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昪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烈祖
統治937年-943年
繼任南唐元宗李璟
出生(888 -01-07)888年1月7日
逝世943年3月30日(943歲—03—30)(54歲)
安葬
年號
昇元:937年十月-943年二月
諡號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廟號
烈祖
政權南唐

南唐烈祖李ㄅㄧㄢˋ(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正倫小字彭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徐州人,原名徐知誥,是南吳權臣徐溫養子南唐第1任國主兼開國皇帝。李昪登基後便勵精圖治,使南唐的國力大為提升。

身世

[編輯]

關於李昪的身世,歷史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宋朝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就收錄了四種不同的說法[1]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李昪是唐朝皇族後裔,持這種觀點者以私修史著及雜史、稗史居多[2]。據《十國春秋》總結,南唐滅亡後,南唐舊臣徐鉉作《江南錄》記錄南唐歷史,其中就提出李昪是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玄孫,釋文瑩《玉壺清話》採用了這種說法[3],李昪之孫李從浦墓志銘《宋故左龍武衛大將軍李公墓志銘》也自稱是建王李恪的後裔[4]陸游《南唐書》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世系是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榮,李榮生李昪[5]龍袞《江南野史》和馬令《南唐書》世系譜與陸游書類似,但認為李超僅僅是李恪的後裔而非兒子[6][7]趙世延《南唐書序》,陳霆《唐余紀傳》沿襲了這種觀點;李昊《蜀後主實錄》記載李昪是曾任嶺南節度使的嗣薛王李知柔之子[8]鄭文寶《江表志》認為李昪是唐朝鄭王的疏屬支脈[9]陳彭年《江南別錄》僅稱之為唐之宗室,沒有指明是誰的後代[10],《舊五代史》則記載李昪自稱是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後代[11]。李昪自稱唐朝皇室後裔,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受到詬病,錢元瓘沈韜文曾出言諷刺[12]

而宋代以來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昪祖先不過是平民,正史所持都是這種觀點。《舊五代史》記載李昪僅僅是「自稱」唐朝皇室後裔[11],《新五代史》同樣是記載李昪「自稱」建王李恪的玄孫[13],且稱其出身微賤[14],而《資治通鑑》記載李昪打算以吳王李恪為祖先時曾有部下建議以鄭王李元懿為祖先,李昪下令有關部門考察李恪和李元懿的後代,因為李恪的孫子李禕曾有軍功,李禕的兒子李峴又做過宰相,於是李昪才以李恪為祖先,自稱李峴下傳五世到李昪的父親李榮,這五世的名字大部分都是杜撰出來的,李昪又覺得唐朝經歷了十九個皇帝歷時三百年,懷疑自己的世系十代人太少,有關部門奏稱一代人三十年,而李昪出生於唐僖宗文德年間,已經五十年了,李昪於是依從了他們[15]

另一種觀點則見於錢儼吳越備史》,其中稱李昪之父本姓潘,因為被敵將李神福擄走而成為李神福的家奴,後徐溫在李神福家見到李昪,對其十分驚異,遂請求收為養子[1][16]劉恕十國紀年》認為李昪附會祖宗,不是唐朝宗室後裔,不過吳越與南唐是仇敵,《吳越備史》也非史實。李昪少年時就遭遇戰亂成了孤兒,其祖先世系根本無法得知,李超、李志的名字都與徐溫曾祖和祖父同名,完全是附會[17]

生平

[編輯]

李昪,唐朝光啟四年十二月二日(889年1月7日)生人[18],小名李彭奴。父李榮性格謹厚,多游於佛寺。李彭奴六歲時其父於動亂中喪生,與伯父李球逃亡濠州。不久之後生母劉氏卒,遂托養於濠州開元寺。

乾寧二年,楊吳太祖楊行密攻濠州,得李彭奴,奇其相貌,欲收養為己子,而楊行密諸親子以其身世微賤,不齒為兄弟。楊行密遂將李彭奴交給徐溫為養子,遂改名為徐知誥。徐溫妻子李氏以李彭奴與己為同姓,甚為愛護。

楊吳時期,徐知誥因功累升昇州防遏使、樓船使、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檢校司徒。徐知誥為政寬仁,[19]又能節儉自處,獎勵農桑,因此府庫充實。當時,徐溫居昇州,並以長子徐知訓居南吳都城揚州控制南吳政權。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訓因驕傲荒淫為朱瑾所殺,徐知誥就近自潤州渡長江平變,自是徐溫乃以其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代替徐知訓留揚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誥處斷。

徐知誥在揚州,一反徐知訓的作為,恭敬事奉吳王楊隆演,並且謙卑對待士大夫。對待部屬寬大,生活儉僕,並以宋齊丘為謀士,改革稅制,因此國勢漸強,人心歸附。武義元年,徐知誥拜為左僕射、參知政事。順義初年加封同平章事、領江州觀察使、奉化軍節度使。

