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加坡新市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加坡新市鎮

新加坡新市鎮是位於新加坡各地的規劃社區,旨在自給自足。 這些新市鎮旨在容納多達300,000名居民,包含劃分為住房、娛樂和就業的區域,並由多個街區組成,每個街區又進一步細分為多個區域。 這些新市鎮的便利設施是通過多層系統提供的,並基於建屋發展局 (HDB) 的指導方針。截至2022年,全國有24個新市鎮。

新加坡改善信託基金 (SIT) 於1950年代首次在新加坡建造新市鎮,類似於英國的規劃概念,並且密度較低。隨後,建屋局在1960年代接管公共房屋發展後,新市鎮的密度增加,並包括更多便利設施,而建屋局的第一個新市鎮大巴窯包含工業區和配備便利設施的市中心。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市鎮在離市中心較遠的地方建造,並根據新市鎮模型進行規劃,包括由鄰里中心服務的社區和整個市鎮的市中心。

這種新市鎮模式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被修訂為新市鎮結構模式,引入了區域概念和「棋盤模式」,其中公共住房穿插在非住宅開發中。從1980年代開始,新市鎮採用更大的公寓、更獨特的佈局和住宅區設計,以迎合更富裕的居民,並使城鎮更加獨特,從1990年代開始,購物中心在市中心發展起來。榜鵝 21的發展引入了新市鎮規劃的房地產模型,根據該模型,新城鎮包括通過輕軌系統連接在一起的綜合用途開發項目,從2010年代開始,新市鎮的規劃更加註重宜居性和等級性,通過增加技術整合和使用外部環境來影響規劃。 此外,從2018年開始,每個新城都出台了設計指南,讓新城更具特色。

新加坡境內新城鎮的開發與該國公共住房的建設同步進行——由建屋發展局 (HDB) 管理,租期為99年。新加坡的大部分住宅開發項目都是由公共管理和開發的,居住著大約80%的人口。 這些位於這些新市鎮的公寓自給自足,擁有維護良好的學校、超市、公園、購物中心、醫療保健服務以及體育和娛樂設施。 每個新市鎮都由多個大眾捷運站(MRT) 和連接居民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巴士站組成。 一些新市鎮還配備了較小的輕軌車站(LRT)。

歷史

[編輯]

新加坡的新市鎮發展始於1950年代由新加坡改善信託基金 (SIT) 建造的第一個新市鎮女皇鎮。 根據英國規劃理念規劃,該市鎮最初是在人口密度較低的情況下建造的。此外,1958年的總體規劃要求在市中心以外建設三個自給自足的新城鎮。在1960年代將SIT的房屋責任移交給建屋發展局(HDB)後,新市鎮規劃住宅區的人口密度增加,以促進社會互動。出於這個原因,皇后鎮的計劃被修改以增加人口密度,同時提供額外的便利設施。[1]

1965年,建屋局開始建設其第一個新市鎮大巴窯。 新城鎮距離市中心約 5-8 公里(3.1-5.0英里),包含一個城鎮中心,配備商店和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等便利設施,以及幾個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的工業區。1971年的概念規劃設想了多個新城鎮,圍繞新加坡中心的集水區,並通過高速公路系統和鐵路網絡連接在一起,從 1973年的宏茂橋開始,1970年代建造的新市鎮遵循原型新市鎮模型。[2]該模型包括由鄰里中心、次中心和學校提供服務的自給自足的社區,以及新城鎮所有社區的城鎮中心。這些新市鎮遠離中區,還包括體育設施和綠地等額外設施,在佈局和住宅區設計方面幾乎沒有變化,並使用道路和街區的編號系統區分不同的社區, 並通過不同的油漆方案。[3]

隨後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引入了一種修訂後的新市鎮模型,稱為新市鎮結構模型。這種模式將新市鎮的基本規劃單元從鄰里改為轄區,由若干住宅區和一個轄區中心組成,以提高社區凝聚力。[4]此外,該模型引入了「棋盤模型」,在該模型下,公共房屋開發項目穿插於非住宅區和便利設施之中。新市鎮規劃在1980年代進一步修訂,納入更大的單位以滿足較富裕居民對空間增加的需求,並增加住宅區設計和新市鎮佈局的多樣性,以期提供新市鎮城鎮具有獨特的特徵。升級和重建計劃在舊的新城鎮啟動,以確保這些地區的設施符合當代規劃指南,而新城鎮的維護和改善,以前屬於建屋局的權限,由鎮議會處理後由1987年當選的官員領導。[5]

1990年代見證了新加坡新城鎮購物中心的發展。 這些購物中心由私人企業在新市鎮的市中心開發,提供各種零售商店和便利設施,例如電影院和百貨公司。此外,隨著榜鵝 21 的發展,引入了新城市規劃的房地產模型,這是一種經過修訂的新城市模型。在這種模型下,公共住房和零售和教育等設施被整合到由輕軌連接的密集建築開發項目中 系統。 這些開發項目還包括一個稱為「公共綠地」的共享開放空間,旨在增強居民的社區意識。

