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防護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多利亞·路易絲號於1909年
概況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前級 奧古斯塔皇后號
次級 俾斯麥侯爵號
建造期 1895-1899年
運行期 1898-1921年
完成數 5
退役數 5
技術數據
船型 防護巡洋艦大巡洋艦
排水量 滿載:6491-6705噸
船長 110.50-110.60米
型寬 17.40-17.60米
吃水 6.58-7.08米
動力輸出 100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三軸,三台三脹式蒸汽機
船速 18.5-19.5節
續航力 3412海里以12節
乘員 477人
武器裝備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防護巡洋艦(德語:Victoria-Louise-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個防護巡洋艦船級。該船級由首艦維多利亞·路易絲號赫塔號弗蕾亞號菲內塔號和末艦漢薩號所共同組成。它們的設計引入了飛剪式撞角式德語Rammsporn艦艏的結合,以及後來的德國裝甲巡洋艦的典型特徵。這些艦隻於1895至1896年架設龍骨,1897至1898年下水,並於一年後投入艦隊使用。

同級前三艘艦的全長為110.6米,滿載排水量為6491噸;菲內塔號和漢薩號的設計略有改進,它們的全長為110.5米,滿載排水量為6705噸。全部五艘艦都配備了兩門210毫米40倍徑英語21 cm SK L/40和八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0 naval gun作為主艦炮。前三艘艦的最高速度為19.5節;後兩艘略慢,速度為18.5節。而安裝在弗蕾亞號的尼克勞斯型鍋爐英語Niclausse boiler發生的問題則促使德國海軍在未來的軍艦上都採用標準化鍋爐型號。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曾在德國艦隊的不同部門中服役,其中包括美洲基地、東亞分艦隊和練習艦隊。赫塔號和漢薩號於1900年協助鎮壓了中國義和團運動,菲內塔號則參與了1902—1903年的委內瑞拉危機。全部五艘艦都於1905年至1911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然後擔任供海軍學員使用的教練船。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時,它們曾被動員至第五偵察集群,但很快就從前線服務中撤出。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它們擔任過各種次要角色。戰爭結束後,維多利亞·路易絲號被改裝成商船,後於1923年報廢。其餘四艘艦則於1920—1921年拆解。

發展

[編輯]
赫塔號石版畫

在19世紀90年代初,研究艦隊未來的發展方向成為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大課題。此前的構想是專門為海岸防禦而設計,因此非常明確的建造了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與此同時,作為當時最具現代化的鐵甲艦勃蘭登堡級艦隻也正在建造中。此外,奧古斯塔皇后號也於1892年1月15日下水,這是帝國海軍的首艘防護巡洋艦。對於國家海軍辦公室海軍總司令部、甚至是對海軍有極大熱忱的德皇威廉二世而言,單純的海岸防禦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自1892年起擔任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傾向於打造一支戰列艦隊;然而國家海軍辦公室和皇帝則認為,一旦發生戰爭,應由巡洋艦來主導大洋破交戰德語Handelskrieg並切斷對手的後勤物資供應。[1]

根據對海軍建設戰略的不同意見,所建造的巡洋艦類別德語Schiffstyp也不盡相同。儘管海軍總司令部尋求開發一種排水量約為3,000公噸(3,000長噸)的巡洋艦類別(稱為三等巡洋艦),但國家海軍辦公室更青睞基於奧古斯塔皇后號設計的防護巡洋艦(二等巡洋艦)、以及根據燕子號進一步發展的無防護巡洋艦(四等巡洋艦)。這些設想也通過海軍少將威廉·馮·比克澤爾德語Wilhelm von Büchsel得到落實,他在臨時掌管國家海軍辦公室期間制定了以他命名的「比克澤爾計劃」(Büchsel-Plan),其中特別強調了組建巡洋艦隊以及提供三十艘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隨着提爾皮茨於1897年6月出任國家海軍辦公室的國務大臣,對比克澤爾計劃進行修訂成為了他的首要任務之一,並通過1898年3月起生效的第一部《艦隊法》得到解決。然而,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此時已從船台中下水,它們在此後成為了提爾皮茨計劃的負擔。[1]

