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美因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因茨
Mainz
美因茨 旗幟
旗幟
美因茨 徽章
徽章
美因茨的位置
地圖
坐標:49°59′58″N 8°16′25″E / 49.9994°N 8.2736°E / 49.9994; 8.2736
國家 德國
聯邦 萊茵蘭-普法茲
面積
 • 總計97.76 平方公里(37.75 平方英里)
最高海拔245 公尺(804 英尺)
最低海拔82 公尺(269 英尺)
時區CETUTC+01:00
 • 夏時制CESTUTC+02:00
郵政編碼55001-55131
電話區號06131, 06136
政府地址Jockel-Fuchs-Platz 1
55116 Mainz
網站www.mainz.de
1900年的萊茵河和美因茨

美因茨(德語:Mainz德語:[maɪ̯nt͡s] )是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於萊茵河左岸,正對美茵河注入萊茵河的入口處。美因茨是政教古都,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美因茨大主教身兼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駐蹕在此,政治與宗教勢力權傾一時。美因茨擁有一所古老的大學,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谷登堡為大學命名。目前有多個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的總部設立在此。美因茨也是萊茵河流域的狂歡節重鎮之一,每年二月,美因茨、科隆杜塞道夫的狂歡節最為盛大。鄰近美因茨的重要城市尚有威斯巴登達姆施塔特法蘭克福等等。

美因茨與隔岸而對的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共同形成「雙子城」(雙聯市),是萊茵-美茵-法蘭克福都會區的西端入口。

名稱

[編輯]
美因茨和威斯巴登的衛星圖,美因茨位於萊茵河的左下方,右上方為威斯巴登,上方為陶努斯山

歷史上美因茨的名稱多次更改,直到18世紀才有一個統一的書寫方法。這與拉丁語的變遷有關。美因茨最早的名稱是Mogontiacum。中世紀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區的拉丁語趨於將過去長的詞越來越縮短,6世紀美因茨的名稱演變為Moguntia或Magantia。7世紀的寫法是Mogancia、Magancia urbis或Maguntia,8世紀為Magontia。11世紀美因茨的名字又恢復到Moguntiacum或Moguntie。這些時常的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人在寫名字時主要按他們說出來的音來寫,而沒有正式的,規劃化的書寫方法。12世紀的文獻將美因茨稱為Magonta、Maguntia、Magontie和Maguntiam。在一張阿拉伯地圖上它被稱為maiansa。從13或14世紀到15世紀在拉丁文的文獻中美因茨被從Meginze演化為Menze,而德語文獻則稱之為Meynce、Meintz、Maentze和Meintze。這個演化的原因是因為德語與拉丁語在發音之間的不同。德語比較喜歡將第一個音發為重音,而後面的音節則漸漸被省略掉了。

15世紀首次出現了Maintz的寫法,但當時更多的是Menz、Mentze、Meintz或Meyntz。巴洛克時期比較偏愛使用ai的寫法,從而最終普及。到18世紀,Mainz的寫法基本確定,不再更改。唯有1799年法國占領時期城市被改名為法語的Mayence。

地理

[編輯]

美因茨位於萊茵河的西岸,萊茵河在城市東北角從東西流向轉為南北流向,萊茵河組成美因茨的東界和北界。向南和向西美因茨被萊茵黑森的高地圍繞。

美因茨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3.4
(38.1)
5.3
(41.5)
9.7
(49.5)
14.2
(57.6)
19
(66)
22.0
(71.6)
24
(75)
23.6
(74.5)
20.1
(68.2)
14.3
(57.7)
8
(46)
4.5
(40.1)
14.0
(57.2)
平均低溫 °C(°F) −1.2
(29.8)
−0.6
(30.9)
1.9
(35.4)
4.8
(40.6)
8.7
(47.7)
11.9
(53.4)
13.4
(56.1)
13.2
(55.8)
10.3
(50.5)
6.6
(43.9)
2.5
(36.5)
−0.1
(31.8)
5.9
(42.7)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38
(1.5)
36
(1.4)
38
(1.5)
38
(1.5)
51
(2)
58
(2.3)
56
(2.2)
53
(2.1)
41
(1.6)
43
(1.7)
48
(1.9)
46
(1.8)
550
(21.5)
數據來源:Intellicast[1]

周圍城市

[編輯]

向北和向東美因茨隔萊茵河與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相望,向東南它隔萊茵河與黑森州的格羅斯-格勞縣相對。

