about/portrait/history.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蘇黎世大學校史
- ^ 存档副本. [2021-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 ^ 存档副本. [2021-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存档副本. [2021-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 ^ 存档副本. [2021-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 ^ 存档副本. [2009-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