作為對奧古斯塔皇后號的銜接,新防護巡洋艦的建造計劃始於1890年代。用於新造K艦(後來的赫塔號)[註 1]和L艦(維多利亞·路易絲號)的首筆費用提呈帝國議會審議,計劃使用1890-91年度的政府預算,並得到批准。但當次年提呈第二筆費用時,由於存在前述問題和考慮因素,艦隻尚未開工建設。因此,帝國議會不僅否決了第二筆費用,甚至還撤回了已批准的第一筆費用。重新提呈用於K艦的第一筆費用草案於1892-93年度和1893-94年度政府預算中均被駁回,在隨後的一個財年,帝國海軍甚至放棄了新的申請。相關請求至1895-96年度的預算中才再次提出,並在首筆費用中擴展加入了用於L艦和弗蕾亞代艦(後來的弗蕾亞號)資金。由於草案此時已經可以獲得巡洋艦的官方藍圖,帝國議會批准了全部三艘艦的建造,然後是其餘兩艘新造M艦(菲內塔號)和N艦(漢薩號)可以隨後在下一財年建造。對於另外兩個單位,O艦和P艦,原本計劃申請使用1897-98年度的預算,但被帝國議會否決。進一步的草案不再提交,這除了已遭否決外,還因為國家海軍辦公室的原負責人、海軍上將弗里德里希·馮·霍爾曼德語Friedrich von Hollmann已經辭職,其職位由提爾皮茨接任。[1]

設計

[編輯]

整體特徵

[編輯]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線條畫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的前三艘艦——維多利亞·路易絲號赫塔號弗蕾亞號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109.1公尺(357英尺11英寸)和110.6公尺(362英尺10英寸),有17.4公尺(57英尺1英寸)的舷寬,以及6.58公尺(21英尺7英寸)的前吃水和6.93公尺(22英尺9英寸)的後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5,660公噸(5,570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6,491公噸(6,388長噸)。菲內塔號漢薩號的尺寸略有區別;它們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09.5公尺(359英尺3英寸)和110.5公尺(362英尺6英寸),有17.6公尺(57英尺9英寸)的舷寬,以及7.08公尺(23英尺3英寸)的前吃水和7.34公尺(24英尺1英寸)的後吃水。它們的排水量也較前三艘艦高,設計為5,885公噸(5,792長噸)、滿載為6,705公噸(6,599長噸)。[3]

船體採用橫向和縱向鋼框架構造;外牆由單層木板組成,表面再覆以延伸至水線英語Waterline上方1公尺(3英尺3英寸)的芒茨合金英語Muntz metal包板,以防止積垢英語fouling。而維多利亞·路易絲號、赫塔號和弗蕾亞號在後來則移除了這種包板。船體分為十二個水密艙室,其後減少為十一個,但弗蕾亞號除外。船體還包含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60%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3]這些艦隻的設計為後來的裝甲巡洋艦大巡洋艦)開創了先例,它們具有大型、龐雜的舷側,以及結合了飛剪式撞角式德語Rammsporn艦艏[4]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31名軍官和446名水兵,在作為副司令旗艦時再可增加9名軍官和41名水兵。在重建為教練船後,整體編制被大幅擴充為26名軍官和658名水兵,以容納受訓人員,其中75名為海軍學員,300名為船艙學徒。這些艦隻配備有許多小型艦載艇,包括3艘哨艇英語Picket boat、1艘機動艇英語Launch (boat)、1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2艘小汽艇、2艘高低桅帆船和3艘小划艇。在現代化改造後,這些艦載艇有了顯著的改變;哨艇的數量減少為1艘,增加了1艘駁船和1艘機動艇,小划艇被移除,另增加了5艘小汽艇。[5]

這些艦隻被視為良好的遠洋船具;由於艏艛英語Forecastle較高,它們的運動平穩,且不易被打濕。然而,由於其巨大的艦艛,它們在順風航行時有縱搖傾向,並在強風中有嚴重的偏航英語Leeway。若不使用中心軸,艦隻將難以操縱。它們在頂頭浪或滿舵的情況下僅有10%的速度損失。此外,隨着底層的煤艙被清空,艦隻會變得愈發不穩定;在空艙狀態下,艦隻於急轉彎時的傾側英語Heeling (sailing)高達15°。這一問題在1905年至1911年間的現代化改造中得到解決。它們的橫向穩心高度為0.56至0.73米(1英尺10英寸至2英尺5英寸)。[6]剛竣工時,這些艦隻的內部極熱,以至於在入役前必須改善通風條件。[5]

機械裝置

[編輯]

