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打擊率
外觀
第二打擊率(英語:Secondary average),簡稱SecA,是一項由美國棒球作家暨統計學家比爾·詹姆斯所發明的賽伯計量學數據。該數據可以彌補打擊率無法計算到的本壘板紀律(保送)、力量(長打)和速度(盜壘成功數),這也讓第二打擊率比起打擊率,可以更準確地看出一名打者的綜合打擊實力。
公式
[編輯]第二打擊率的公式如下:
術語解釋:
- BB=保送
- TB=壘打數
- H=安打
- SB=盜壘成功
- CS=盜壘失敗
- AB=打數
將結果四捨五入到千位數,就會是球員的第二打擊率。
與打擊率的關聯
[編輯]雖然這兩項數據關聯性有限,但還是可以做為與打擊率之間的比較參考點。
如果一名球員的第二打擊率很高,即便打擊率低,仍然顯示他是一名有價值的打者。[1]而第二打擊率低不代表打擊能力較差,像鈴木一朗的第二打擊率就很低,但他主要是靠著精準擊球來展現他的打擊實力。[2]下表是2013年球季在打擊率和第二打擊率數據都領先聯盟的球員列表:
打擊率 | 第二打擊率 |
---|---|
1. 米格爾·卡布瑞拉 (.348) | 1. 克里斯·戴維斯 (.476) |
2. 麥克·卡戴爾 (.331) | 2. 麥可·楚奧特 (.465) |
3. 喬·莫爾 (.324) | 3. 米格爾·卡布瑞拉 (.456) |
4. 麥可·楚奧特 (.323) | 4. 埃德溫·恩卡納西翁 (.428) |
5. 克里斯·強森 (.321) | 5. 保羅·高施密特 (.427) |
6(t). 弗萊迪·弗里曼 (.319) | 6. 喬伊·沃托 (.423) |
6(t). 雅迪爾·莫里納 (.319) | 7. 大衛·歐提茲 (.409) |
8(t). 傑森·沃斯 (.318) | 8. 賈恩卡洛·斯坦頓 (.407) |
8(t). 麥特·卡本特 (.318) | 9. 荷西·包提斯塔 (.403) |
10. 安德魯·麥卡琴 (.317) | 10. 秋信守 (.390)[3] |
球員評估
[編輯]第二打擊率可以把打擊率未納入的力量、本壘板紀律與速度計算在內。[4]
該數據主要是評估球員的貢獻,打平均擊球數沒有關係。1990年,比爾·詹姆斯認為艾瑞克·戴維斯是生涯打擊率低於2成75的打者中,最有攻擊能力的打者。艾瑞克的生涯打擊率為2成69,但是第二打擊率卻高達5成04,遠遠高於當時所有現役球員。
亞當·鄧恩也是一個經典的例子。[2][5]他的生涯打擊率僅有2成37,但是第二打擊率高達4成56,名列史上第12名。這得歸功於他的高保送率和強勁的擊球力量。
參考資料
[編輯]- ^ James, Bill. The Baseball Book 1990. New York: Villard Books, 1990.
- ^ 2.0 2.1 Grochowski, John. "Baseball by the Numbers: Adam Dunn Shows His Value in Secondary Average." Chicago Sun-Times. Sun-Times Media, LLC, 20 Aug. 2012. Web. 11 Nov. 2013.
- ^ "MLB Player Batting Stats-20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SPN. ESPN Internet Ventures, n.d. Web. 11 Nov. 2013.
- ^ Gray, Scott. The Mind of Bill James: How a Complete Outsider Changed Baseball. New York: Doubleday, 2006. Print.
- ^ "Adam Dun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aseball-Reference.com. Sports Reference LLC, n.d. Web. 11 Nov. 2013.
這是一篇與棒球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