向南和向西美因茨被美因茨-賓根縣包圍。

市內區劃

[編輯]

美因茨分15個市區,每個市區有一個由區內市民直接選舉出的區議會和一個直接選舉出的區長。區長同時也是區議會的主席。假如市政府做的決定對一個區有重大影響的話,在決定前必須聽取區議會的意見。但區議會自己沒有決定權,最後的決定權在於市議會。

2003年美因茨老城區景色
美因茨市內區劃
名稱 德語 地圖
舊城 Altstadt
布雷岑海姆 Bretzenheim
德賴斯 Drais
埃伯斯海姆 Ebersheim
芬滕 Finthen
貢森海姆 Gonsenheim
哈滕貝格-明希費爾德 Hartenberg-Münchfeld
黑希茨海姆 Hechtsheim
勞本海姆 Laubenheim
萊興貝格 Lerchenberg
馬林博恩 Marienborn
蒙巴赫 Mombach
新城 Neustadt
上城 Oberstadt
魏瑟瑙 Weisenau

歷史

[編輯]

史前史和羅馬時代

[編輯]
羅馬石:羅馬時代運河橋的遺蹟

早在兩萬到兩萬五千年前的最後一次冰川時期,美因茨就曾有過一個由凱爾特人設立的獵人營地。在前1000年後半葉,凱爾特人是萊茵河畔最主要的居民。前52年高盧戰爭中羅馬人來到今天的萊茵河並在這裡設立了一個兵營。這個兵營的名字叫莫根提亞肯(Mogontiacum),這個名字來自於凱爾特人的一個名為Mogon的神(近似於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過去一直認為這個兵營是前38年設立的,但近年來的研究認為這個兵營(也就是說美因茨市)是在尼祿·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領導下於前13年或前12年建立的。此後500年中美因茨始終是一個羅馬城市,從89年開始它是上日耳曼尼亞省的省會。

中世紀早期

[編輯]

早在羅馬帝國末期在美因茨就已經有一個基督教社團了。343年的馬蒂努斯是第一位被證實的美因茨主教。民族大遷徙的混亂平靜後,美因茨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個城市,在文化宗教政治方面它的影響都非常大。8世紀中聖波尼法爵從美因茨出發向東(主要是針對薩克森人)布道。780年或782年美因茨被提升為大主教駐地,其教區阿爾卑斯山脈以北最大的。在9世紀和10世紀美因茨獲得了「金色的美因茨」(Aurea Moguntia)的稱號,並成為采邑總主教區,總教區主教同時擁有美因茨的世俗統治權。 13世紀,美因茨的大主教上升為帝國大總理、美因茨選侯國的統治者和選帝侯。大主教威利吉斯(Willigis)下令建造美因茨主教座堂來顯示他的威望,有一段時間由於皇帝年幼,美因茨大主教任帝國攝政,實際上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真正統治者。

中世紀盛期

[編輯]

阿達爾貝特一世是第一個向美因茨市民授予特權的大主教,其中包括美因茨市民免稅和只能受美因茨法庭審判的權利。但1160年大主教阿諾爾德·馮·塞倫霍芬被刺殺後這些特權又被剝奪了。此外腓特烈一世皇帝下令拆除美因茨的城牆。但此後不久美因茨就重獲青睞了。1184年腓特烈一世在美因茨慶祝他的兒子的成年禮(佩劍),據當時的史官記載是中世紀最大的慶祝。1188年腓特烈一世再訪美因茨並從這裡出發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12年大主教齊格費里德二世在美因茨大教堂加冕霍亨斯陶芬王朝最重要的皇帝腓特烈二世為德國國王。1235年腓特烈二世重返美因茨召開帝國大會,8月15日大會頒布了《美因茨國家治安》。

1240年代中霍亨斯陶芬王朝與其對手之間的鬥爭不斷升級,美因茨市民利用這個機會從雙方獲得了許多好處。1244年大主教齊格費里德三世為了換得市民的支持向美因茨授予了廣泛的特權,從此大主教只在名譽上是美因茨的主宰,實際上城市由一個24人組成的城市議會統治。這些特權中還包括美因茨市民除在保護城市外不必為大主教提供軍事支助的權利。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因茨實際上成為了一座自由城市

