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第二代標誌
Wikipedia的文字標誌

維基百科是一個在線的百科全書,可以被任何人編輯,並致力於向讀者提供免費的百科全書知識。自由線上百科全書的概念來自理查德·斯托曼,它始於2001年1月15日,其前身是創立於2000年3月的Nupedia,其主編為拉里·桑格,後發展為全球性的項目。Wikipedia一詞由桑格所取[1]。維基百科現存最早的條目是 UuU,創建於2001年1月16日21時08分(UTC時間[2]

成立與發展

[編輯]
Nupedia本身的標誌。最初維基百科只是為輔助Nupedia的發展而設立,但之後其影響力漸漸取代了Nupedia,最終Nupedia在2003年9月宣布停止相關的服務內容
UuU條目,至今仍然存在。(以Nostalgia版面顯示)

創立

[編輯]

維基百科一開始其目的是作為英語網絡百科全書Nupedia的互補項目所推出,同樣屬於免費百科全書計畫的Nupedia與今日的維基百科不同點在於裡面的文章仍然如同過去百科全書撰寫的方式,是由各方面專家編寫內容、經過審核以及同行評審後推出。Nupedia在2000年3月9日創立之後,一直持續接受入口網站公司Bomis的各式協助[3]。Nupedia在創立之時便將其所有內容授權定為內容開放許可之下,之後在理查·斯托曼的建議之下將其文章協議改為更加明確的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這也使得Nupedia在網路百科全書發展上還比維基百科來得早接受GFDL協議[4]。儘管Bomis總裁暨執行長吉米·威爾斯原本是希望能夠推出一個真正能夠公開閱覽的百科全書,然而為了能夠協助Nupedia本身的發展威爾斯多次與其聘請的首席編輯拉里·桑格討論如何開發另一個更加開放且能提供大眾編輯的計畫來加以輔助[5][6][7]。一直到2001年1月2日時,桑格在與另一名電腦程式設計師賓·科維茲(Ben Kovitz)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會面,而當時科維茲自己同時也是wiki程式的協同開發者之一。在他與於桑格見面後隨即向桑格解釋了wiki的整體概念與可能的使用方法,而桑格立刻想到wiki便可能是創建另一個更加開放百科全書計劃所需要的技術,而藉由這個頁面技術也能夠讓大眾更加輕鬆直接於網頁瀏覽器上修改條目內容[8]

2001年1月10日,桑格成功說服威爾斯在Nupedia郵件列表處另外建立一個wiki站點來作為Nupedia本身的「支線」項目[9]。然而這項計畫的決定卻也引起其他Nupedia編輯人員的反彈,為此該項輔助計畫便重新命名為「維基百科」(Wikipedia),並作為另外一個英語網路百科全書的計畫於1月15日在「www.wikipedia.com」正式推出[10],桑格自己也在Nupedia郵件列表之處正式宣布該連結網站的成立[6][9][11]。Wikipedia.com 與 Wikipedia.org 兩個域名分別於2001年1月12日與1月13日註冊。在網站創立後不久,維基百科便通過了「中立觀點」作為重要方針,而此方針也與Nupedia初期所制定的「無偏差內容」的規定相似[12]。不過兩者相比之下早期的維基百科在方針制定上仍遠少於Nupedia,同時維基百科也一直作為獨立的網站自行運作[13],甚至最早位在聖地牙哥伺服器和電纜線等硬體設備也是威爾斯以個人名義捐獻[6][14]。2001年2月12日,英語維基百科超過1,000個條目,9月7日超過10,000個條目,2002年8月,條目數超過40,000。

多語言化

[編輯]

德語維基百科是第一個非以英語為子網域的維基百科,始於2001年3月16日。2001年5月,13個非英語維基百科版本計劃正式開始(包括阿拉伯語中文荷蘭語德語世界語法語希伯來文意大利語日語葡萄牙語俄語西班牙語瑞典語)。

