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語言學獎
外觀
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金,通稱王力語言學獎,由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語言學家王力生前捐款設立。
王力語言學獎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呂叔湘語言學獎(原青年語言學家獎)齊名,是中國大陸語言學界影響力最大的語言學專項獎。
規定
[編輯]- 授獎對象為「對漢語或中國境內其它語言的現狀或歷史的研究有貢獻的中國學者」。
- 被推薦作品須為評選日期前五年之內公開發表過的。
- 被推薦人無年齡要求。已獲獎人可以繼續參評。
- 前七屆有年齡要求,發表作品時不超過六十歲。
- 每兩年評選一次。
- 最初為每年評選一次,第二屆後改為隔年。
- 每次獲獎名額不超過五人(集體著作按一人計)。
- 前七屆獲獎名額規定不超過六人。第十五屆因為水平較高特增二等獎一名。
- 設置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
- 前七屆設置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 不接受本人自薦參評,只接受教授、研究員、編審等專家(即高校教師、研究專業、出版專業中具備正高級職稱者)推薦。
歷年得主
[編輯]屆別 | 獎項 | 獲獎者 | 獲獎著作/論文 | 出版/發表信息 |
---|---|---|---|---|
第一屆(1986)[3] | 一等獎 | - | - | - |
二等獎 | - | - | - | |
三等獎 | 楊耐思 | 《中原音韻音系》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 |
寧繼福 | 《中原音韻表稿》 |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 ||
魯國堯 | 《宋代蘇軾等四川詞人用韻考》 | 《語言學論叢》第八輯,1981 | ||
《元遺山詩詞用韻考》 | 《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一期 | |||
施向東 | 《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 | 《語言研究》,1983年第一期 | ||
第二屆(1987)[4] | 一等獎 | - | - | - |
二等獎 | - | - | - | |
三等獎 | 向熹 | 《詩經詞典》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 |
第三屆(1989)[5] | 一等獎 | - | - | - |
二等獎 | - | - | - | |
三等獎 | 李思敬 | 《漢語「兒」[ɚ]音史研究》 | 商務印書館,1986 | |
魯國堯 | 《泰州方音史與通泰方言史研究》 | 《亞非語言計算分析研究》第30號 | ||
黃雪貞 | 《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 | 《方言》,1987年第二期 | ||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 | 《方言》,1988年第四期 | |||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 | 《方言》,1989年第二期 | |||
第四屆(1991)[6] | 一等獎 | - | - | - |
二等獎 | - | - | - | |
三等獎 | 曹廣順 | 《〈祖堂集〉中的「底(地)」「卻(了)」「着」》 | 《中國語文》,1986年第三期 | |
《〈祖堂集〉中與語氣助詞「呢」有關的幾個助詞》 | 《語言研究》,1986年第二期 | |||
《語氣詞「了」源流淺說》 | 《語文研究》,1987年第二期 | |||
《魏晉南北朝到宋代的「動+將」結構》 | 《中國語文》,1990年第二期 | |||
崔榮昌 | 《四川境內的「老湖廣話」》 | 《方言》,1986年第三期 | ||
《四川樂志縣「靖州腔」音系》 | 《方言》,1988年第一期 | |||
《四川達縣「長沙話」記略》 | 《方言》,1989年第一期 | |||
郭在貽、張湧泉、黃征 | 《敦煌變文集校議》 | 嶽麓書社,1990 | ||
陸錫興 | 《漢代簡牘草字編》 | 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 ||
《釋「卩」》 | 《考古》,1989年十二期 | |||
馬慶株 | 《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 | 《中國語言學報》第三期,1988 | ||
第五屆(1993)[7] | 一等獎 | - | - | - |
二等獎 | - | - | - | |
三等獎 | 方一新、王雲路 | 《中古漢語語詞例釋》 |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 |
馮春田 | 《近代漢語語法問題研究》 |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 ||
耿振生 | 《明清等韻學通論》 | 語文出版社,1992 | ||
唐鈺明 | 《甲骨文「唯賓動」式及其蛻變》 | 《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三期 | ||
《「其厥」考辨》 | 《中國語文》,1990年第四期 | |||
《中古「是」字判斷句述要》 | 《中國語文》,1992年第五期 | |||
第六屆(1995)[8] | 一等獎 | - | - | - |
二等獎 | 寧忌浮 | 《校訂五音集韻》 | 中華書局,1992 | |
三等獎 | 張湧泉 | 《漢語俗字研究》 | 嶽麓書社,1995 | |
李佐豐 | 《文言實詞》 | 語文出版社,1994 | ||
瀋陽 | 《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 ||
曾曉渝 | 《漢語水語關係詞研究》 | 重慶出版社,1994 | ||
第七屆(1997)[9]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陳保亞 | 《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 | 語文出版社,1996 | |
二等獎 | 李如龍 | 《方言與音韻論集》 |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 |
殷國光 | 《呂氏春秋詞類研究》 | 華夏出版社,1997 | ||
劉俐李 | 《焉耆漢語方言研究》 | 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 | ||