自由城市

[編輯]
齊格費里德授予美因茨自由權的證書

到1462年為止美因茨是一座自由城市,這段時期可以看作是美因茨城市史的高峰期。美因茨市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其城市範圍。1254年以美因茨為首組成的萊茵城市聯盟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城市聯盟和國家治安的保護下市內的商業手工業大發展,美因茨成為德國的一個經濟中心。

從1328年開始美因茨市民開始與大主教之間發生衝突。在美因茨主教席之爭中市民支持皇帝和教宗所反對的大主教迪特爾·馮·依森堡。1462年迪特爾的競爭者阿道夫二世攻入城內,他剝奪了所有授予美因茨的特權,結束了美因茨的自由城市時期。美因茨再度成為一個采邑主教領地,城市及其市民的政治地位漸漸消失了。

采邑主教復辟及宗教改革時代

[編輯]

阿道夫二世臨死前偏偏推薦與他爭美因茨的大主教位的迪特爾為其繼承人。1477年迪特爾創立了阿道夫二世就已經計劃的大學。

1517年開始的宗教改革一開始在美因茨進展順利。1450年約翰內斯·谷登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使得改革的宣傳文普及迅速。美因茨的大主教阿爾布雷希特樞機本人對改革思想不排斥。但最後新教還是無法在美因茨立足。大教堂的議會兩次以極小的多數選舉了支持天主教的大主教。到1802年為止除駐兵外在美因茨沒有新教社團。

從17世紀初開始美因茨逐漸被改造為一個要塞,到20世紀為止這個要塞裝置是城市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而且這個要塞也沒有能夠阻止在三十年戰爭瑞典軍隊不經作戰就占領了美因茨。1647年約翰·菲力普·馮·匈保成為大主教,他在結束三十年戰爭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戰後他的政策使得美因茨很快克服了戰爭帶來的破壞。

在此後的巴洛克時代中在市內建造了許多豪華的建築,許多這些建築今天依然保存。在大主教埃默里希·約瑟夫·馮·布賴德巴赫的執政期間(1763年至1774年)啟蒙運動進入了「貴族城市」的政治階層。

舊制度的結束

[編輯]

啟蒙運動法國最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美因茨大主教兼選帝侯腓特烈·卡爾·約瑟夫·馮·埃爾塔爾支持神聖羅馬帝國對革命家採取強硬措施。但1792年在法國大革命戰爭中革命軍占領了萊茵河以西的地區,包括美因茨,大主教埃爾塔爾逃離美因茨。1793年在占領者的組織下美因茨進行德國第一次自由選舉。這個美因茨共和國今天被看作是德國第一個民主政權。但7月普魯士軍隊就包圍了美因茨並對城市進行炮擊。法軍撤離美因茨。美因茨共和國就短短地結束了。

1797年法軍再次占領美因茨。貴族紛紛逃離美因茨,這座城市漸漸變成一座市民城市了。1803年在雷根斯堡的帝國代表大會上決定取消宗教貴族領地。美因茨成為法國當納斯山省的省會。選帝侯-大主教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19世紀

[編輯]
1844年美因茨的聯邦要塞
1890年的美因茨

1816年,美因茨劃歸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國,政治和經濟地位大降,逐漸成為一個次要的省城。圍繞城市的要塞妨礙城市的發展。在這段時間裡市內幾乎沒有發生任何重要的事件。1837年在這裡形成了美因茨狂歡節。直到1886年城市才得到擴展,人口也隨之劇增。相對於其它周圍的城市,如威斯巴登等地,美因茨的總體發展受限於要塞作用而不甚理想。

20世紀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止了剛剛開始的經濟發展。1918年11月9日—12月9日,建立了美因茨工人和士兵委員會。戰後,美因茨再度被法國占領。它完全錯過了20年代的文化和藝術的發展。1930年法國撤軍後美因茨將周邊的一些小村吸收為市區。城市面積翻倍。1938年美因茨成為不隸屬於其他縣的城市。

納粹主義一開始無法在美因茨立足。1933年1月30日納粹黨在德國上台時,在市內參加反對示威的人甚至比慶祝的人還多。但情況很快發生變化。市內約3000人的猶太人社群幾乎全部被運走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美因茨沒有受損。1942年城市第一次遭嚴重的空襲。最嚴重的空襲是1945年2月27日,城市幾乎被完全摧毀。但戰爭結束時城市80%被毀。