快速發展

[編輯]
2002年11月6日的中文維基百科主頁

早期維基百科早期主要依靠Nupedia貢獻者來加以發展,例如桑格原本便是以受僱職員的身分來同時管理維基百科和Nupedia的運作;甚至在一些意見分歧的情況時,他也有權力在聽取各種意見後作出最終決定。但是隨維基百科一度資金短缺,同時面臨不同人際關係的問題等原因,桑格最終於2002年3月1日宣布辭去其於Nupedia和維基百科的相關職務,不過他仍然作為一名普通參與者繼續參與維基百科計劃。在這之後維基百科也沒有另外聘請編輯參與維基百科的計畫或者是管理維基百科的運作,而原先桑格的部分職務則由威爾斯以及其他維基百科管理員負責運作。其他如同桑格與威爾斯一般同樣有Bomis公司或者Nupedia受僱背景的維基百科用戶,包括同為Bomis創辦人之一的「Tim Shell英語User:Tim Shell」以及作為程式設計師「Jason Richey英語User:Jason Richey」和「Toan Vo」等人。

然而儘管維基百科最早設立的目的只是為了吸引更多民眾使用Nupedia,而桑格甚至在Nupedia網站中以「有趣的計劃」(Fun project)形容維基百科[15]。但是維基百科更具自由且開放性編輯的特性,反而吸引更多民眾使用維基百科並加以修改之,對此作為創辦人的桑格與威爾斯一開始也對於維基百科的發展感到十分驚訝[16]。在著名科技網站Slashdot的3次報導之後維基百科開始受到資訊科技業界的關注,同時在Google搜尋引擎的出現也促使維基百科平均一天便有數千次的瀏覽紀錄。其中作為維基百科最早語言版本的英語維基百科在2001年2月12日約有1,000篇文章,到了同年9月7日則已經突破10,000篇條目。到了維基百科計畫甫剛實施的2001年年底,在網站內便有超過20,000多篇條目由各地誌願者創建,平均每個月可以增長將近1,500篇文章。之後維基百科計畫在條目數量上便一直呈現平穩增長,到了2002年8月30日時英語維基百科便已經有40,000多篇條目。同年10月時英語維基百科註冊用戶「Ram-Man」首次使用機器人軟體來編輯,藉由軟體的設計以從人口普查報告擷取有用資訊並自動增加在美國城市條目上,之後許多類似的軟體也陸陸續續使用於不同主題的條目上。

到了2003年1月,維基百科也在英文註冊用戶「Taw」編寫相應代碼後也開始支援TeX數學公式的表示。之後在2003年1月22日英語維基百科達到了10萬篇條目這一數字之後,再次被Slashdot報導與其相關的文章;而在2天之後,當時作為規模第二大的德語維基百科在條目數量上也達到1萬篇,成為第一個1萬篇條目的其他語言版本之維基百科計畫。到了2003年9月原本作為主要計畫的Nupedia宣布自身網路百科全書服務永久結束之後,該網站的文章內容也大多直接移植於英語維基百科上。2007年9月9日英語維基百科正式突破了200萬篇條目,成為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百科全書,同時也打破了1407年所編寫的《永樂大典》其整整長達600多年的紀錄[17]

除了網站內的條目數量不斷增長之外,維基百科也陸續推出不同的語言版本以便其他來自不同語言地區的民眾使用。其實早在2001年3月15日時,威爾斯向郵件列表的用戶寄信提到希望能夠建立其他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其中第一批語言版本包括有德語維基百科法語維基百科加泰羅尼亞語維基百科[18][19][20]。2001年5月,13種非英語維基百科版本的計畫正式展開,這包括有阿拉伯語中文[21]荷蘭語德語世界語法語希伯來語義大利語日語葡萄牙語俄語西班牙語瑞典語。同年9月時又有另外3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宣佈成立,到了2001年年末時包括挪威語等語言版本的成立使得維基百科這時已經有18種語言版本。2002年年底維基百科增加到26種語言,2003年年底增長到擁有46種語言,到了2004年年底已經有161種語言的使用者參與維基百科的計畫[22]

此外維基百科也開始推動與其相關的姐妹計畫,在2002年12月時第一個姐妹計畫維基詞典。維基詞典設立的目的如同維基百科一般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包含所有語言、可以自由運用的詞典工具,也因此與維基百科除了是於同一個伺服器上運作之外也同樣採用了wiki軟體。

2015年,維基百科開始採用HTTPS[23]

