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楊爲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爲龍
大清四川鄰水縣知縣
籍貫廣東大埔縣
字號字蓼園
出生生年不詳
廣東大埔縣
逝世卒年不詳
廣東大埔縣
出身
  • 乾隆三十年乙酉科舉人出身
著作
  • 《馬山敬贈廣靜和尙》[1]
  • 《銀鼎山碑記》
  • 《千佛岩》

楊爲龍(?—?),字蓼園廣東大埔縣百侯侯南人,清朝官員。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廣東鄉試第21名舉人,乾隆四十七年七月任香山縣訓導[2];乾隆五十八年七月任四川彭縣知縣[3][4];乾隆五十九年署任什邡縣知縣[5];乾隆六十年署任梁山縣知縣[6]。嘉慶元年(1796年)任四川鄰水縣知縣[7],嘉慶二年,白蓮教匪王三槐圍攻鄰水縣城,其率眾守禦,殺死王三槐之妻及之弟王三元,縣民得以保全,感恩而設牌位祭祀[8][9][10][11]

註釋

[編輯]
  1. ^ [民國三十二年]《大埔縣志》卷四
  2. ^ 『調。場江。香山縣。要缺。繁疲難……訓導。楊為龍。大埔人。舉人。四十七年七月選』。[西榮慶堂]《大清縉紳全書》乾隆五十三年春
  3. ^ 『九溪。彭縣。簡缺。繁……知縣加一級。楊爲龍。蓼園。廣東大埔人。乙酉。五十八年七月調』。[榮慶堂]《大清縉紳全書》嘉慶元年春
  4. ^ 『彭縣知縣……楊爲龍。廣東大埔舉人。乾隆五十八年任』。《四川通志》卷百四
  5. ^ 「楊爲龍,字蓼園,廣東潮州大埔縣舉人,彭縣令,乾隆五十九年七月署」,《民國重修什邡縣志》卷三官政官職4
  6. ^ 『楊爲龍。廣東大埔縣舉人。乾隆六十年署任』。《梁山縣志》卷七
  7. ^ 『銀鼎山。在學署後。突兀亭峙。市廛環繞。其下山色如銀。其形如鼎。故名。嘉慶二年教匪攻城。知縣楊爲龍建炮臺哨樓於其上。城頼以守。亦城內要地也。……嘉慶二年敎匪之變。知縣楊爲龍增修銀鼎山炮台一座。周圍墻垣十餘丈。上建哨樓一座曰視遠樓。……仰天窩。在縣北三十里。上通廣安、順慶。大周圍懸崕峭壁。中一埡口。可通人行。嘉慶二年賊匪竄境。知縣楊爲龍設闗立柵。練勇守禦。賊不敢入。李子埡在縣西九十里。西通合州、岳池大道。地勢扼要。兩山壁立。一道中通。形如門戶。嘉慶二年敎匪之變。知縣楊爲龍設闗防守。賊不敢犯。至今遺址尚存。……曹耀先。於嘉慶二年冬。逆匪攻城。捐貲募勇。護守城垣。晝夜不倦。賊退後經知縣楊爲龍偹文申詳。上憲批准給與軍功頂戴。耀先有功不居。堅不受職。茲因採入集內。勿使湮沒』;『楊爲龍。廣東大浦人。乾隆乙酉舉人。嘉慶元年任。聞其鄉人云。此公素以孝友著。嘉慶二年敎匪圍鄰。公竭力防守七晝夜。卒能保城以全身。良非偶然也』;『楊爲龍。字蓼園。廣東大埔人。乾隆 科舉人。嘉慶二年署理縣任。慈祥善化。邑無冤民。是年冬十一月初八日。教匪王三槐等攻城七晝夜。公卒領文武分楑居民日夜堵禦。賊造雲梯等具蠭擁而至。公命城上人飛礟擊之。賊不能勝。遂退去。城獲保。全公之力也。後調彭縣。在官數年。彭民亦頌其德。年八十卒於官。鄰民聞之。咸爲泣下。至今思公不忘。設木主祀之。』。〔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8. ^ 『在家以孝友著,署縣篆慈祥善化,邑無冤民,二年教匪王三槐攻城凡七晝夜,公率官民堵禦,城卒保全,授彭縣,年八十卒於官,隣民設木主以祀』。〔道光十五年〕《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志》
