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英文) Routes de la soie : le réseau de routes du corridor de Chang’an-Tian-shan(法文) |
位置 |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ii)(v)(vi) |
參考編碼 | 1442 |
登錄年份 | 2014年(第38屆會議) |
漢長安城遺址 | |
---|---|
未央宮遺址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西漢 |
編號 | 1-152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未央宮,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是漢長安城的主要宮殿之一。該宮始建於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建成於漢高帝九年(前198年)。未央宮平面呈長方形,共分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滄池等主要建築,宮牆四周開有正門和掖門,宮牆四角建有角樓。西漢末年,未央宮一度被焚毀,東漢時得以重修。東漢滅亡之後,未央宮雖然得以繼續使用,但經歷朝改建,已失去原貌。唐朝時,未央宮原址上修建了新的建築,晚唐時被徹底荒廢。1961年,未央宮遺址作為漢長安宮遺址的一部分入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80年代起,未央宮的幾個重要遺址被發掘,從中出土了大量文物。2012年,未央宮原址上的數個村莊被搬遷安置,未央宮得以作為遺址公園對外開放。
歷史
[編輯]未央宮[a]由丞相蕭何主持修造,始建於漢高帝七年(前200年)二月,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十月建成[2]。未央宮建成之後,成為漢高帝乃至西漢所有皇帝的正式皇宮[3]:47。新莽末年,未央宮在更始帝軍隊進攻王莽時被焚毀[4]。東漢光武帝曾下詔修繕包括未央宮在內的漢長安城宮室[5]。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時,即以未央宮作為皇宮[6][7]。後趙建武十一年(345年),共計16萬名民工重修未央宮[8][3]:47-48。此後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均以未央宮為皇宮,但其中的建築已經被重改到面目全非。唐朝在未央宮原址上修建了新的建築,這些建築在晚唐時期被徹底荒廢[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未央宮作為漢長安城遺址的一部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10]:357-359。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未央宮展開了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工作。1983年,椒房殿遺址被發掘[11]。1986至1987年,官署遺址被發掘[12]。1987至1988年,少府遺址得以發掘[13]。1988至1989年,未央宮西南角樓遺址得以發掘[14]。2012年起,原居住於未央宮遺址區的9個村、1.5萬人和1000餘戶企業得以妥善搬遷安置[15]。2013年,未央宮遺址保護展示區對公眾免費開放[16],主要遺址包括前殿、椒房殿、石渠閣、天祿閣和直城門(即西宮牆正門)[17]。2014年,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18]。2017年,未央宮遺址公園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9]。
整體布局
[編輯]未央宮位於漢長安城內的西南角,經考古發掘所得宮牆周長8,800米,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宮。其平面近似正方形,邊長為2,150-2,250米,總面積5平方公里。未央宮四面各開一座宮門,即司馬門。每扇司馬門均有一條通向未央宮的前殿的路,以供皇室貴族和文武百官使用。其中西門和南門很少使用,東門和北門均修建有高大的門闕,即東闕和北闕,現已無任何遺蹟[b]。此外,未央宮宮牆還建有十餘座掖門,以供皇室貴族和文武百官之外的人使用。宮牆的四個牆角各建有一座曲尺形的角樓。未央宮在西漢鼎盛時期,其內的主體建築為中央的前殿,前殿北側有椒房殿和掖庭,即後宮建築;後宮建筑北側有天祿閣、石渠閣和承明廬等建築,後宮建筑西側有織室、尚方等皇宮作坊,以及官署、少府等建築。未央宮東部有曲台殿、鴛鸞殿、鳳皇殿等宮殿,西部則有玉台、昆德、白虎殿等宮殿建築。前殿南側修鑿有滄池,滄池中央還有一座壘土而成的漸臺。[20][21]
已清理遺址
[編輯]前殿