2020年9月,維基百科的桌面整體外觀十年來首次迎來改變(Vector 2022)。[24]此前推出的皮膚有Monobook(2004年至2010年默認皮膚)、Timeless ,此外還有適用於移動設備的皮膚Minerva[25]

問題浮現

[編輯]

然而隨著維基百科影響力的快速擴展,許多來自其他語言版本的用戶發覺英語維基百科仍然在整個維基百科計畫中擁有了絕大多數的掌控權;同時維基百科計畫的高層也遲遲沒有宣布是否有引進商業廣告的可能性,甚至作為創始人的桑格也擔憂未來維基百科可能會添加網頁廣告(Web banner)[26]。到了2002年2月,西班牙語維基百科用戶「Edgar Enyedy」決定自行帶領一些同樣十分活躍於維基百科的編輯者,另外在西班牙當地創建了另一個名叫自由百科的網路百科全書,而網站系統同樣也同樣是採用可以自由編輯的MediaWiki軟體[27]。原本西班牙當地的維基用戶另外建立網站的理由是他們認為未來維基百科可能會加入商業廣告,同時西班牙使用者也會漸漸失去自己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控制權。但同年10月包括英語維基百科計畫參與者「Mav」以及其他用戶便多次嘗試重新整合2個計畫,但是自由百科的參與者經投票決定後認為除非維基百科能夠提出徹底的解決方案,否則當前仍反對2個網路百科全書重新整合;不過自由百科的用戶也沒有排除於未來重新合併的可能性,並且在這次討論中表示仍希望繼續和維基百科保持聯繫。這場紛爭也引起了關於其他非英語維基百科版本其角色地位的廣泛討論,並且直接影響了許多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百科的重大改革。2002年8月,吉米·威爾斯在經過這次討論之後宣布他將不會在維基百科上刊登商業廣告,同時維基百科也將網站的URL域名從「wikipedia.com」更改頂級域.org的「wikipedia.org」[28]。另一項改變則是在2003年6月20日時,威爾斯宣布在維基百科計畫上另外成立維基媒體基金會,同時原本在威爾斯與Bomis公司名下擺置的伺服器也移交給維基媒體基金會使用。

另外一方面,隨著維基百科的快速發展也陸續出現破壞者在訪問維基百科的同時開始大規模破壞條目內容。儘管維基百科先前便有因應這類情況制定相關規定,但是一連串針對英語維基百科首頁的破壞使得最終社群決定引進「保護」功能,以確保只有擁有權限的管理員能夠修改。另外雖然在一般條目部分通常這些破壞舉動往往都能很快由其他維基用戶修復,但是早期便有一些維基百科用戶因為其舉動而遭到封禁。例如在2002年3月,英語維基註冊用戶「24.150.61.6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開始在英語維基百科上發表許多立場極偏左翼的文章,而在稍後的許多討論中陸續發生嚴重的人身攻擊情況,最終使得吉米·威爾斯在2002年4月決定禁止其繼續以此帳戶編輯維基百科,這也是維基百科首次採納只允許用戶繼續瀏覽維基百科的作法。其他還有像另一名同樣於德國歷史相關條目中發表許多親右翼觀點的資訊,且多次引起爭論的用戶「Helga」則是在2002年9月也被禁止繼續編輯維基百科。

成長漸緩

[編輯]
英語維基百科創建數量之數據圖

隨著時間的過去各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無論是在條目數量或者是貢獻者人數上都有所增長,以英語維基百科為例這一增長的情況於2007年初達到頂峰,並在2009年8月17日達到條目數量超過300萬篇的紀錄[29]。然而根據統計在2006年時平均每天會增加大約1,800篇條目,但是到了2010年時條目每天創建平均數量則下降到近1,000左右[30]帕羅奧多研究中心經過分析認為英語維基百科條目數量增長速度的減緩,原因在於新增條目的內容往往並非由新進的維基百科註冊用戶創建,同時維基百科相較於過去也增加不少和創建條目有關的規定[31]。其他看法則認為文章創建速度漸趨平緩成長是一個自然現象,因為絕大多數值得創建的條目(標題)多已經被先前的維基百科用戶創建,同時在內容編輯上也較其他條目還要來得完善許多[32][33]

