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斯勞號小巡洋艦
布雷斯勞號於1912年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布雷斯勞號 |
艦名出處 | 布雷斯勞 |
建造者 |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
鋪設龍骨 | 1910年 |
下水日期 | 1911年5月16日 |
入役日期 | 1912年5月10日 |
結局 | 1914年8月16日轉讓予奧斯曼帝國 |
奧斯曼帝國 | |
艦名 | 米迪利號 |
艦名出處 | 米迪利島 |
獲取日 | 1914年8月16日 |
結局 | 1918年1月20日沉沒於印布洛斯島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馬格德堡級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4570噸 |
船長 | 138.7米 |
型寬 | 13.5米 |
吃水 | 4.4米 |
動力輸出 | 25000匹軸馬力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27.5節 |
續航力 | 5820海里以12節 |
乘員 | 354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布雷斯勞號(德語:SMS Breslau[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10年代建造的四艘馬格德堡級小巡洋艦的二號艦,以西里西亞省首府布雷斯勞命名。它於1910年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開始架設龍骨,至1912年5月完工並交付使用。布雷斯勞號的主艦炮為十二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達27.5節。
入役後,為響應巴爾幹戰爭,布雷斯勞號於1912年與戰列巡洋艦格本號一同被分配至地中海分隊。在成功避開地中海的英國軍艦而抵達君士坦丁堡後,布雷斯勞號及格本號移交奧斯曼海軍使用,以吸引奧斯曼人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1914年10月,這兩艘艦和其它幾艘奧斯曼帝國的艦隻襲擊了俄國港口,引發了俄羅斯宣戰。布雷斯勞號被更名為米迪利號(土耳其語:Midilli),並在奧斯曼艦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主要是在黑海對抗俄國黑海艦隊。艦隻還積極在俄國沿岸布設雷區、轟炸俄國的港口和設施,並在奧斯曼商船短缺的情況下,將士兵和物資運送至黑海港口,為在高加索戰役中作戰的奧斯曼軍隊提供補給。它曾數次遭俄國艦隻輕微致損,但最嚴重的破壞是在1915年的一枚水雷造成的,這使它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裡無法使用。1918年1月,米迪利號於印布洛斯島海戰期間再度觸雷並沉沒,其大部分船員都在沉沒時遇難。
設計
[編輯]布雷斯勞號的全長為138.7公尺(455英尺1英寸),有13.5公尺(44英尺3英寸)的舷寬和4.4公尺(14英尺5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4,570公噸(4,500長噸)。[1]其推進系統由兩套AEG-伏爾鏗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兩個直徑為3.4公尺(11英尺2英寸)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25,000匹軸馬力(19,000千瓦特)的額定功率,但在實際使用中達到了33,482匹軸馬力(24,968千瓦特)。