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特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行政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特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行政區之一。

目前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1個縣級特區,即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特區的建置通常是因為當地有特殊的廠礦,如六枝特區是一個大型的礦區。

概述

[編輯]

1960年代前期,隨着國家對偏遠地區的開發,設立了一批「政企合一」的稱作特區的區劃建制。這主要是因為所開發的地區是原始森林(如伊春大興安嶺)、亙古荒原(如大慶)、荒山野嶺(如攀枝花),當地基本不存在任何社會基礎設施、社會基礎服務,完全要由企業建設者自行配套解決、自我服務,企業辦社會成了無法避免的選擇。另一類政企合一的特區是礦山開發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當時的交通條件不便,沒有便捷的物流服務,礦山的蔬菜供應、文教衛等社會服務都要在當地配套解決,所以成立了一批礦山開發型的特區,如平頂山特區、以及1966年貴州省設立的5個特區,即六枝特區(煤)、盤縣特區(煤)、水城特區(煤)、萬山特區(汞)、開陽特區)。此外,還有一大批以「礦區」命名的縣級行政區劃,如井陘礦區大同市礦區陽泉市礦區等等。

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了一批工農區,實際上與上述特區的性質相同。

黑龍江省

[編輯]

友誼特區

[編輯]

1963年撤消友誼縣,設立合江專區友誼特區。與國營友誼農場場、區合一。受合江地專區、合江農墾局、集賢縣人民政府三重領導。集賢縣副縣長兼任特區區長。1964年6月,恢復友誼縣建制。

伊春特區

[編輯]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撤銷伊春市,成立伊春特區,實行伊春林業管理局與伊春特區政企合一管理體制。

1967年5月5日,成立伊春市革命委員會,撤銷伊春特區,改稱伊春市,繼續實行政企合一體制。

大興安嶺特區

[編輯]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東北坡。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行政區一部分,黑龍江省黑河專區呼瑪縣全部和嫩江縣行政區一部分,劃歸會戰區。

1964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於大興安嶺會戰區成立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專區級),地方行政工作受黑龍江省政府領導。各林業公司(林業局)設區政府,林場設鄉(鎮)政府。

1965年1月, 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改組為林業部直轄的黑龍江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與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

1970年4月1日,大興安嶺特區改名為大興安嶺地區至今。

安達特區

[編輯]

1962年6月21日,周恩來視察大慶油田時指出:大慶結合產油區分散的實際情況,分散建設居民點、工農村, 可以做到工農結合,城鄉結合,對生產、生活都有好處。即工人家屬組織起來開荒種地,解決油田的吃菜吃糧。同時,大慶油田的交通、水利、供電、商業服務業、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基礎設施基礎服務,都是由大慶油田出資從無到有搞起來的。

1964年3月31日,石油部黨組、黑龍江省委向國務院提交《關於成立安達特區及所轄範圍的報告》。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安達特區(按當時的法律規定,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稱人民委員會。設立安達特區人民委員會,為了保密,對外仍稱安達市人民委員會),轄地1670平方公里。

1965年1月1日,安達特區正式成立。受石油工業部與黑龍江省的雙重領導,特區的黨委、人民政府與大慶會戰指揮部合署辦公,在領導企業的同時,又行使政府的其他社會職能。石油部副部長、大慶會戰指揮部指揮徐今強兼任安達特區工委書記,大慶石油會戰工作委員會政治部主任李荊和兼任安達特區區長(安達市市長)。安達特區沒有下設區、縣、街道辦事處,管轄的都是是大慶油田及大慶化工總廠下屬的單位。特區的一切社會服務(例如市政交通文教衛生商業服務業等)都由單位負責。為了保密起見,對外通信地址都是黑龍江省安達特區農墾某某場某某隊。例如,第三採油指揮部攻關隊就寫黑龍江省安達特區農墾33場攻關隊。