但是在另一方面,2009年11月位於馬德里胡安·卡洛斯一世大學(King Juan Carlos University)研究員發現與同年初前3個月相比,英語維基百科在編輯次數上也整整少了49,000次。相比之下以同樣的比較方式顯示,在2008年時同一時間的所缺少的編輯次數則只有了4,900次左右[34][35]。對此《華爾街日報》報導表示:「過去數百萬名參與創建、編輯和維護(維基百科)的網路志願者陸陸續續離開。」同時在文章之中也提到之所以編輯次數快速減少的原因之一在於維基百科用戶之間對於彼此的編輯作法與條目觀點不合所導致的結果。不過2009年吉米·威爾斯在被問到這些問題時否認維基百科的編輯次數正在快速減少,並質疑研究團隊其調查方式是否有所疏失[36]。但到了2011年時,威爾斯坦承維基百科在編輯次數上的確有所減少,他表示所謂的次數減少是指「2010年6月時有超過36,000多次的編輯記錄,到了2011年6月時則稍微降到大約35,800次的水準」。不過在同一次採訪之中,他亦聲稱維基百科在編輯次數這方面仍然是「穩定且持續性的發展」[37]

衰落

[編輯]

根據2014年8月的報道,維基百科至少有80000名編輯。[38]但是在2013年,維基百科編輯者數量相較於2007年縮小了三分之一[39]。Tom Simonite在2013年報告了一次顯著的英文維基編輯者數目下降事件,他說:「在2007年編輯達到51000人以上的峰值後,活躍編輯數目就一直在下降......只有31000人可以在這個剛過去的夏季(2013)被稱作活躍編輯。」[40]許多的解釋被提出以解釋這一現象。其中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有用戶因為不佳的體驗而離開。[41]Eric Goldman提出的另一種解釋是,有些編輯不遵循維基百科的一些程序或慣例,例如在討論頁面下簽名,無疑指出了他們只是一些維基百科中的「門外漢」,這就增加了他們的貢獻被「內行人」作為攻擊對象或是被打折扣的可能性。 成為「內行人」需要一些不那麼平凡的事情:貢獻者要建立一個用戶頁,學習維基百科專用的代碼,向那些複雜而有爭議的程序屈服,並且要學習「複雜的帶着大量小眾內容的文化」。 那些不註冊登陸的編輯有時被視為維基百科的二等公民,[42]但實際上所有的參與者都是維基社區的成員,他們有特定的興趣,並且能在持續參與編輯的基礎上保證條目的質量[43]

影響增加

[編輯]
2012年1月18日,英語維基百科首次作出藉由關閉網站24小時以抗議《禁止網路盜版法案》的決定

2007年1月時,維基百科首次進入美國當地最受歡迎的網站前十名行列之中。根據comScore公司的統計,當年維基百科以4,290萬次瀏覽紀錄排名第九名,並首次超過了排名第十名的《紐約時報》以及排名第十一名的蘋果公司。這項數據也意味著維基百科在使用人數上的快速增加,相互比較在2006年1月當時維基百科則僅以18.3萬名瀏覽次數排名第三十三名之譜[44]。到了2012年5月,根據Alexa Internet的統計數字維基百科是全球排名第六名的最流行之網站,平均每個月在美國當地便有將近2.7億的瀏覽次數,而每個月維基百科平均有將近12億的瀏覽紀錄。

隨著瀏覽人數的增加,維基百科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也漸趨增加。2012年1月18日,英語維基百科決定針對尚在美國國會討論的《保護知識產權法案》與《禁止網路盜版法案》這2個草案採取關閉網站24小時的方式表達反對意見,之後在其他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上也出現一系列反對法案通過的聲明[45]。在關閉網站的當天,全世界有超過162萬人從暫時取代維基百科首頁的聲明通告之中瀏覽了英語維基百科對此次事件的說法[46][47]

重要事件

[編輯]

封鎖

[編輯]