戰後美因茨又被法國占領。萊茵河成為法占區和美占區的邊界,萊茵河東岸本來屬美因茨的市區因此被交付由威斯巴登代管。黑森州和萊茵蘭-普法爾茨最終使得這個割離成為定論。1946年美因茨大學重新建立(第一個大學於1798年被關閉)。美因茨成為新成立的萊茵蘭-普法爾茨的首府。1962年美因茨正式慶祝建城2000周年。

市徽

[編輯]
美因茨的市徽

美因茨的市徽的背景色是紅色的,前方有兩個銀色的、由六條輻條組成的輪子,輪子由一個斜放的銀色的十字聯在一起。市色是紅色和白色。

本來美因茨的市徽上是城市的主保聖人都爾的聖瑪爾定。1300年城市的市章上第一次同時使用聖瑪爾定像與輪子(關於這個輪子的來源請參考美因茨輪)。美因茨大主教兼美因茨選帝侯借用這個輪子的圖案作為他的領地的徽章。為了與大主教領地區分開來美因茨市引入了兩個輪子的市徽。從16世紀開始兩個輪子不再是正上下排列,而是斜着排列。美因茨屬法國期間這個市徽被禁止,新的市長徽章上顯示的是自由女神的像。1804年拿破崙加冕後市章上又添加了法國的皇帝的形象。1811年6月13日美因茨輪又被允許使用,兩個輪子上面又添加了一個橫槓和三個代表拿破崙王朝蜜蜂,但本來白色的底成了紅色,本來紅色的輪成了白色。從1835年到1915年市徽上還有一個特別的圖案來表示該市是一個聯邦要塞。從1915年6月12日開始美因茨開始使用今天的市徽。

宗教

[編輯]

天主教

[編輯]
今日美因茨主教座堂

上百年來美因茨是神聖羅馬帝國最高的(天主教)貴族的駐地,在宗教上這一直影響到今天。最早可能在2世紀就已經有一個早期基督教的社團。343年美因茨主教第一次被證實。780年或782年美因茨被提升為大主教駐地。第一位美因茨大主教是盧留斯,他於754年被指定為聖波尼法爵的繼承人。美因茨因此成為阿爾卑斯山脈以北最大的教省中心。從13世紀開始由七位選帝侯來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制度正式建立,美因茨大主教是這七位選帝侯之首。

猶太教

[編輯]

美因茨的猶太社群來源尚無定論。他們是隨羅馬人來到美因茨的理論受許多人贊成,但至今未能找到任何證明。最早提及美因茨的猶太社群的文獻來自10世紀,一個拉比的法學鑑證中提及一個大的社群。美因茨可能由於其貿易地位而吸引了這麼多猶太人。今天的猶太墓地上還能夠找到11世紀的墓碑。十字軍東征時期和鼠疫時期這個社群多次被迫害。1933年以前美因茨的猶太社群有3000人,1946年只剩下了59人。1997年有203人,只占整個市居民數的0.1%。

新教

[編輯]

美因茨不是宗教改革的中心,雖然大主教阿爾布雷希特不反對新教的主意,但同時他依靠販賣贖罪卷歛財,而這正是路德特別批評的。1552年施馬爾卡爾登戰爭波及美因茨,這是美因茨第一次正式與新教接觸。三十年戰爭中美因茨被新教的瑞典軍隊占領,但新教始終無法在美因茨立足。三十年戰爭還未結束瑞典軍隊就不得不退出美因茨,此後天主教又占上風。新教徒在市內不准獲得市民權。

1715年美因茨有一個小的信義宗團體。從18世紀後半葉開始越來越多的新教徒移入。他們不但被容忍,而且受啟蒙運動影響的大主教埃默里希·約瑟夫·馮·布賴德巴赫任命新教徒為軍官和宮廷官員。在腓特烈·卡爾·約瑟夫·馮·埃爾塔爾的統治期他們也對教育有影響。但他們未獲得自己的教堂。直到1802年他們才成立了第一個新教教會。美因茨作為聯邦要塞也有普魯士新教)士兵駐紮。通過城市和經濟的發展新教教會在市內也發展迅速:1849年市內有27,633天主教徒和5,037新教徒,1901年市內有49,408天主教徒和31,151新教徒。1930年市內有78,500天主教徒和48,500新教徒。今天兩個教會的教徒數目約相等。

1803年美因茨教省被撤銷,1821年重建,其地盤與當時的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國差不多。美因茨的新教教會今天受黑森和拿騷的新教教會領導。此外還有其它基督教的教會。

