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榮駕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榮駕鵝氏,名駕鵝,諡號,又作榮成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叔肸曾孫。

前545年(周靈王二十七年、魯襄公二十八年、楚康王十五年),由於弭兵之會的緣故,魯襄公到楚國訪問。到達漢水,得知楚康王去世,魯襄公想要回去。叔仲昭伯認為朝見楚王是因為楚國,不是為楚王一個人,應該繼續前去。子服惠伯說:「君子有長遠考慮,小人只看到眼前。饑寒都顧不上,誰能顧到後果?不如暫且回去吧。」榮成伯說:「長遠打算的人是忠誠的。」魯襄公於是就繼續前往楚國。[1]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魯襄公從楚國回來,到達方城山。季武子占領了卞地,派公冶來問候襄公。魯襄公想不進入魯國國境,榮成伯賦《式微》這首詩,魯襄公這才回國[2]。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魯定公元年),六月二十一日,出奔的魯昭公的靈柩從乾侯回到魯國。六月二十六日,魯定公即位。季孫斯派遣勞役到闞公氏,準備在那裡挖溝,把魯昭公和先君的墓隔開。榮駕鵝說:「國君在世不能事奉,死後又把他的墳墓和祖塋隔離,莫非要以此來表明自己的過失嗎?即使季孫狠心這樣干,後世必然有人以此為羞恥。」於是就不再挖溝。季孫問榮駕鵝說:「我要為國君制定諡號,讓子孫後代都知道。」榮駕鵝說:「挖溝不能事奉,死後又給予惡諡,以此來自我申明對他的厭惡嗎?為何如此?」於是也停止了。七月二十二日,在墓道南面安葬魯昭公[3]。《漢書·古今人表》將他定位七等下上[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2.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3. ^ 《左傳·定公元年》
  4. ^ 漢書·古今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