[編輯]前殿位於未央宮的中心,是未央宮的核心建築,是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場所。該殿建於龍首山的山丘之上,其所處的台基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c],曾是秦王所修建的章台所在地,蕭何主持修建時對其做了部分修整。台基南北長350米,東西長200米。台基由南向北可分為三個逐漸升高的台面,每一層平面原來都建有一座大殿。其中南側的高1至5米,南北長140米,東西長200米;中部的高5至10米,南北長120米,東西長180米,是原前殿的正殿所在平面;北側的高15米,南北長110米,東西長165米。前殿坐北朝南,台基上建有多座宮殿,南側平台上建有多座慢道和方形廊房,台基周圍還建有多座配房。[21]台基上的配房裡住的是西漢皇室禁軍,負責執勤。
椒房殿
[編輯]椒房殿因其宮牆壁以椒粉和泥塗抹而得名,這樣的宮殿內壁成暖色,且殿內空氣芳香。其位於前殿以北360米的位置,編號為未央宮第二號遺址。現存夯土台基為長方形,東西長50餘米,南北長30餘米。台基四周有壁柱,現存部分壁柱的柱礎石。台基周圍原建有磚鋪迴廊,迴廊外設有散水。正殿坐北朝南,南門外兩側設有雙闕,兩闕據現存遺址判斷相距23.5米。正殿東西兩側各有一條上殿慢道。正殿北側與內院相鄰,內院呈長方形,四周建有廊道和散水,東西兩側有殘存的台基、院落、巷道和廂房遺址,其中這裡的巷道遺址是首次在宮殿群內發現。整座椒房殿有完善的排水設施。[11]
官署
[編輯]中央官署在發掘中編號為第三號遺址,是未央宮內的一座獨立院落。官署遺址在前殿遺址西北880米,西側距離未央宮西宮牆105米。其院落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34米,南北長65.5米,院牆寬1.5至2.7米。四面圍牆內外均有加固用的壁柱。除東牆外另外三面牆外均有迴廊。院落內中部偏東的位置有一條排水渠,將院落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院北牆東段和西牆南段各開一門,院內有南北並列的兩排房屋,每排房屋各分3座,每排房屋的南側均建有天井,每座房屋基址都遺存有樓梯痕跡。西院南牆東段和東牆南端各開一門,其內的房屋布局和東院基本相似,不同點在於兩排房屋之間的位置建有兩座天井。[12]
少府
[編輯]少府是西漢負責財政的部門,其建築遺址在發掘中的編號為第四號遺址,位於椒房殿以西350米,前殿西北400米的位置,主體建築為南殿和北殿,坐北朝南,其中南殿為正殿,東西長46.1米,南北長17.5米,面闊七間,進深兩間。北殿位於南殿之內,屬於南殿的內殿,與南殿共用北牆。北殿東西長31米,南北長12.9米,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此外南殿之外還有多座附屬建築、廊道、院落和水池的遺蹟。[13]
石渠閣
[編輯]石渠閣得名於其下的礱石砌築的渠道,是秦亡之後漢代收藏秦宮圖書典籍和檔案的地方,自漢成帝之後石渠閣成為漢朝政府存放國家檔案的地方。其遺址位於未央宮的西北角,北側距離北宮牆45米,西側距離西宮牆500米。夯土台基高7米,底部東西長60米,南北長50米,台基周圍建有迴廊。[21]
天祿閣
[編輯]天祿閣是西漢收藏典籍的地方,藏書最多時有3,090卷。這裡是司馬遷撰寫《史記》的重要文獻來源地。距離北宮牆60米,西側距離石渠閣520米,南側距離前殿720米。現存天祿閣的台基高6米至7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0餘米。天祿閣四周也建有圍廊。[21]
滄池
[編輯]滄池得名於其池水清澈,色澤為蒼色而得名。這個湖是未央宮內的人工水庫,是皇帝的遊樂場,也是水循環和降溫的地方。位於未央宮的西南,南側緊鄰南宮牆,西側距離西宮牆700米。整座滄池東西長400米,南北長500米,池面面積0.196平方公里,池水引自泬水,從西側自明渠引入。池水自滄池北部流出,經過前殿、椒房殿和天祿閣外側之後流出未央宮。池水正中堆有一座假山,是為漸臺。[21]
西南角樓
[編輯]西南角樓是未央宮的防禦型建築之一,位於未央宮宮牆的西南角,整體呈曲尺形,闊面東西長67米,南北長31米;內面東西長57米,南北長19米。台基北部有進出角樓的慢道,慢道北側有散水。台基上殘留有壁柱的痕跡,角樓北側建有水井和磚池。[14]
出土文物
[編輯]各個建築遺址均發掘有板瓦、筒瓦、瓦當、磚等建築材料,不同遺址的磚和瓦當上銘文和花紋不盡相同。此外,前殿遺址在考古發掘中出土有陶罐、陶豆、陶釜等生活用品,以及銅鏃、銅弩機、鐵刀、鐵鏃、鐵鎧甲等兵器。另外方志內還出土有五銖、大泉五十和貨泉等貨幣,另有一批被火烤過的木簡,其上內容主要與醫學相關。其中一隻木簡上寫有「馮宗山女方」字樣。椒房殿遺址如原用於鋪設地面的素面方磚、回紋形方磚和空心磚,以及大量板瓦、筒瓦和瓦當。官署遺址內出土了磨石、石磨等石質工具,燈、碗、盤、盆、甑、奩等陶器,生產工具、兵器、車馬器等鐵器,半兩、五銖、大布黃千、大泉五十、布泉、小泉直一等貨幣,以及五萬多枚刻字骨簽。這些骨簽長6.8至7.2厘米,寬約2.1至3.2厘米,厚約0.2至0.4厘米,主要材質為牛骨,其上刻有文字。據考釋這批骨簽應為各地向皇宮進獻物品時的檔案資料。少府內出土釜、缽、彈丸、陶餅等陶器,釘、鈎、錛等鐵器,遺蹟發叉、鋪首、帶鈎等銅器。西南角樓內發現了大量疑似守衛人員遺留的陶器等生活物品。[21][11][12][13][14][22]
注釋
[編輯]參考
[編輯]- ^ 封五昌. “未央宫”名称考. 人文雜誌. 1983-02: 124.