伊斯蘭教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移民的注入在美因茨也出現了伊斯蘭教和其它宗教的組織。據統計,2002年美因茨有15000名穆斯林。

今日

[編輯]

市容

[編輯]
老城區里櫻桃園的桁架式建築

美因茨市中心和一些相鄰的市區今天有大城市的風格,而另一些較偏遠的市區則依然保留着它們村莊的結構。市中心裡還保留着一些過去的城市結構的元素,尤其在老城區里還保留着中世紀狹窄、彎曲的巷道。這裡也還保留着過去的桁架式建築。新城區是在20世紀初建立的,當時它幾乎使得整個市區面積擴大了一倍。一些當時的建築還保存至今。

從萊茵河看美因茨的市容人們可以看到完全不同時期的建築物:現代的市政府大樓和希爾頓飯店與巴洛克、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庭(今天州政府)、條頓騎士團大廈(今天州議會)和選帝侯宮並列。

二戰中受毀很大的市中心裡只有少數重要的建築被重建,其中包括許多席勒廣場周圍的巴洛克式的貴族宮殿。除此之外在老建築幾乎都被新建築代替了。由於美因茨的重建起步比較晚,這些建築大多是1960年代的建築風格。當時就有許多城市規劃者批評這種重建風格,至今為止這個批評未斷。市周圍的許多居民區也是60年代的風格。

19世紀和20世紀除新教的基督教堂和要塞的殘存之外沒有留下什麼重要的建築。今天市內可以看到的那個時候的建築幾乎都是住房,有時在一層樓帶有店鋪。羅曼時期、哥德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則在美因茨留下了許多例子。

羅曼時代和哥德時代

[編輯]
聖斯蒂芬教堂是美因茨最大的哥德式教堂

美因茨至今依然保留了許多羅曼時期和哥德時期的建築,作為市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重要的羅曼時期建築是美因茨大教堂,建於975年至1009年間。然而,教堂啟用當天即發生火災,1081年和1137年又兩次被火,每次災後又得到擴建。整個羅曼時期里,列位大主教和皇帝都不斷修建這座大教堂,哥德時期開始後又添加了哥德式建築的元素。

大教堂以西的聖約翰尼斯教堂建在老的大教堂之上,在今天的大教堂建成前自己也曾是大教堂。它從910年開始使用,是典型的卡洛林王朝末期的建築。由於改造和二戰的破壞它多次被改建。大教堂以東曾經還有一座聖母教堂,1793年被毀。這三座建築一起組成過去大主教的行宮。

8世紀和9世紀最大和最重要的教堂是聖阿爾班教堂。它在中世紀盛期就已經成為廢墟,沒有保存下來。

聖斯蒂芬教堂與大教堂是同時建成的,但很快原來的教堂就被一座新的、哥德式的教堂所取代。今天它是市內最大的哥德式教堂,珍藏著的夏卡爾的彩繪玻璃作品。市內還有一些哥特式的教堂,其中聖克里斯多夫在二戰中被毀,今天其廢墟是市內的戰爭紀念碑。

文藝復興

[編輯]
老法庭(前方)和條頓騎士團大廈,背景是選帝侯宮

美因茨最重要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是選帝侯宮,它是所謂的「德國文藝復興」後期的代表建築。其它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有今天的古登堡博物館和法語研究所。「市場噴泉」是德國最豪華的文藝復興式的噴泉。另一座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過渡時期的建築是1615年建造的老大學主樓。數百年中它是美因茨最高的民用建築。

巴洛克和洛可可

[編輯]

巴洛克時期市內大興土木,許多建築流傳至今。直到今天它們依然是市容的一部分。在老城區裡有不少當時貴族的宮殿。有些教堂也是巴洛克式的,不過許多又被毀了。今天尚存的著名的有奧古斯丁教堂和洛克克式的聖彼得教堂。

要塞建築

[編輯]

美因茨的老城牆還有部分遺留下來。萊茵河畔的「木門」和「鐵塔」是中世紀的城門。19世紀萊茵河畔加固後它們失去了城門的作用,而且現在位於街道面下。俯視老城區的要塞指揮官宮和堡壘是巴洛克時期的建築。老城區南的馬拉克夫碉堡和在戰爭中沒有被破壞的「糧庫」是19世紀的建築。