南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與徐溫親子徐知詢爭權,徐知誥趁徐知詢入朝的機會,將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吳政權。太和三年,徐知誥升為太尉、中書令、領鎮海寧國諸軍節度使,封東海郡王,出鎮金陵。天祚元年(935年),加封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以昇州、潤州、宣州、池州、歙州、常州、江州、饒州、信州、海州為齊國。徐知誥置百官,以金陵府為西都。

稱帝

[編輯]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改名徐誥。同年,楊溥讓位,南吳亡。徐誥即皇帝位,國號大齊[20],改年號昇元,以昇州金陵府(建康)為西都,揚州廣陵府(江都)為東都。追尊徐溫為太祖武皇帝。

昇元三年(939年)正月庚戌,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上奏朝廷,恭請徐誥恢復原姓,徐誥不予准奏。正月癸亥,左丞相宋齊丘等人再次上書,徐誥乃准之。二月乙亥,徐誥自稱是唐朝宗室,改國號為大唐,改徐溫廟號為義祖。復李姓,初改自名為昂,犯唐文宗名諱;旋改名晃,又其與後梁太祖朱溫同名,又改名為旦,犯唐睿宗聖諱。最終改名為昪。李昪下令立天子七廟,以唐高祖唐太宗、以及南唐義祖徐溫為不遷之祖。李昪由於家族譜系不詳,又要與唐朝皇室攀關係,故欲以唐朝吳王李恪為遠祖,大臣奏以李恪被長孫無忌絞死,不如以鄭王李元懿為祖。李昪乃令諸大臣考二王苗裔,李恪之孫李禕有功,李禕之子李峴為宰相,遂以李恪為祖。李昪於是創家譜,曰生父李榮,李榮之父李志,李志之父李超,李超之祖為李峴。其名字與官銜皆杜撰。當年三月,李昪下詔尊十世祖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曾祖李超為成宗孝平皇帝,祖李志為惠宗孝安皇帝,父李榮為慶宗孝德皇帝。[21]

李昪欽陵內部

李昪登帝位後,改舊邸為崇德宮,正廳為光慶殿。又改東都文明殿為乾元殿、英武殿為明光殿、應乾殿為垂拱殿、朝陽殿為福昌殿、積慶宮為崇道宮;改西都崇英殿為延英殿、凝華前殿為昇元殿、後殿為雍和殿、興祥殿為昭德殿、積慶殿為穆清殿。李昪勤於政事,並興利除弊,變更舊法。保境安民,與民休息。又與吳越和解,昇元五年吳越國大火,群臣請趁機攻打,而李昪稱「奈何利人之災!」遣使厚贈金帛慰問。吳越水災,其民就食於南唐境內,李昪也遣官員賑濟。

然而李昪崇尚道術,因服用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昇元七年(943年),李昪服食方士史守沖所獻「金丹」,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在昇元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臨終前召子齊王李璟,囑曰「德昌宮儲戎器金帛七百餘萬,汝守成業,宜善交鄰國,以保社稷。吾服金石,欲求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又齧齊王手指出血,稱「他日北方必有事,勿忘吾言」。李璟繼位,上李昪諡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葬於永陵(後改陵號為欽陵)。

家庭

[編輯]

妻妾

[編輯]
  • 王氏,元配,追封順妃
  • 宋福金,繼室,即元敬皇后
  • 种時光,江王景逷母
  • 昭容吉氏(912年-945年),東海朐山人,曾祖吉徵,朗州龍陽縣令。壽陽縣令吉黨的孫女,海州懷仁縣令吉彥輝的女兒。保大三年秋七月初二日薨,年三十三歲。[22]
  • 汝南郡君周氏,保大三年(945年),由李璟追封許國太妃[23]
  • 平昌郡君孟氏(883年-926年)孟及的女兒。同光四年五月十有九日,平昌郡君沒於大內之別院,享年四十三。[24]

子女

[編輯]

李昪有五子,女兒有史可查為七人:

注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資治通鑑考異·卷三十》:考異曰:周世宗實錄及薛史稱昪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曲裔,江南錄雲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李昊蜀後主實錄云:「唐嗣薛王佑柔為嶺南節度使,卒於官,其子知誥流落江淮,遂為徐溫養子。」《吳越備史》云:「昪本潘氏,湖州安吉人,父為安吉砦將。吳將李神福攻衣錦軍,過湖州,虜昪歸,為仆隸。徐溫嘗過神福,愛其謹厚,求為養子。以讖雲『東海鯉魚飛上天』,昪始事神福,後歸溫,故冒李氏以應讖。」劉恕以為昪復姓附會祖宗,固非李氏,而吳越與唐人仇敵,亦非實錄。昪少孤遭亂,莫知其祖系;昪曾祖超,祖志,乃與義祖之曾祖、祖同名,知其皆附會也。
  2. ^ 鄒勁風 《南唐國史》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6月 ISBN 7-305-03579-3 57-58頁
  3. ^ 《玉壺清話·卷九》:先主昪,字正倫,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元孫。
  4. ^ 《全宋文·卷四十七》:公諱從浦,字可大,本名初謙,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後,南唐烈祖之孫,元宗之子,後主之貴介弟,江左之佳公子也。
  5. ^ 陸游《南唐書·卷一·烈祖本紀》:烈祖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名昪,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姓李氏。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恪生超,早卒。超生志。仕為徐州判司。卒官。因家焉。志生榮。榮性謹厚。喜從浮屠游。多晦跡精舍。時號李道者。帝以光啟四年十二月二日生於彭城。
  6. ^ 《江南野史·卷一》:先主姓李,名昪,字正倫。其先唐憲宗之子建王恪之後。
  7. ^ 馬令 《南唐書·卷三十·世系譜》:憲宗子建王恪,先主之始祖也,恪元和元年始封,時淄青節度使李師古死,其弟李師道丐符節,故詔恪為鄆州大都督,平盧軍淄青等節度大使,長慶元年薨,無子,以宗室子嗣。史亾其名。其後有李超者,或以為建王后,懿僖之時,宗室世遠,遂與異姓之臣雜而世宦,至或流落民間。超之子志為徐州判司,生榮,號李道者,榮生先主,即位,是為南唐。
  8. ^ 《蜀後主實錄》:唐嗣薛王知柔為嶺南節度使,卒於官,其子知誥流落江淮,遂為徐溫養子。
  9. ^ 《江表志·卷上》:南唐高祖姓李,諱知誥。生於徐州。有唐鄭王疏屬之枝派。父志祖榮俱不仕。
  10. ^ 《江南別錄》:烈祖諱昪,唐之宗室也。舊名知誥,為義祖所養。
  11. ^ 11.0 11.1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僭偽列傳一》:昪自雲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璘之裔。
  12. ^ 《天中記》:金陵李氏欲以唐號國,錢文穆王聞之曰:金陵冒氏族為巨唐,不亦駭人乎?沈韜文曰:此可去譬也。且如鄉校間有姓孔氏者,人則雲孔夫子,復何怪哉!王大笑,賞卮酒。
  13. ^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為徐州判司;志生榮。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國號曰唐。
  14. ^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李昪,字正倫,徐州人也。世本微賤,父榮,遇唐末之亂,不知其所終。昪少孤,流寓濠、泗間,楊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狀貌,養以為子。
  15.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二·後晉紀三》:唐主欲祖吳王恪,或曰:「恪誅死,不若祖鄭王元懿。」唐主命有司考二王苗裔,以吳王孫禕有功,禕子峴為宰相,遂祖吳王,雲自峴五世至父榮。其名率皆有司所撰。唐主又以歷十九帝、三百年,疑十世太少。有司曰:「三十年為世,陛下生於文德,已五十年矣。」遂從之。
  16. ^ 《吳越備史·卷三》:昪本潘氏,湖州安吉縣人。父為安吉砦將。嘗因淮將李神福侵我吳興,據潘氏而去,遂為神福家奴。徐溫嘗造神福家,見而異之,求為養子,至是乃隱本族而冒徐姓焉。後嘗致書於我,以毗陵求易吳興,仍引祊田為說,則本潘氏明矣。
  17. ^ 《十國春秋·卷第十五·南唐一·烈祖本紀》:按劉恕十國紀年云:昪複姓附會祖宗,故非唐後。
  18. ^ 十國春秋/卷015
  19. ^ 史溫《釣磯立談》載:「以文藝自好,招徠儒俊,共論治體」,又「遣人司守關徼,物色北來衣冠,凡形狀奇偉者,必使引見。語有可采,隨即升用。」《十國春秋》記徐知誥「選用廉吏,修明政教,招延賢才,傾家貲無所愛,四方士大夫多歸之」。
  20. ^ 資治通鑑載徐知誥即帝位,即以大唐為國號;而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南唐書十國紀年則以徐知誥原以大齊為國號,是為徐齊,待後來改名李昪,才為了附會唐朝,改國號大唐,是為南唐。
  21. ^ 《十國春秋》南唐一·烈祖本紀
  22. ^ 全唐文 卷八百八十七 故昭容吉氏墓志銘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6-24》
  23. ^ 《全唐文 卷八百八十 追封許國太妃冊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6-24》
  24. ^ 《全唐文 卷八百八十七 故平昌郡君孟氏墓志銘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6-24》

外部連結

[編輯]
前任:
南唐君主
937年-943年
繼任:
長子南唐元宗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