全部五艘同級艦的推進系統均由伏爾鏗公司生產的三台立式四缸三脹式蒸汽機所組成。除漢薩號外,艦隻的蒸汽由來自不同廠家的十二台燃煤鍋爐提供。其中維多利亞·路易絲號和菲內塔號的鍋爐來自杜爾英語Dürr AG,弗蕾亞號採用尼克勞斯鍋爐英語Niclausse boiler以及赫塔號為貝爾維爾鍋爐英語Belleville boiler。漢薩號則配備了十八台貝爾維爾橫向鍋爐英語Transverse boiler。在實際運用中,弗蕾亞號的尼克勞斯鍋爐被證明是極其麻煩,這使得帝國海軍在未來的艦隻中統一僅採用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英語Schulz-Thornycroft或船用式鍋爐。在1905年至1911年的現代化改造中,這些艦隻均重裝備為船用式橫向鍋爐。[3]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最初有三座煙囪,但經過改裝後,鍋爐被集成至兩座煙囪。[5]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的額定功率為10,000匹指示馬力(7,500千瓦特),前三艘艦的最高速度為19.5(36.1公里每小時),後兩艘艦的最高速度為18.5節(34.3公里每小時)。建成時,這些艦隻最高可搭載950公噸(930長噸)燃煤,這使得它們可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3,412海里(6,319公里)。在1905-1911年安裝了更高效的船用式鍋爐後,同樣速度下的巡航範圍得以增至3,840海里(7,110公里)。維多利亞·路易絲號和赫塔號裝備了四台發電機,可在110伏特電壓下輸出224至271千瓦特(300至363匹馬力)的總電功率;後三艘艦設有三台發電機,在110伏特電壓下的總電功率為169至183千瓦特(227至245匹馬力)。轉向通過大型單舵控制。[3]

武器及裝甲

[編輯]
弗蕾亞號,展示了主炮和副炮的布局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的主艦炮包括兩門安裝在單座炮塔上的21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21 cm SK L/40,艦艏、艦艉各一門。每炮各共提供58發彈藥,射程為16,300公尺(17,800)。八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0 naval gun使攻擊性的武器裝備更為完善;其中四門安裝在艦舯的炮塔上,另外四門則置於炮廓英語Casemate內。這些炮支的射程為13,700公尺(15,000碼)。有兩門150毫米炮在改裝時被移除。[3]

艦隻同樣搭載有十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並在現代化改造的過程中增加了第十一門。當時還增加了三門長管的88毫米3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5 naval gun[3]火炮武器通過十挺機炮得到完善,[4]但它們均在改裝期間移除。這些艦隻還標配搭載有三具450公釐(17.7英寸魚雷管和八枚魚雷;其中兩具發射器安裝在舷側,第三具設於艦艏,均浸沒在水線以下。[3]1916年,所有同級艦都被解除武裝,但弗蕾亞號除外,它重新配備了一門150毫米炮、四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以及十四門30或35倍徑的88毫米炮,以用作炮術教練船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3]

維多利亞·路易絲級艦隻的裝甲由克虜伯滲碳鋼英語Krupp armour組成。主甲板和斜面分別有40公釐(1.6英寸)和100公釐(3.9英寸)厚。前司令塔具有150公釐(5.9英寸)厚的側部和30公釐(1.2英寸)厚的頂部;後司令塔則僅設彈碎保護,側部厚度只有12公釐(0.47英寸)。210毫米和150毫米炮的炮塔有100毫米厚的側部和30毫米厚的頂部。炮廓也獲得了100毫米厚的裝甲保護。此外,這些艦隻還配備有木栓隔離艙英語Cofferdam[3]

建造

[編輯]
漢薩號於伏爾鏗船廠的旱塢

維多利亞·路易絲號於1895年在不來梅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建造編號為116。它於1897年3月29日下水,至1899年2月20日投入艦隊服役。帝國政府共為此支付了10714000金馬克。赫塔號的建造始於1895年,它是在斯德丁伏爾鏗船廠架設龍骨,建造編號為233。它於1897年4月14日下水,至1898年7月23日竣工,成為第一艘投入使用的同級艦。其建造成本為9932000金馬克。弗蕾亞號的龍骨於1895年在但澤帝國船廠架設。它於1897年4月27日下水,至1898年10月20日入役,建造費用為11094000金馬克。[6]

菲內塔號於1896年在但澤的帝國船廠開建。它於1897年12月9日下水,至1899年9月13日投入艦隊,建造成本為10714000金馬克。漢薩號作為同級的末艦,於1896年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建造編號為235。它於1898年3月12日下水,至1899年4月20日投入使用,建造費用為10270000馬克。[6]維多利亞·路易絲號和漢薩號分別於1906-1908年和1907-1909年在基爾帝國船廠進行重建。另外三艘艦則是在但澤的帝國船廠進行重建:其中赫塔號的工期為1906-1908年、弗蕾亞號為1905-1907年,以及菲內塔號為1909-1911年。弗蕾亞號於1911-1913年在但澤的帝國船廠再次進行改造,而漢薩號也於1915年在基爾帝國船廠作二度重建。[3]

同級艦

[編輯]
艦隻 造船廠[7] 命名來源 架設日期 下水日期[7] 入役日期[7] 結局
維多利亞·路易絲號 不來梅威悉船廠 維多利亞·路易絲公主 1895年 1897年3月29日 1899年2月20日 1923年於但澤拆解報廢
赫塔號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赫塔 1895年 1897年4月14日 1898年7月23日 1920年於倫茨堡拆解報廢
弗蕾亞號 但澤帝國船廠 弗蕾亞 1895年 1897年4月27日 1898年10月28日 1921年於漢堡拆解報廢
菲內塔號 但澤帝國船廠 菲內塔英語Vineta 1896年 1897年12月9日 1899年9月13日 1920年於漢堡拆解報廢
漢薩號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漢薩同盟 1896年 1898年3月12日 1899年4月20日 1920年於倫茨堡拆解報廢

