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會議
外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 | |
日期 | 1945年7月17日 | 至1945年8月12日
---|---|
地點 | ![]() |
參與者 | ![]() ![]() ![]() |
結果 | 德國問題。 |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b/Clement_Attlee%2C_Harry_S._Truman%2C_Joseph_Stalin_and_their_principal_advisors_-_Potsdam_Conference_1945.jpg/220px-Clement_Attlee%2C_Harry_S._Truman%2C_Joseph_Stalin_and_their_principal_advisors_-_Potsdam_Conference_1945.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7/Cecilienhof_red_star.jpg/220px-Cecilienhof_red_star.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7/Schloss_Cecilienhof_Panorama.jpg/220px-Schloss_Cecilienhof_Panorama.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4/Schloss_Cecilienhof_Panorama_2.jpg/220px-Schloss_Cecilienhof_Panorama_2.jpg)
波茨坦會議 (英語:Potsdam Conference,俄語:Потсдам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國蘇占區波茨坦(靠近柏林)塞琪琳霍夫宮舉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的同盟國一方在此聚首,討論決定如何管理八周前(5月8日)無條件投降的大德意志國,以及在戰勝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帝國以及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會議目標還包括戰後國際秩序的建立、和平條約的簽訂和應對戰爭的後果。
與會者
[編輯]- 蘇聯代表: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最高領導人)、人民委員會主席(政府首腦)約瑟夫·史達林
- 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建議由杜魯門總統,作為唯一參會的國家元首,主持會議,丘吉爾接受了提議。
會議主要成果
[編輯]- 恢復德國1937年後在歐洲併吞的領土,將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從德國分離。
- 聲明盟軍佔領德國的目的:非軍事化、非納粹化、民主化和解散卡特爾企業聯合(英文中都是de開頭)。
- 《波茨坦協定》(又稱波茨坦條約),將德國和奧地利分為四個占領區(在早先的雅爾塔會議就已確定),並類似地將柏林和維也納也分為四個占領區。
- 同意以戰犯身分起訴納粹黨人。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5/Map_of_Poland_%281945%29.png/300px-Map_of_Poland_%281945%29.png)
- 確立奧德河-尼斯河線作為波蘭政府管理區域的邊界。
- 將居住在德國境外的德國人驅逐回國。
- 戰爭賠款協議。盟國估計損失為2000億美元。在西方的堅持下,德國只需要以資產、工業產品和勞動力的方式支付200億美元。然而,冷戰使償還計劃沒有完全執行。
- 在斯大林的建議下,波蘭不列入德國賠償分配方案,而由蘇聯所獲賠償的15%轉交給波蘭(未執行)。
儘管西方要求在最終和平會議上才確認德波邊界奧德河-尼斯河線,波茨坦會議上確定的強制德國人口遷移卻使得德波邊界在事實上得到確定並且不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