美因茨市中心的建築非常雜,各種風格比肩繼踵。戰爭的破壞,致使執政當局在1960年代對整個城市的布局(街道和其它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

城市發展

[編輯]

羅馬人的兵營位於今天市中心的西部一個小山上,很快其附近就有平民定居下來了。兵營需要手工業者、商人來保證兵營的正常運行。這些平民一開始散居在兵營四周。它們是美因茨市的開始。羅馬時期後基督教是美因茨最主要的勢力。這段時間裡城市主要在萊茵河與過去的兵營之間的地方發展。美因茨依其政治和地理位置的優勢同時也是萊茵河和美茵河上重要的貿易點。所有在萊茵河上通過美因茨的船隻必須在這裡將它們的貨物卸下來、清點和重新裝船。這為美因茨帶來了許多財富。

由於要塞的限制美因茨很長時間無法擴大。要塞外不准建造永久性的建築,因為要塞需要有空地對進攻的敵軍射擊,而要塞內的建築面積有限。直到1870年和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梅斯[2]取代美因茨成為聯邦要塞後要塞裝置才逐漸被拆除,城市才得以向外發展。

隨着歷史的變遷和城市的擴大美因茨將許多周邊的村莊合併到市區內。二戰後美因茨位於萊茵河東岸的市區被割讓給黑森州,但1969年它從周邊合併了許多村鎮補償了這個損失。1962年建立的萊爾辛堡則是一個全新的市區。

合併

[編輯]

以下是合併入美因茨的周邊村鎮的列表:

合併事件 村鎮名 面積(公頃)
13世紀 塞倫霍芬(Selenhofen) ?
1805年5月23日 察爾巴赫(Zahlbach) ?
1907年4月1日 蒙巴赫(Mombach) 608
1908年4月1日 卡斯特爾(Kastel)和阿默訥堡(Amöneburg) 1 1.332
1913年1月1日 科斯特海姆(Kostheim) 1 953
1930年1月1日 布雷岑海姆(Bretzenheim) 1.343
1930年1月1日 魏瑟瑙(Weisenau) 390
1930年1月1日 比紹夫斯海姆(Bischofsheim) 2 930
1930年1月1日 金斯海姆-古斯塔夫堡(Ginsheim-Gustavsburg) 2 1.477
1938年4月1日 貢森海姆(Gonsenheim) 1.058
1969年6月8日 德賴斯、埃伯斯海姆、芬滕、黑希茨海姆、勞本海姆、馬林博恩 4.778

1 從1945年9月交付威斯巴登管理
2 從1945年9月起屬大蓋勞縣

居民

[編輯]

由於要塞的限制市民數量長期也得不到發展。到要塞時期結束為止市內的人數從未超過過三萬人。1850年代中開始市內所有的空地(包括此前無法造房子的地方,如山坡上)也被開拓,以及1880年代河岸被加固才使市內的建築地面增高,這樣才使得居民數有所增加。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城牆向北擴展,在原來城市北部開拓了新城區。相對於周邊其它城市如威斯巴登等,美因茨的人口增長可以說是不足其道。要塞被拆除後人口才得到增長。1908年美因茨人口達到十萬,在德國屬於中大型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又減少到7.6萬。直到1960年代中美因茨的人口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今天市內有20.4萬居民。

政治

[編輯]

目前(從2002年起)美因茨在德國聯邦議會中有三個議員,社民黨基民聯自民黨各一名。

行政級別

[編輯]

美因茨市是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當中,一個不律屬於縣的城市。市長由市民直接選舉,德國社會民主黨(SPD)的米歇爾·艾布林德語Michael Ebling自2012起擔任市長。

市議會

[編輯]

2004年6月13日的市議會選舉結果是:

基民聯 社民黨 綠黨 自民黨 共和黨 生態黨
2004 23 17 9 5 4 2 60

姐妹城市

[編輯]

以下城市是美因茨的姐妹城市

從1984年起美因茨與阿塞拜疆巴庫結為友好城市。

經濟和基礎設施

[編輯]

交通

[編輯]

聯邦高速公路60號從東向西通過美因茨市區,向北分出聯邦高速公路643號連接威斯巴登,向南伸出聯邦高速公路63號通向凱撒斯勞滕。此外聯邦公路9號和40號通過市區。在芬騰有一個全年可以使用的小機場,其鋪柏油的跑道長1000米(國際民航組織號碼為EDFZ)。