1979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安達特區正式更名為大慶市

七台河特區

[編輯]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1965年2月2日電示,1965年3月1日黑龍江省委與黑龍江省人委(即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建立七台河特區的通知》,決定組建七台河特區。1965年5月20日,七台河特區正式建立,特區行政區劃為原七台河鎮所轄範圍,實行政企合一管理體制,七台河特區和七台河礦務局一體辦公,屬黑龍江省合江地區管轄。1966年9月26日,隸屬於勃利縣管轄的茄子河公社、中心河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1968年 4月20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七台河特區革命委員會,仍屬合江地區管轄。1970年4月1日,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示下發通知,將七台河特區改稱七台河市,隸屬關係不變,為合江地區下屬的地轄市。同月,建立新興區。七台河市此時有城鎮區1個。農村公社3個。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七台河由地轄市升格為省轄市,同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合江地區管轄的勃利縣和寶清縣的宏偉、嵐峰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市轄。

江蘇省

[編輯]

淮北鹽場特區

[編輯]

1946年11月日,中共當局析灌雲縣一部,設立淮北鹽場特區,轄堆溝區、陳港區、灌東鹽場、新港鹽場。2鹽場後亦改區。1948年9月日,陳港鎮、陳港區撤鎮(區)設陳港市,淮北鹽場特區自陳家港遷駐孫家山。1948年月日,淮北鹽場特區自孫家山遷駐新浦。1949年4月21日,成立蘇北行署區,淮北鹽場特區直屬蘇北行署區。1953年2月日,撤銷淮北鹽場特區,劃歸新海連市,恢復為淮北鹽場。

安徽省

[編輯]

銅陵特區

[編輯]

1956年10月12日,析銅陵縣銅官山區,設立銅官山市(專級)。1958年9月5日,撤銷銅陵縣、銅官山市,合併設立銅陵市(縣級),劃屬安慶專區。1960年1月7日,恢復銅陵縣,銅陵市升格為專級市。1964年7月29日,撤銷銅陵市、銅官山區,設立銅陵特區(專級)。1971年12月11日,撤銷銅陵特區,恢復銅陵市。

河南省

[編輯]

平頂山特區

[編輯]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撤消平頂山市,設立地級平頂山特區,實行政企合一管理體制,由煤炭部與河南省雙重領導,以煤炭部領導為主。

1969年3月15日,撤銷平頂山特區,設立平頂山市,為省轄市。

湖北省

[編輯]

大冶工礦特區

[編輯]

1949年6月12日,析大冶縣石黃鎮等,設立石灰窯工業特區特派員辦事處,直屬中原人民政府。不久,正式定名為大冶特區辦事處。1949年9月29日,大冶特區辦事處改制為大冶工礦特區(縣級),屬大冶專區(註:當年名稱不統一,湖北省批文作石黃工礦特區,特區政府本身採用大冶工礦特區)。1950年6月16日,撤銷大冶工礦特區,設立黃石市(專級)。

湖南省

[編輯]

錫鐵山特區

[編輯]

1950年6月?日,析新化縣冷水江鎮、礦山鄉等,設立錫鐵山特區(縣級),屬邵陽專區【1951年7月7日備案】。1952年8月24日,撤銷錫鐵山特區,並回新化縣。1960年2月?日,析新化縣冷水江鎮、礦山公社等,設立冷水江市(縣級)【1961年7月9日批覆作冷江市】。1962年10月20日,撤銷冷水江市,並回新化縣。1969年10月10日,恢復冷水江市。

四川省

[編輯]

攀枝花特區

[編輯]

1964年5月15日,在北京召開討論「三五」計劃的中央工作會議,毛澤東指出要採取緊急措施加快攀枝花工業基地的建設。

1964年9月,第一支建設隊伍進入攀枝花地區,並成立了「攀枝花工業基地臨時領導小組」。

1965年1月7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了《關於成立攀枝花工業區政府的請示》,建議在攀枝花工業區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一個工業區人民政府。

1965年1月19日,周恩來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區政府仿大慶例,政企合一, 成立黨委,由冶金部黨委為主,四川省委為輔實行雙重領導。」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關於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的批覆》,指出:「為了保證攀枝花地區的工業建設,統一安排生活供應、文教衛生、治安保衛等行政管理工作,宜基本上採取大慶形式,即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 有關企業工作以冶金部領導為主,有關地方工作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領導為主」。