從2004年6月開始,維基媒體在中國大陸經歷了數次封鎖。2019年4月23日起,維基百科全站(*.wikipedia.org)在中國大陸防火長城徹底封鎖[48][49]。維基百科首頁[50]及所有語言版本[51][52]均無法正常訪問,屏蔽方式為DNS污染[53],並於4月24日新增SNI阻斷方式封鎖。2020年5月起,位於新加坡的維基媒體基金會服務器的IPv4地址(103.102.166.224)遭到封鎖[54]。至此,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全部項目在中國大陸地區的IPv4訪問幾乎被完全屏蔽。

2008年12月5日,英國用戶遭遇封鎖。英國民間組織的網絡觀察基金會(IWF),把維基百科的「Virgin Killer」條目列入了黑名單。因為英文維基百科的這個條目合理使用了專輯的初始封面,所以英國六家主要互聯網服務供應商開始封殺維基百科的這個條目,禁止瀏覽。對維基百科的封鎖引起了很大的爭議,IWF兩天後同意將網站從黑名單移除,封鎖隨之解除。

2017年4月29日,土耳其政府封鎖了該國維基百科的所有語言版本。直至2019年12月26日,土耳其憲法法院裁定土耳其政府對維基百科的封鎖侵犯了公民的言論自由,土耳其政府才於2020年1月15日解除了對維基百科的封鎖。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維基百科
  2. ^ "Wikipedia:Wikipedia's oldest articles", Wikipedia. Retrieved on 30 January 2007.
  3. ^ Wikipedia:Enzyklopädie/Bomis. 德語維基百科.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6月12日). (德文)
  4. ^ 理查·斯托曼. The Free Encyclopedia Project. 自由軟體基金會.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21日) (英語). 
  5. ^ Jonathan Sidener. Everyone's Encyclopedia. 《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U-T San Diego). 2004年12月6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0月4日) (英語). 
  6. ^ 6.0 6.1 6.2 timothy. The Early History of Nupedia and Wikipedia: A Memoir. Slashdot. 2005年4月18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24日) (英語). 
  7. ^ 拉里·桑格. Wikipedia is up!. 2001年1月17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年5月6日) (英語). 
  8. ^ 吉米·威爾斯. LinkBacks?. 元維基. 2001年10月30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6月20日) (英語). 
  9. ^ 9.0 9.1 拉里·桑格. Let's make a wiki. Nupedia. 2001年1月10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年4月14日) (英語). 
  10. ^ 拉里·桑格. Nupedia's wiki: try it out. Nupedia. 2001年1月10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年4月25日) (英語). 
  11. ^ 拉里·桑格. Wikipedia is up!. Nupedia. 2001年1月17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年5月6日) (英語). 
  12. ^ Wikipedia:Neutral point of view. 英語維基百科. 2007年1月21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1月3日) (英語). 
  13. ^ 拉里·桑格. The wiki.... Nupedia. 2001年1月11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年4月14日) (英語). 
  14. ^ Peter Meyers. Fact-Driven? Collegial? This Site Wants You. 《紐約時報》. 2001年9月20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4月15日) (英語). I can start an article that will consist of one paragraph, and then a real expert will come along and add three paragraphs and clean up my one paragraph, said Larry Sanger of Las Vegas, who founded Wikipedia with Mr. Wales. 
  15. ^ 拉里·桑格. Nupedia, the open content encyclopedia. Nupedia.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1-18) (英語). 
  16. ^ Kerstin Kohlenberg. InternetDie anarchische Wiki-Welt. 《時代》(Die Zeit). 2006年9月7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3月29日). (德文)
  17. ^ 大英百科全書公司. Encyclopedias and Dictionaries. 美國芝加哥: 《大英百科全書》. 2007年: 第257頁至第286頁 (英語). 
  18. ^ 吉米·威爾斯. Alternative language wikipedias. 元維基. 2001年3月16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6月20日) (英語). 
  19. ^ 吉米·威爾斯. Alternative language wikipedias. 元維基. 2001年3月16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5日) (英語). 
  20. ^ History of HomePage. 維基百科.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年4月13日) (英語). 
  21. ^ 但實際上中文維基百科一直等到2002年10月24日,才真正在其網頁上出現第一條實質條目。
  22. ^ Wikipedia:Multilingual coordination. 英語維基百科.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7月31日) (英語). 
  23. ^ The war over Chinese Wikipedia is a warning for the open internet. [2022-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8). 
  24. ^ 十年,维基百科首次进行桌面重新设计. [2022-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4). 
  25. ^ Wikipedia Has Spent Years on a Barely Noticeable Redesign.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0). 
  26. ^ 拉里·桑格. Statement about the Spanish wiki encyclopedia fork. 2002年2月27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29日) (英語). 