市內交通由三條輕軌電車和21條市汽車公司的汽車線解決。此外還有一些鄰近鎮的長途汽車通向美因茨。美因茨的市汽車公司與威斯巴登的市汽車公司組成一個聯盟。美因茨市汽車公司的日運客量約為15萬人次。

通過跨城市的法蘭克福城市快鐵,美因茨與萊茵-美茵都市地區的其它城市相連。整個威斯巴登和美因茨市內的票價都是統一的。同時美因茨也與其西部的縣、鎮(不屬於都市地區)組成了一個統一的運輸聯盟。

美因茨的港口面積約30公頃,2003年有約2200條船在這裡停泊,共裝卸130萬噸貨物。

德國快速列車ICE列車通過美因茨,向北快車開往科隆,向東通過法蘭克福國際機場一直開往慕尼黑,向南通過曼海姆卡爾斯魯厄瑞士城市相接。地方性的列車開向法蘭克福或西部的內地。沿萊茵河通過美因茨的鐵路也是德國的一條重要的貨物運輸線。

美因茨市內有五座橫跨萊茵河的橋梁:兩座高速公路橋,兩座鐵路橋和一座公路橋,這座公路橋就位於愷撒建造的第一座萊茵河橋(已毀)的附近。向下游下一座萊茵河橋位於科布倫茨附近,向上游下一座萊茵河橋位於沃爾姆斯左右。

工業

[編輯]

美因茨最大的工業企業是肖特集團,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學玻璃廠。其它小型工業一般位於環繞市區的工業區內。

媒體

[編輯]

美因茨是德國電視二台的總部和德國西南廣播電台在萊茵蘭-普法爾茨的總部。市內還有一個對州廣播的私人廣播電台。市內發表兩份地區性的報紙:《匯報》和《美因茨萊茵報》。

教育與科研

[編輯]
  • 約翰尼斯·古騰堡-美因茨大學肇建於1477年,重建於1946年5月15日,是萊茵蘭-普法爾茨邦規模最龐大的大學,擁有全邦境內唯一的醫學系
  • 美因茨應用科技大學成立於1971年成立,有建築工程、藝術、建築、地理、社會教育、經濟等學科
  • 天主教社會工作、社會教育和實踐神學高等學院是1971年由美因茨、弗爾達、斯派爾、特里爾和科隆主教區成立的
  • 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
  • 馬克斯-普朗克多聚體研究所
  • 科學和文學院

文化和名勝

[編輯]

劇院

[編輯]
國立劇院

美因茨有多個劇團:

  • 國立劇院,1829年到1833年成立,到1989年為止稱市立劇院。
  • 法蘭克福廳,本來是一個啤酒店,19世紀初開始稱之為一個慶祝場所,1842年美因茨第一次狂歡節在此慶祝。1848年革命期間民主派人士在此聚會準備選舉國家議會。從1851年到1871年這裡多次舉行天主教的集會。1944年這裡成為一個電影院,1972年美因茨市府將它買下。1991年改造為一個文化中心
  • 美因茨室內劇團
  • 美因茨「下院」劇團

樂團和合唱團

[編輯]
  • 美因茨大教堂合唱團是1866年成立的。合唱團由男童聲和男聲組成,有160多個成員。主要作用是協助美因茨大教堂內的神事。
  • 聖馬丁合唱團是1987年成立的混合合唱團,除協助神事外還舉行音樂會。
  • 美因茨室內樂團
  • 美因茨巴赫合唱團
  • 約翰尼斯合唱團
  • 美因茨銅管樂團,於1967年成立
  • Musical Tomorrow 音樂劇團

博物館

[編輯]
  • 古騰堡博物館
  • 萊茵中部地區博物館
  • 古船博物館
  • 美因茨自然歷史博物館
  • 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
  • 羅馬艾西斯和大地女神神廟
  • 城市歷史博物館
  • 美因茨狂歡節博物館