1965年2月9日,中央決定成立 攀枝花建設指揮部。

1965年3月20日,攀枝花建設指揮部、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合署辦公;攀枝花建設指揮部黨委即攀枝花特區黨委。隨後,該地領導人認為攀枝花特區這個名義,只能對內使用;為了有利於保密,還需一個公開名義,以便政府掛牌、出公告、職工通信及物資發運等使用。

1965年4月20日,四川省請示國務院,提出將「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更名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員會」。4月22日,國務院給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關於攀枝花特區改名問題的批覆》同意。

1987年,更名為攀枝花市

貴州省

[編輯]

開陽特區

[編輯]

1966年2月2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開陽特區,開陽磷礦礦務局與開陽特區合署辦公,隸屬於貴陽市。開陽特區內設政治辦公室、人事辦公室、農林辦公室、財貿辦公室、文衛辦公室、組織科、宣傳科、財政局、公安局、團委、婦聯等機構。開陽特區的範圍,約相當於今天的開陽縣金中鎮

1968年3月24日,撤消開陽特區,併入安順專區開陽縣(貴州省革命委員會、貴州省軍區1968年3月14日批准)。

六枝特區

[編輯]

1964年5月,在討論「三五」計劃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對時任國家計委主任的李富春談話,強調西南三線建設要抓緊,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作出了建設大三線的戰略方針。

1964年6月,煤炭工業部黨組召開了擴大會議,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和中央工作會議精神,決定對煤炭工業的三線建設,要在國家的統一安排下,積極主動地進行,以滿足三線建設的需要。

1964年11月30日,國家經委批准成立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指揮部設在六枝下營盤,下設貴州的六枝、水城、盤縣,雲南的寶鼎山、四川的芙蓉山五個礦區指揮部。

1965年8月31日,貴州省向國務院提出《關於建立六枝、水城、萬山、開陽礦區的報告》,提出本着城鄉結合、工農結合、利於生產、方便生活原則,建議六枝、水城礦區設立相當於省轄市一級的礦區人民委員會。

1965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成立六枝礦區,礦區人民委員會駐六枝下營盤,為政企合一單位,屬地專級,歸省管轄。

1966年2月22日,國務院批准:成立六枝特區,從六枝縣劃出店子、六枝、營盤、漁塘;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劃出木崗;從普定縣劃出大用、索考、抵簸等8個公社以及沙子坡、聯合兩個大隊歸特區,特區由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委員會與安順專區雙重領導。六枝縣同時更名為郎岱縣

1967年,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從六枝遷到水城,改指揮部為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六枝特區劃歸六盤水地區領導。

1970年12月2日,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作出《關於六盤水地區體制問題的批覆》,同意建立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為地區一級的政權機關,撤銷原西南煤礦指揮部。原郎岱縣併入六枝特區,特區行使縣一級職權,建立革命委員會,歸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

水城特區

[編輯]

1966年2月2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水城特區,由畢節專區領導。

1970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撤銷水城縣,併入水城特區,水城特區隸屬於六盤水地區。

1987年12月,撤銷水城特區,分設六盤水市鍾山區水城縣

盤縣特區

[編輯]

1966年2月2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盤縣特區,由興義專區領導。

1970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撤銷盤縣,併入盤縣特區,盤縣特區隸屬於六盤水地區。

1999年2月,撤銷盤縣特區,恢復盤縣。2017年4月,更名為盤州市

萬山特區

[編輯]

1966年2月2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按照「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精神,為了搞好對貴州汞礦的服務工作,成立了「萬山特區」,與貴州汞礦合署辦公,受冶金工業部銅仁專區的雙重領導。

1968年9月24日,貴州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撤消萬山特區,建立萬山鎮,直屬銅仁專區。

1970年8月8日,國務院批准,恢復萬山特區。仍屬銅仁地區。

2011年,萬山特區和原縣級銅仁市的茶店鎮、魚塘鄉、大坪鄉合併為新的銅仁市萬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