2010年代的新城鎮規劃更加註重宜居性和特徵,新城鎮內有更多的綠地和娛樂設施,並利用新城鎮周圍的現有環境來影響其設計和佈局。通過廣泛安裝監控系統和在規劃過程中使用計算機模型,也越來越多地使用新技術。此外,自2018年起,建屋局通過引入針對每個新市鎮的設計指南,試圖讓新市鎮更具特色。這些指南為新市鎮及其各自的分區製定了具體主題,供未來發展遵循。[6]

佈局

[編輯]

新加坡的新市鎮旨在作為獨立社區發揮作用,其基礎是提供多種用途的土地,例如住房、娛樂和就業。 通常計劃容納多達300,000名居民,它們由多個社區組成,每個社區約有20,000至30,000名居民。 每個社區又分為多個區域,由幾個街區內的400至800套公寓中的1,500名居民組成。 根據建屋局製定的指導方針,在多個層面提供便利設施。[7]

在提供零售方面,最低水平的提供包括位於住宅區底層的場所,其次是鄰里中心,它們提供更廣泛的服務和市場。 鎮中心佔據了最高水平的零售供應,包括公共交通設施,如巴士轉換站和大型商店,如超市和百貨公司。同樣,新市鎮的公園包括為整個城鎮服務的城鎮公園和為個別社區服務的鄰里公園。[8]

新市鎮列表

[編輯]
名字(英語馬來語) 中文 漢語拼音 泰米爾語 總面積 (km2) 建設面積 (km2) 住宅單元 最終預計 人口
Ang Mo Kio 宏茂橋 Hóngmàoqiáo ஆங் மோ கியோ 6.38 2.83 50,726 58,000 138,200
Bedok 勿洛 Wùluò பிடோ 9.37 4.18 62,816 79,000 187,900
Bishan 碧山 Bìshān பீஷான் 6.90 1.72 20,072 34,000 61,100
Bukit Batok 武吉巴督 Wǔjíbādū புக்கிட் பாத்தோக் 7.85 2.91 44,285 54,000 121,400
Bukit Merah 紅山 Hóngshān புக்கிட் மேரா 8.58 3.12 54,227 68,000 141,400
Bukit Panjang 武吉班讓 Wǔjíbānràng புக்கிட் பாஞ்சாங் 4.89 2.19 35,325 44,000 118,900
Choa Chu Kang 蔡厝港 Càicuògǎng சுவா சூ காங் 5.83 3.07 48,900 62,000 167,200
Clementi 金文泰 Jīnwéntài கிளிமெண்டி 4.12 2.03 26,730 39,000 69,500
Geylang 芽籠 Yálóng கேலாங் 6.78 2.14 30,892 50,000 86,000
Hougang 後港 Hòugǎng ஹவ்காங் 13.09 3.67 57,272 72,000 179,700
Jurong East 裕廊東 Yùlángdōng ஜூரோங் 3.84 1.65 24,122 31,000 75,400
Jurong West 裕廊西 Yùlángxī ஜூரோங் 9.87 4.80 75,208 94,000 253,800
Kallang/Whampoa 加冷/黃浦 Jiālĕng/Huángpǔ காலாங் 7.99 2.10 39,931 57,000 105,200
Pasir Ris 巴西立 Bāxīlì பாசிர் ரிஸ் 6.01 3.18 29,654 44,000 106,600
Punggol 榜鵝 Bǎng'é பொங்கோல் 9.57 3.74 50,663 96,000 146,900
Queenstown 女皇鎮 Nǚhuángzhèn குவீன்ஸ்டவுன் 6.94 2.10 33,164 60,000 81,200
Sembawang 三巴旺 Sānbāwàng செம்பவாங் 7.08 3.31 30,020 65,000 81,500
Sengkang 盛港 Shènggǎng செங்காங 10.55 3.97 69,196 96,000 217,700
Serangoon 實龍崗 Shílónggāng சிராங்கூன் 7.37 1.63 21,632 30,000 66,800
Tampines 淡濱尼 Dànbīnní தெம்பினிஸ் 12.00 5.49 72,683 110,000 232,700
Tengah 登加 Dēngjiā தெங்கா 7.0 10
Toa Payoh 大巴窯 Dàbāyáo தோ பாயோ 5.56 2.48 39,737 61,000 103,800
Woodlands 兀蘭 Wùlán ஊட்லண்ட்ஸ் 11.98 4.80 69,900 102,000 243,300
Yishun 義順 Yìshùn யீஷூன் 7.78 3.98 65,158 84,000 198,500

參考來源

[編輯]
  1. ^ 詹森 1967,p.123–124
  2. ^ Hee & Ooi 2003, p.91
  3. ^ Ooi 1992, p. 174
  4. ^ Hee & Ooi 2003, p.94
  5. ^ Ooi 1992, p. 175–176
  6. ^ Choo, Cynthia. 所有24個組屋城鎮都將獲得獨特的設計指南,第一個為兀蘭發布. Today (Singapore). 2018年9月4日 [2021年9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0月17日). 
  7. ^ Yuen, Belinda. Reinventing Highrise Housing in Singapore. Cityscapes. 2009, 11 (1): 8–9 [16 September 2021]. JSTOR 208686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6). 
  8. ^ Yuen, Belinda. 打造花園城市:新加坡的經驗. Urban Studies. 1996, 33 (6): 964 [2021年9月16日]. JSTOR 43100334. S2CID 154388349. doi:10.1080/004209896500116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