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施瓦茨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約翰·施瓦茨 | |
---|---|
出生 | (1941-11-22) 1941年11月22日(82歲) 美國麻薩諸塞州北亞當斯 |
知名於 | 弦理論 |
獎項 | 丹尼·海涅曼數學物理獎 ICTP狄拉克獎章 突破獎 |
科學生涯 | |
博士導師 | 傑弗里·丘 |
博士生 | 三田一郎 Cosmas Zachos Michael R. Douglas Gerald B. Cleaver |
約翰·施瓦茨(英語:John Schwarz,1941年11月22日—),猶太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他是最早從事弦理論研究的理論學家之一。
生平
[編輯]他在1970年代和法國理論物理學家喬爾·謝克(Joel Scherk)合作,首先意識到了弦理論是引力的量子理論,而非當時人們所認為的強相互作用理論。他與邁克爾·格林、李奧納特·蘇士侃和愛德華·威滕一起被看作是弦理論之父。[來源請求]
施瓦茨在哈佛學院學數學,1962年獲學士學位,此後進入伯克利加州大學學理論物理,1966年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導師是傑弗里·丘。此後數年中他是很少的幾個通過弦理論來研究量子引力的學者。1984年他與格林一起證明十維超引力理論中的反常相消,從而開始了所謂的第一次超弦革命。這是弦理論成為理論物理主要研究對象的重要的一個結果。
從1966年至1972年施瓦茨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助理教授,此後他轉到加州理工學院,目前任理論物理教授。
榮譽
[編輯]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於1989年獲得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的狄拉克獎章,2002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的海涅曼數學物理獎。從1987年開始他是麥克阿瑟基金會成員。 2013年,因「對於量子引力與統一作用力開啟新視角」,格林與施瓦茨共同榮獲2014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1]
參考資料
[編輯]- ^ 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 Laureates. 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 Breakthrough Prize. [2015-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5).
外部連結
[編輯]基本對象 | ||
---|---|---|
背景理論 | ||
微擾弦理論 | ||
非微擾結果 | ||
現象學 | ||
數學方法 | ||
幾何 |
| |
規範場論 | ||
超對稱 | ||
理論家 |
| |
突破獎獲得者 | |||||||||||||||||||||||||||||||||||||
---|---|---|---|---|---|---|---|---|---|---|---|---|---|---|---|---|---|---|---|---|---|---|---|---|---|---|---|---|---|---|---|---|---|---|---|---|---|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
| ||||||||||||||||||||||||||||||||||||
生命科學突破獎 |
| ||||||||||||||||||||||||||||||||||||
數學突破獎 |
| ||||||||||||||||||||||||||||||||||||
隱藏分類: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和維基數據均無相關圖片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含有法語的條目
- 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 自2018年4月帶有失效鏈接的條目
- 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oogle Schola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ATHS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OR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