  27. ^ Enciclopedia Libre. OSDir. 2002年2月26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6日) (英語). 
  28. ^ 克萊·舍基.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英國西敏: 企鵝集團(Penguin Group). 2008年2月28日: 第273頁. ISBN 978-1594201530 (英語). 
  29. ^ Bobbie Johnson. Wikipedia approaches its limits. 《衛報》. 2009年8月12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6月23日) (英語). 
  30. ^ Wikipedia:Size of Wikipedia. 英語維基百科.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7月31日) (英語). 
  31. ^ 格列克利·孔韋爾蒂諾(Gregorio Convertino)、紀懷新(Ed Chi)和彼得·皮羅利(Peter Pirolli). The Singularity is Not Near: Slowing Growth of Wikipedia (PDF). 帕羅奧多研究中心. 2009年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年5月11日) (英語). 
  32. ^ 葉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 Edit This Page. 《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 2009年11月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2月26日) (英語). 
  33. ^ Noam Cohen. Wikipedia: Exploring Fact City. 《紐約時報》. 2009年3月28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6月30日) (英語). 
  34. ^ Jenny Kleeman. Wikipedia falling victim to a war of words. 《衛報》. 2009年11月26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1月14日) (英語). 
  35. ^ Felipe Ortega. Wikipedia: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LibreSoft. 2009年4月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英語). 
  36. ^ Emma Barnett. Wikipedia's Jimmy Wales denies site is 'losing' thousands of volunteer editors. 《每日電訊報》. 2009年11月26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8月3日) (英語). 
  37. ^ Kevin Rawlinson. Wikipedia seeks women to balance its 'geeky' editors. 《獨立報》. 2011年8月8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9日) (英語). 
  38. ^ Mick, Jason. Wikipedia Scores $140,000 in Bitcoin Donations in One Week. — (Daily Tech). 2014-08-11 [201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6). 
  39. ^ 维基百科被爆走下坡路 编辑队伍缩小了三分之一. 
  40. ^ Simonite, Tom. The Decline of Wikipedia.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3-10-22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9). 
  41. ^ Panciera, Katherine. Wikipedians Are Born, Not Mad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Proceedings of the ACM Conference on Supporting Group Work: 51, 59. 2009. 
  42. ^ Goldman, Eric. Wikipedia's Labor Squeeze and its Consequences 8. Journal o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High Technology Law. 
  43. ^ Juan Carlos Perez. Wikipedia Breaks Into U.S. Top 10 Sites. 《微電腦世界》(PCWorld). 2007年2月17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2月26日) (英語). 
  44. ^ Deborah Netburn. Wikipedia: SOPA protest led 8 million to look up reps in Congress. 《洛杉磯時報》. 2012年1月19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9月21日) (英語). 
  45. ^ Wikipedia joins blackout protest at US anti-piracy moves. 英國廣播公司. 2012年1月18日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8日) (英語). 
  46. ^ SOPA/Blackoutpage. 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2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3) (英語). 
  47. ^ Wikipedia Currently Down in China. That's Online. [2019-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英語). 
  48. ^ Wikipedia blocked in China in all languages. 英國廣播公司. 2019-05-14 [201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英語). 
  49. ^ https://www.wikipedia.org 在中国 89% 被封锁. GreatFire. [2019-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5).  外部連結存在於|title= (幫助)
  50. ^ https://fr.wikipedia.org 在中国 67% 被封锁. GreatFire. [2019-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外部連結存在於|title= (幫助)
  51. ^ https://de.wikipedia.org 在中国 50% 被封锁. GreatFire. [2019-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外部連結存在於|title= (幫助)
  52. ^ 部分语言wikipedia疑似被dns投毒 · Issue #342 · googlehosts/hosts. GitHub. [2019-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6) (英語). 
  53. ^ GreatFire 测试结果. Greatfire.org. [2020-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