曹志耘 | 《嚴州方言研究》 | (日本)好文出版,1996 | ||
第八屆(1999)[10]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張鴻魁 | 《金瓶梅語音研究》 | 齊魯書社,1996 | |
二等獎 | 傅愛蘭 | 《普米語動詞的語法範疇》 | 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 |
周國光 | 《漢語句法結構習得研究》 | 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 | ||
姚振武 | 《現代漢語的「N的V」與上古漢語的「N之V」》 | 《語文研究》,1995年第二、三期 | ||
《先秦漢語受事主語句系統》 | 《中國語文》,1999年第一期 | |||
虞萬里 | 《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 | 《語言研究》,1997年第二期 | ||
第九屆(2001)[11]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 | - | - | |
二等獎 | 劉淑學 | 《中古入聲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讀音研究》 | 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 |
汪維輝 | 《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 |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 ||
喻遂生 | 《納西東巴字多音節形聲字音近度研究》等系列論文四篇 | |||
第十屆(2003)[12]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江荻 | 《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 | 民族出版社,2002 | |
二等獎 | 董志翹 |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彙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 |
張民權 | 《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 |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 ||
張維佳 | 《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 | 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 | ||
第十一屆(2005)[13]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陳宗振 | 《西部裕固語研究》 |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4 | |
二等獎 | 李藍 | 《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話》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 |
袁毓林 | 《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 | 商務印書館,2004 | ||
楊逢彬 | 《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 | 花城出版社,2003 | ||
第十二屆(2007)[14]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華學誠 | 《揚雄方言校釋匯證》 | 中華書局,2006 | |
二等獎 | 黃征 | 《敦煌俗字典》 |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 |
邢向東 | 《陝北晉語語法比較研究》 | 商務印書館,2006 | ||
孫良明 | 《中國古代語法學探究》(增訂本) | 商務印書館,2005 | ||
第十三屆(2009)[15]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 | - | - | |
二等獎 | 喬全生 | 《晉方言語音史研究》 | 中華書局,2008 | |
孔江平 | 《動態聲門與生理模型》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 ||
徐時儀 | 《〈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
楊軍 | 《〈韻鏡〉校箋》 |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 ||
第十四屆(2011)[16]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陳保亞 | 《當代語言學》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
二等獎 | 鄭賢章 |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 |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 |
石鋟 | 《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展》 | 商務印書館,2010 | ||
張其昀 | 《〈廣雅疏證〉導讀》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 ||
楊澤生 | 《釋「怒」》 | 《中山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 ||
第十五屆(2013)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趙振鐸 | 《集韻校本》 |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 |
二等獎 | 趙平安 | 《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 | 商務印書館,2009 | |
劉曉南 | 《宋代四川語音研究》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 ||