  9. ^ 『保興。承吉氏。滿洲鑲白旗人……王三槐擾大竹、廣安要擊之,隣水被圍,知縣楊爲龍堅守,馳援,賊始退。』。《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九
  10. ^ 『十二月……初六日辛丑……同日宜綿奏言……據探報。賊匪已由褒先寺翻天池山直奔隣水。保興、朱射斗立督兵勇倍道前進。十四十五等日。賊匪圍攻隣水縣城。勢甚洶湧。該縣楊爲龍等督率鄉勇。激勸士民。協力固守。並乘夜密遣鄉勇衝破賊營。燒燬木城一座。賊匪暫退。旋又分爲四路。砍伐長竹。紥縛爲梯。直逼城下。城上鎗礮並發。焚燒無數。斃賊四百餘名。相持兩晝夜。保興、朱射斗督兵趕到。凝德、尤漢玉等亦從大竹紅春壩一路前來。匪衆復倂力迎敵。復經兩路官兵截殺。又斃賊五百餘名。楊爲龍亦率鄉勇。開城衝出追剿二十餘里。賊匪竄至芭蕉河一帶屯紥……。十四日己酉宜綿奏言。王三槐等自攻鄰水縣城。經官兵追剿退屯板橋塲天華山一帶……我兵卽暫在天華山紥營。是日該縣楊爲龍亦帶鄉勇在豐禾塲一路殲賊二三百人。殺死王三槐之弟王三元。倂生擒賊目郭孔銘。』。《剿平三省邪匪方略》卷五十八丁巳年
  11. ^ 『鄰水軍令:大埔楊蓼園,為龍先生,宰鄰水,有賢聲。得士民心。嘉慶丁巳歲,邪匪王三槐,聚黨萬餘人,圍邑城。文廟且被災,獲就免。先生奮集紳士,糾鄉勇作堵禦,飛稟請救於督軍。時鞭長莫及,而賊勢益熾,計無所之。先生號禱先師大成殿下,極泥首椎心、泣盡繼血狀。忽有神附先生部下人語日:「得請於聖矣,已命仲氏帥,賊不足平也。立豎黑大纛一桿,大書『仲元師軍令』可鼓行前矣。」。時適紳士中有文童包順之者,年雖少而膽略過人,帶領鄉民五十,薄城下,聲佐討賊。門者曰:「賊眾矣,五十人者何能為盍進城。」。包不之答,但大聲呼曰:「賊何在?」。或應曰:「在東村」。包自領其眾,徑搗東村。出其不備,殺三槐之妻並其弟三元。持首級入城。賊蜂擁至.見城上所豎大黑旗,若有電光旋繞。金甲神兵無數喧擁。主謀者驚曰:「此大神通,非吾白蓮所敢敵也。」。槐不肯退,尚於城北建木城,誓必破城復仇。而前降神者,復號於眾曰:「焚之。」有數壯士即承命,持火藥縋城出,潛至木城中縱火。見黑纛飛卷,風勢大作,烈炎熏天。先生仍恪奉軍令,督率包童等。盡趨部下眾及鄉勇鼓譟直前。木隨炮燼,賊黨多斃。餘潰散,圍以解。修文廟,告厥成功。先生長君耀華任廣寧學博,予舊識也。丁卯歲。見予於鳳城。予十稔耳是事。再詰焉。而得其詳。衛聖公於吾黨曆著顯跡。如不享庵寺薦香結煙成字。及陸萬齡擬躋魏黨入廟,立遭殛斃,皆赫赫在人耳目·今以靈旗帥神兵,掃平賊黨,尤覺千載如生。文有奇氣,斯亦雷霆走精銳矣。文童之鋒,壯士之火,皆有神助,尤覺千載如生,載筆乃奕奕滿紙靈光。』,鄭昌時《韓江聞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