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 Johannes Bednorz | |
---|---|
出生 | 西德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諾伊恩基興 | 1950年5月16日
國籍 | 德國 |
母校 | 明斯特大學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 |
知名於 | 高溫超導 |
獎項 |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7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 |
機構 | IBM公司蘇黎世研究實驗室 |
博士導師 | 卡爾·米勒 |
約翰內斯·格奧爾格·貝德諾爾茨(德語:Johannes Georg Bednorz,德語發音:[ˈɡeːɔʁk ˈbɛdnɔʁt͡s] (ⓘ),1950年5月16日—),德國物理學家,因在發現陶瓷材料中的超導電性(高溫超導)所作的重大突破,與卡爾·米勒共同獲得198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平
[編輯]1950年5月16日,貝德諾爾茨出生在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諾伊恩基興,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哥哥,父親是小學老師,母親是鋼琴教師,他們在貝德諾爾茨小時候曾引導他學習古典音樂,但他卻不喜歡練習鋼琴,而是幫他的哥哥們修理摩托車和汽車,展現出他的動手實踐能力。貝德諾爾茨對自然科學的興趣起源於學習化學,而不是物理,物理更偏向於理論,而在學習化學中,他可以自己做實驗,充分發揮動手能力。
1968年,貝德諾爾茨開始在明斯特大學學習化學,但卻在大課授課的氣氛中感到失落,他很快換專業到礦物學中的晶體學,基於化學和物理之間。
經導師的安排,貝德諾爾茨在1972年去IBM公司的蘇黎世研究實驗室進行為期3個月的夏季交流學生,前往瑞士對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在那裡,他在卡爾·米勒領導的部門工作,學習了晶體生長的不同方法、材料特性和固體化學,他很快感受到實驗室中的自由,學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新問題。1973年再一次前往蘇黎世交流後,1974年又到蘇黎世附近的Rüschlikon,完成了關於晶體生長和SrTiO3特性的碩士論文中的實驗部分。鈣鈦氧化物是米勒的研究方向,他建議貝德諾爾茨繼續在這類材料上做研究。
貝德諾爾茨1976年碩士畢業後回到明斯特,1977年加入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的固體物理學研究所,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導師仍舊是米勒。貝德諾爾茨在完成對鈣鈦氧化物CaTiO3型晶體生長的結構、導電特性和極化特性等的研究後,於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並加入IBM公司。
研究
[編輯]自從超導電性被發現以來,超導技術有被廣泛應用的潛力,但是由於超導轉變溫度太低,需要昂貴的液氦設備,科學家們努力探索提高超導轉變臨界溫度的途徑,對高臨界溫度超導電性(高溫超導)的探索成為凝聚態物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貝德諾爾茨與卡爾·米勒緊密合作開始於1983年對高臨界溫度的超導氧化物的系統研究,1986年獲得重要發現。他們在陶瓷材料中發現超導電性,鋇鑭銅氧化物(BaLaCuO或LBCO)的臨界溫度是絕對零度以上33度(即開爾文33度),這在當時是臨界溫度的最高紀錄,高於前一紀錄12開爾文度。這一發現對全球許多新型超導材料的研究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最終超導轉變溫度達到開爾文135度。
榮譽
[編輯]- 1986年Marcel Benoist獎
- 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87年Fritz London紀念獎
- 1987年Dannie Heineman獎
- 1987年Robert Wichard Pohl獎
- 1988年惠普歐洲物理獎
- 1988年APS國際材料研究獎
- Minnie Rosen獎
- Viktor Mortiz Goldschmidt獎
- Otto Klung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