- ^ 《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祖七年二月)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說。……(漢高祖九年)未央宮成。
- ^ 3.0 3.1 劉慶柱, 李毓芳. 汉长安城.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3-03-01: 230. ISBN 7-5010-1354-3.
- ^ 《漢書·王莽傳下》:(更始帝)二年二月,更始到長安,下詔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故王氏宗族得全。三輔悉平,更始都長安,居長樂宮。府藏完具,獨未央宮燒攻莽三日,死則案堵復故。
- ^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是歲(建武十九年),復置函谷關都尉。修西京宮室。
- ^ 《後漢書·孝獻帝紀》:(初平元年)三月乙巳,車駕入長安,幸未央宮。
- ^ 7.0 7.1 尚民傑. 西汉以后的未央宫. 考古與文物. 2003-02: 56–59, 69.
- ^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永和元年》:以樂平公苞代鎮長安。發雍、洛、秦、并州十六萬人治長安未央宮。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12-06-06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編 (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3卷 第一批至第五批.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4-12: 658. ISBN 7-5010-1525-2.
- ^ 11.0 11.1 11.2 李遇春,張連喜,楊靈山. 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二号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992-08: 724–732, 774–775.
- ^ 12.0 12.1 12.2 劉慶柱,李毓芳,張連喜,等. 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989-01: 19, 33–43, 100–103.
- ^ 13.0 13.1 13.2 劉慶柱,李毓芳,張連喜,等. 汉长安城未央宫第四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993-11: 1002–1011, 1057–1059.
- ^ 14.0 14.1 14.2 李毓芳,張連喜,楊靈山. 汉长安城未央宫西南角楼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996-03: 19–27, 100–101.
- ^ 走近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感受大遗址保护成果. 環球網. 2013-11-01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8) (中文(中國大陸)).
- ^ 汉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顺利开放. 西安日報. 2013-12-11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8) (中文(中國大陸)).
- ^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各点简介. 西安日報. 2013-11-01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8) (中文(中國大陸)).
- ^ 世界文化遗产 西安新增五处. 西安日報. 2014-06-23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8) (中文(中國大陸)).
- ^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安日報. 2012-12-03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8) (中文(中國大陸)).
- ^ 20.0 20.1 劉慶柱. 汉长安城未央宫布局形制初论. 考古. 1995-12: 1115–1124.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李毓芳. 汉长安城未央宫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文博. 1995-03: 82–93.
- ^ 李毓芳. 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述略. 人文雜誌. 1990-02: 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