它們由十六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其後又改造為將燃油噴灑在煤上以提高燃燒效率。這也使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布雷斯勞號能夠攜帶1,200公噸(1,200長噸)煤和額外106公噸(104長噸)燃油,允許其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820海里(10,78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8名軍官及336名水兵。[2][註 2]
布雷斯勞號的主艦炮由十二門單裝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八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四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4]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2,700公尺(13,900碼)開外的目標[5]。它們共提供1800發彈藥,其中每炮150發。至1917年,105毫米炮被替換為八門射程達17,600公尺(19,200碼)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其中艦艏、艦艉各一門,每邊舷側各三門。此外,艦隻還標配搭載有兩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它同樣具備攜帶120枚水雷的能力。在裝甲方面,布雷斯勞號受到60公釐(2.4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而甲板的厚度則為60毫米。[6]
服役歷史
[編輯]布雷斯勞號是為替代小巡洋艦隼號而以「隼替艦(Ersatz Falke)」為代號訂購[註 3],並於1910年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開建[6]。它於1911年5月16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布雷斯勞時任市長主持為艦隻命名。[8]舾裝工作則一直持續至1912年中,至1912年5月10日交付使用。[6]在接下來進行的海上試航期間,這艘新巡洋艦在基爾周和隨後的北歐之旅時都擔任皇家遊艇霍亨索倫號的護航艦,直至8月23日。布雷斯勞號在公海艦隊於9月舉行的秋季演習期間再度成為德皇的護航巡洋艦,直至9月26日才加入偵察部隊服役。入役後,布雷斯勞號連同戰列巡洋艦格本號一起被分配至德國地中海分隊,受海軍少將威廉·蘇雄指揮。這是因為巴爾幹戰爭於1912年爆發後,德意志帝國海軍認為有必要在地中海建立永久性的海軍力量。[9]而卡爾·鄧尼茨作為其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海軍元帥,則從1912年至1916年間在布雷斯勞號服役。[1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布雷斯勞號和格本號負責阻斷法國運輸部隊從阿爾及利亞向法國轉移。1914年8月3日,蘇雄的兩艘艦正在阿爾及利亞海域航行;06:00過後不久,布雷斯勞號向安納巴港口進行的裝船作業實施了轟炸,而格本號則襲擊了菲利普維爾。[11]然而,這些攻擊所造成的損失極小,且蘇雄迅速中斷了行動並返回墨西拿補充燃煤。儘管此時英國尚未與德國開戰,但在前往墨西拿的途中,兩艘英國戰列巡洋艦不撓號和不倦號一直尾隨着德國軍艦。在8月5日對格本號進行了部分加煤後,蘇雄安排他的兩艘艦在愛琴海與一艘煤船會合。[12]布雷斯勞號和格本號於次日清晨離開港口駛向君士坦丁堡,並受到英國地中海艦隊的追擊[13]。當日傍晚,由海軍少將歐內斯特·特魯布里奇率領的第1巡洋分艦隊攔截到德國人;布雷斯勞號遂與輕巡洋艦格洛斯特號進行了短暫的交火,隨後又因特魯布里奇擔心格本號強大的280公釐(11英寸)炮而中斷攻擊。[14]