汪鋒 | 《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以白語為例》 | 商務印書館,2012 | ||
王啟濤 | 《吐魯番出土文獻詞典》 | 巴蜀書社,2012 | ||
李無未 | 《日本漢語音韻學史》 | 商務印書館,2011 | ||
第十六屆(2015)[17]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孫玉文 | 《漢語變調構詞考辨》 | 商務印書館,2015 | |
二等獎 | 王健 | 《蘇皖區域方言語法比較研究》 | 商務印書館,2014 | |
龐光華 | 《上古音及相關問題綜合研究》 |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 ||
第十七屆(2017)[18]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 | - | - | |
二等獎 | 徐時儀 | 《朱子語類詞彙研究》 | - | |
鄧思穎 | 《粵語語法講義》 | - | ||
咸蔓雪 | 《漢語越南語關係語素歷史層次分析》 | - | ||
毛遠明 | 《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 | - | ||
單育辰 | 《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 | - | ||
徐朝東 | 《蔣藏本〈唐韻〉研究》 | - | ||
第十八屆(2019)[18]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汪啟明、趙振鐸、伍宗文、趙靜 | 《中上古蜀語考論》 | - | |
二等獎 | 方梅 | 《浮現語法:基於漢語口語和書面語的研究》 | - | |
郭銳 | 《漢語謂詞性成分的時間參照及其句法後果》 | - | ||
侯興泉 | 《粵語勾漏片封開開建話語音研究—兼與勾漏片粵語及桂南平話的比較》 | - | ||
李建強 | 《來母字及相關聲母字的上古音研究》 | - | ||
王曉鵬 | 《甲骨刻辭義位歸納研究》 | - | ||
第十九屆(2021)[18] | 特等獎 | - | - | - |
一等獎 | - | - | - | |
二等獎 | 王紹新 | 《隋唐五代量詞研究》 | 商務印書館,2018年 | |
劉洪濤 | 《形體特點對古文字考釋重要性研究》 | 商務印書館,2019年 | ||
胡素華 | 《彝族史詩〈勒俄特依〉譯註及語言學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 ||
吳禮權 | 《漢語名詞鋪排史》 |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 |
評價
[編輯]王力語言學獎的評選十分苛刻,最高獎項(前六屆為一等獎、第七屆後為特等獎)長期空缺,次高獎項(前六屆為二等獎、第七屆後為一等獎)在十五次評獎中也有七次空缺。
與王力語言學獎齊名的呂叔湘語言學獎(原青年語言學家獎)同樣自設立以來無人獲得過最高獎。
北京大學邵永海教授認為:「可以不誇張地說,王力獎的獲獎論著基本上反映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漢語音韻、詞彙、語法、文字、方言和民族語言研究的最高水平。」 [19]
參考資料
[編輯]-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 [2013-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章程. 民族語文. 1985, (5).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首届评奖工作结束. 語文研究. 1987, (1).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二届评选揭晓. 語文研究. 1988, (1).
- ^ 王力语言学奖评出第三届获奖者. 語文建設. 1989, (6).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四届评奖工作结束. 語文建設. 1991, (12).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五届评奖工作结束. 語文建設. 1993, (12).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六届评奖工作结束. 中國語文. 1996, (1).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第七届评奖工作圆满结束. 中國語文. 1998, (1).
- ^ 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00周年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8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 中國語文. 2000, (5).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第九届评奖工作圆满结束. 中國語文. 2002, (2).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届评奖揭晓. 中國語文. 2004, (2).
- ^ 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评选结果揭晓. 中國語文. 2006, (1).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二届评奖工作结束. 中國語文. 2008, (2).
-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三届评奖工作结束. 中國語文. 2010, (1).
- ^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揭晓. 中國語文. 2012, (1).
- ^ 第十六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揭晓. [2016-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 ^ 18.0 18.1 18.2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九届评奖结果揭晓. 北京大學中文系. 2022-01-02 [2022-05-19].[失效連結]
- ^ 特等獎「照例」空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讀書報 2008年0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