文學

[編輯]
  • 美因茨文學辦公室
  • 美因茨城市作家

建築物、廣場和其它名勝

[編輯]
市內重要名勝
教堂 民用建築 廣場和其它
聖馬丁和聖斯蒂芬大教堂 選帝侯宮 席勒廣場
聖斯蒂芬教堂 條頓騎士團大廈 (heute Landtag) 櫻桃園
聖昆丁教堂 新法庭大廈 (heute Staatskanzlei) 羅馬石
奧古斯丁教堂 埃爾塔府 銅山香檳酒廠
聖彼得教堂 奧斯坦府 城市公園
聖伊格納茲教堂 巴森海姆府 萊能貝格森林
基督教堂 堡壘 美因茨沙漠自然保護區
聖約翰內斯教堂 達爾貝格府 萊茵河畔的火鳥
安東尼小教堂 鐵塔 羅馬劇場(發掘地)
聖衣會教堂 木塔 聖克里斯多夫教堂廢墟(戰爭紀念碑)

俱樂部和迪斯科

[編輯]

美因茨的俱樂部迪斯科不僅在週末開門,週三許多俱樂部免費入場。許多外來的人(尤其從西部的內地)光顧美因茨的俱樂部和迪斯科。當地有線電視台報導週末的活動。

定期活動

[編輯]
  • 一月/二月:狂歡節
  • 二月:頒發德國小藝術獎
  • 五月/六月:開耳音樂節
  • 五月/六月:新城區街道節
  • 六月:約翰尼斯節
  • 七月:舊城區節
  • 七月-八月:滑板夜
  • 八月/九月:美因茨葡萄酒節
  • 十一月:美因茨圖書博覽會、聖馬丁節
  • 十二月:聖誕市場

體育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ainz historic weather averages. Intellicast. June 2011 [21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7). 
  2. ^ 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根據《法蘭克福條約》,包括梅斯在內的摩澤爾省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連同默爾特-摩澤爾省東部、孚日省東北部和整個阿爾薩斯被劃入了普魯士王國
  • Städtebuch Rheinland-Pfalz und Saarland,第三卷,屬於《Deutsches Städtebuch. Handbuch städtischer Geschichte》的一部分,是由德國城市聯會的城市歷史委員會組織編輯的關於所有德國城市歷史的書籍,編輯為 Erich Keyser,斯圖加特,1964年
  • Mainz -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編輯為 Franz Dumont, Ferdinand Scherf, Friedrich Schütz,第2版,出版商: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美因茨,1999年, ISBN 3-8053-2000-0
  • Kleine Mainzer Stadtgeschichte, Peter C. Hartmann, 雷根堡,2005年, ISBN 978-3-7917-1970-2
  • Das Bistum Mainz, Friedhelm Jürgensmeier, 出版商:Knecht Verlag,法蘭克福,1988年, ISBN 3-7820-0570-8
  • Das Bürgerhaus in Mainz (= Das deutsche Bürgerhaus XVIII), Ernst Stephan; Wasmuth, 圖賓根,1974年 ISBN 3-8030-0020-3 (ISBN是1982年再版時的)
  • Wenn Steine reden könnten - Mainzer Gebäude und ihre Geschichten; 編輯為 Günther Gillessen,出版商: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 美因茨,1991年, ISBN 3-8053-1206-7
  • Mainz : Persönlichkeiten der Stadtgeschichte; Wolfgang Balzer; 出版商:Verlag Kügler, 因格海姆,1985年-1993年
    • 第一卷:Mainzer Ehrenbürger, Mainzer Kirchenfürsten, militärische Persönlichkeiten, Mainzer Bürgermeister, ISBN 3-924124-01-9
    • 第二卷:Personen des religiösen Lebens, Personen des politischen Lebens, Personen des allgemein kulturellen Lebens, Wissenschaftler, Literaten, Künstler, Musiker, ISBN 3-924124-03-9
    • 第三卷:Geschäftsleute, epochale Wegbereiter, Baumeister, Fastnachter, Sonderlinge, Originale, ISBN 3-924124-05-1
  • Die Mainzer Stadtteile; Claus Wolf; 出版商:Emons Verlag, 2004年, ISBN 3-89705-361-6
  • Die Neustadt gestern und heute; 125年美因茨城市擴建紀念; 編輯:Hedwig Brüchert; 美因茨社會歷史協會出版的協會刊物的特刊,美因茨,1997年
  • Vierteljahreshefte für Kultur, Politik, Wirtschaft, Geschichte; 編輯:美因茨市; 出版商:Verlag Krach 1981年—,季刊, ISSN 0720-5945
  • Die Liebe zur Freiheit ruft uns an den Rhein - Aufklärung, Reform und Revolution in Mainz; Jörg Schweigard, 出版商:Casimir Katz Verlag Gernsbach, 2005年, ISBN 3-925825-89-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