服役歷史

[編輯]

維多利亞·路易絲號

[編輯]

維多利亞·路易絲號在職業生涯的前七年都跟隨練習艦隊(後稱活動戰列艦隊)服役[5]。在此期間,它於1901年代表德國參加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喪禮[8]。1906年,艦隻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並自1908年起被用作海軍學員的教練船[6]。它曾於1909年出訪美國[9],然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動員至公海艦隊第五偵察集群[10]。1914年10月,英國潛艇E1號英語HMS E1襲擊了該艦,但未獲成功,隨後它於當年底撤出現役[11]。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它都被用作布雷艦或駐但澤的宿營船。維多利亞·路易斯號於1919年出售,並於次年被改造為貨船使用,直至1923年才拆解報廢[5]

赫塔號

[編輯]
赫塔號於達累斯薩拉姆

赫塔號在職業生涯的前六年是在東亞分艦隊服役,並於1900年曾短暫擔任分艦隊的旗艦[12]。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期間,它曾向占領大沽炮台的部隊派遣一支登陸小隊[13]。1905年回到德國後,艦隻於1908年完成改造,繼而開始擔任教練船[6]。它進行了一系列的訓練巡航,期間一些著名的軍官都曾作為學員在艦上學習,其中包括卡爾·鄧尼茨恩斯特·林德曼[14][15]。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它被動員至第五偵察集群,但只是短暫的擔任過前線任務。赫塔號於1915年後被用作宿營船,並最終於1920年出售拆解[5]

弗蕾亞號

[編輯]

弗蕾亞號於職業生涯的最初幾年都在德國服役,而不是像其多數姊妹艦一樣被部署至海外基地。結果,它在艦隊中的役期平淡無奇。在1905-1907年的現代化改造後,弗蕾亞號被用作海軍學員的教練船,其學員包括有君特·呂特晏斯[6][16]。在1908年出訪加拿大期間,它不慎撞沉了一艘加籍雙桅縱帆船,造成後者9名船員罹難[17]。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弗蕾亞號被動員至第五偵察集群,但只是短暫的擔任過前線任務。它於1915年後被用作宿營船,並最終於1921年出售拆解[5]

菲內塔號

[編輯]

菲內塔號於職業生涯的前幾年是在美洲基地服役[12]。在此期間,它曾參與1902-1903年的委內瑞拉危機,並炮擊了幾個委內瑞拉要塞[18]。它於1905年返回德國,並自1908年起擔任魚雷教練船。艦隻於1909-1911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之後被用作海軍學員的教練船[6]。1912年11月,它參加了反對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國際海軍抗議活動[19]。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菲內塔號隨同姊妹艦被動員至第五偵察集群,但只是短暫的擔任過前線任務。它於1915年後被用作宿營船,並最終於1920年出售拆解[5]

漢薩號

[編輯]

漢薩號在職業生涯的前六年是在東亞分艦隊服役。與赫塔號一起,它曾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期間曾向占領大沽炮台的部隊派遣過一支登陸小隊[13]。1904年8月,它又在黃海海戰後被指定為扣押俄國戰列艦皇太子號的艦隻之一[20]。在1906年返回德國後,它於1909年完成改造,繼而被用作教練船。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漢薩號被動員至第五偵察集群,但只是短暫的擔任過前線任務。它於1915年後被用作宿營船,並最終於1920年出售拆解[6]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2]
引用
  1. ^ 1.0 1.1 1.2 日本海人社,第128頁.
  2. ^ Gröner,第56頁.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Gröner,第47頁.
  4. ^ 4.0 4.1 Gardiner,第254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Gröner,第48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Gröner,第47–48頁.
  7. ^ 7.0 7.1 7.2 Gardiner & Gray,第150頁.
  8. ^ Naval Notes (1901),第190頁.
  9. ^ Levine & Panetta,第51頁.
  10.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11. ^ Compton-Hall,第137–138頁.
  12. ^ 12.0 12.1 Naval Notes (1900),第693頁.
  13. ^ 13.0 13.1 Perry,第29頁.
  14. ^ Blair,第35頁.
  15. ^ Grützner,第28–29頁.
  16. ^ von Müllenheim-Rechberg,第63頁.
  17. ^ Hadley & Sarty,第49頁.
  18. ^ Mitchell,第86頁.
  19. ^ Willmott,第181頁.
  20. ^ Togo Bound for the South? (PDF). New York Times. 1904-08-14 [2012-05-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7-28).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