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莊鎮 (宜賓市)
李莊鎮 | |
---|---|
鎮 | |
![]() 李莊蓆子巷(2025年1月攝) | |
坐標:28°48′30″N 104°47′56″E / 28.80843°N 104.7989°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上級行政區 | 翠屏區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
面積 | |
• 總計 | 71.52 平方公里(27.61 平方英里) |
人口 | |
• 戶籍人口(2005年) | 43,000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行政區劃代碼 | 51 15 02 101 |
郵政編碼 | 644009 |
電話區號 | +86 (0)831 |
毗鄰 | 沙坪街道、羅龍鎮、南廣鎮、宋家鎮、勝天鎮 |
李莊鎮原為四川省南溪縣的一個鎮,1983年劃歸宜賓市翠屏區管轄[1],位於長江南岸,距岷江與金沙江交匯處19公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早在南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李莊便成為南廣縣治和六同郡治所在。李莊至今保留着較為完好的古鎮格局和許多歷史建築,包括旋螺殿、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東嶽廟、張家祠、禹王宮三處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10餘個知名文化科研機構均內遷至此,使李莊成為戰時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地理
[編輯]李莊鎮位於宜賓市翠屏區東部,長江南岸,距岷江與金沙江交匯處19公里,北面和東面與沙坪街道、羅龍鎮隔長江相望,西面與南廣鎮接壤,南面與宋家鎮、高縣勝天鎮接壤。李莊鎮下轄21個村和2個社區,面積71.52平方公里,其中城鎮建成區約2平方公里,古鎮核心保護區0.46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4.3萬人,其中場鎮人口約1.2萬人(2005年)。
行政區劃
[編輯]李莊鎮下轄以下地區:[2]
同濟社區、奎星社區、長勝村、永勝村、南勝村、雙橋村、九溝村、安石社區村、伏光村、高橋村、中和村、興文村、下壩村、雙塘村、沿江村、新勝村、龍金村、長慶村、新房村、雙溪村、上壩村、九洞村和長虹社區村。
歷史
[編輯]
李莊戰國時期為僰人聚居地,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並在李莊置驛。南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李莊便成為南廣縣治和六同郡治所在。隋仁壽元年因避諱,改南廣縣為南溪縣,李莊仍為縣治所在。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戎州為犍為郡,李莊為郡治所在。唐代復設戎州,戎州州治曾兩次遷往李莊。北宋初年,因大理國不斷侵擾川南,南溪縣治從李莊遷往奮戎城,李莊成為南溪縣下屬的一個集鎮。
明代始設李莊鎮,李莊成為長江沿岸的重要碼頭之一。在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中,作為重要的移民口岸,李莊接納了來自湖廣、福建、廣東等地的大量移民,並逐漸發展成為川南地區的商業重鎮之一。李莊至今保留有禹王宮(原湖廣會館)、天上宮(原福建會館)、南華宮(原廣東會館)等始建於清代的會館建築。清宣統年間,置李莊為南溪第三區。
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獲聞國立同濟大學正為遷川覓址的李莊開明士紳羅伯希、王雲伯向同濟大學發去了「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16字電報,力邀其遷往李莊。同濟大學於1940年秋遷往李莊,隨後,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文化科研機構也於1940年冬內遷至此。
當時人口僅3千左右的李莊,接納了約1.2萬內遷的學者、學生,包括傅斯年、李濟、董作賓、陶孟和、劉敦楨、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李方桂、梁思永在內的眾多知名學者雲集於此。居於李莊期間,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表了學術研究論文集《六同別錄》,董作賓完成了《殷歷譜》,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圖像中國建築史》。李莊成為戰時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與重慶、成都、昆明並稱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四大文化中心。
2016年11月25日,在滬復院後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在李莊鎮東部開設李莊同濟醫院[3]。李莊鎮內的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陳列館也於2022年4月26日開館[4]。
文化
[編輯]
李莊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至今保留着較為完好的古鎮格局和許多歷史建築,梁思成在李莊時曾將旋螺殿、奎星閣[註 1]、張家祠百鶴窗、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為「李莊四絕」。其中旋螺殿、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兩處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嶽廟、張家祠、禹王宮三處入選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鎮內還有奎星閣、南華宮、天上宮、師祖殿、王爺廟等古蹟。
舞草龍、牛兒燈、長江龍舟賽等是李莊的傳統民俗活動。李莊花生、李莊黃粑、李莊黃辣丁、李莊白肉、李莊白酒(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李莊白糕,並稱為「一花、二黃、三白」,是李莊的特色飲食,其中尤以李莊白肉最為出名。
注釋
[編輯]- ^ 原址位於1998年重建的現奎星閣上游約100米處
參考資料
[編輯]- ^ 行政区划搜索:翠屏区. 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
- ^ 2023年李庄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 (中文(中國大陸)).[失效連結]
- ^ 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任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 人民網. 2016-11-26 [2025-01-19].
- ^ 探馆!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4月26日正式开馆. 宜賓日報. 2022-04-25 [2025-01-19].
- 《李莊:中國學術的臨時避難所》,國家歷史雜誌第16期,2008年6月4日
- 《李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文匯報,2007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