8月8日,布雷斯勞號和格本號在納克索斯島附近的佐努薩島外圍成功與煤船會合,並共同於兩天後進入達達尼爾海峽[14]。為了規避中立性要求,德國於8月16日將兩艘艦移交給了奧斯曼海軍,儘管所謂的出售只是一種策略。9月23日,蘇雄接受了指揮奧斯曼艦隊的提議。布雷斯勞號更名為「米迪利號(Midilli)」,而格本號則更名為「嚴君蘇丹塞利姆號(Yavuz Sultan Selim)」;它們的船員均留在艦上,並穿戴奧斯曼制服及毯帽。[15]英國人不接受向奧斯曼帝國出售這些艦隻,繼而在達達尼爾海峽外駐紮了一支封鎖部隊,下令如果這些艦隻出現,無論它們懸掛的是什麼旗幟,都要發動攻擊。[16]
奧斯曼役期
[編輯]10月27日傍晚,米迪利號隨奧斯曼艦隊餘部離開博斯普魯斯海峽並駛入黑海,表面上是進行演習。事實上,艦隊被分成四組來襲擊黑海另一側的俄軍基地;米迪利號和另一艘巡洋艦的任務是在刻赤海峽布雷,然後攻擊新羅西斯克的港口。[16]米迪利號在海峽布下了六十枚水雷[17],其後又逮捕了兩艘俄國商船[18],接着與另一艘艦一起對新羅西斯克實施炮擊。它們引燃了港口的油罐,損壞了七艘商船,並擊沉了容積總噸為1,085公噸(1,068長噸)的尼古拉號(Nikolai)。[17]儘管對俄國人造成的傷害相對較輕,但此舉迫使俄國人向奧斯曼帝國宣戰,使該國只得與德國並肩作戰[19]。
1914年11月初,當米迪利號在黑海東部行動並掩護奧斯曼的航運期間,它又被派往轟擊俄國港口波季,以報復俄國對奧斯曼航運的襲擊[20]。11月17日,艦隻在蘇雄的指揮下,與嚴君蘇丹塞利姆號共同出擊,試圖攔截正從炮擊特拉布宗返航的黑海艦隊。米迪利號在薩里奇角對開海面發現了俄軍艦隻,這裡是克里米亞的最南端,近距能見度很低。在接下來的交鋒中,蘇雄命令米迪利號在嚴君蘇丹塞利姆號後方占據一個更安全的位置,但它陷入與前無畏艦三聖僧號和羅斯季斯拉夫號的對戰之中,直至蘇雄下令奧斯曼艦隻於此後不久撤離。[21]在當月的其餘時間裡,米迪利號負責為前往特拉布宗的航運提供護航。12月5日,它將一支突擊小隊護送至比薩拉比亞的阿克爾曼,意圖襲擊當地的鐵路設施。在返航途中,米迪利號還炮擊了塞瓦斯托波爾,並損毀了一些錨泊中的掃雷艦。[22]
一個月後的12月23日,米迪利號出動與嚴君蘇丹塞利姆號在錫諾普會合,並於翌日清晨在黑暗中遇到了俄國運輸船奧列格號(Oleg),後者原本計劃在宗古爾達克下沉以用作阻塞船。米迪利號迅速擊沉了奧列格號,但在發現羅斯季斯拉夫號後被迫轉向離開。然後,它遇到了另一艘阻塞船馬克斯堡號,並迫使對方船員鑿沉了船隻。接下來,它與俄國驅逐艦短暫交鋒,繼而越過俄國艦隊以監視它們的行進。奧斯曼的海岸炮最終使得剩餘的阻塞船全數自沉於深水區。[23]米迪利號在1915年初進行了一系列針對俄國人的出擊,其中包括1月與輕巡洋艦哈米德號合作的一次行動,它們在此期間無意中接觸到了黑海艦隊。在奧斯曼艦隻撤退之前,米迪利號曾擊中戰列艦尤斯塔菲號的主炮塔。[24]
4月3日,奧斯曼艦隊出動以襲擊敖德薩附近的俄國運輸線。米迪利號和嚴君蘇丹塞利姆號為這次襲擊提供掩護,但隨着巡洋艦邁吉德號在敖德薩附近觸雷並沉沒後,襲擊宣告失敗。俄國艦隊企圖攔截奧斯曼部隊,但米迪利號和嚴君蘇丹塞利姆號均能無恙逃脫。這兩艘艦,加上哈米德號,於5月6日再次進行掃蕩以襲擊俄國運輸線,但並未發現任何目標。[25]當月晚些時候,來自米迪利號和嚴君蘇丹塞利姆號的海軍陸戰隊被派遣上岸,以協助抵禦在加里波利登陸的協約國軍隊[26]。6月10日至11日夜間,米迪利號在宗古爾達克附近遇到了俄國驅逐艦勇猛號和憤怒號。在短暫的交火中,小巡洋艦擊中了憤怒號的右舷輪機艙,導致主蒸汽管線斷裂,從而令其癱瘓;而當憤怒號發射五枚魚雷後,則迫使米迪利號轉向離開。米迪利號中彈七發,僅造成輕微的傷害;而憤怒號則於翌日由勇猛號拖曳回塞瓦斯托波爾。[27][28]
7月18日,米迪利號從君士坦丁堡出發,在護送一艘商船穿越保衛首都的雷區途中,不慎觸雷。4號鍋爐艙下方的爆炸導致八名船員死亡,並倒灌了超過600公噸(590長噸)海水。艦隻設法駛至伊斯提尼耶的港口,經檢查後發現受損情況並不嚴重。然而,由於缺乏受訓技師和物資,艦隻的維修花了很長時間。[29]它直至1916年2月才恢復服役,並藉此機會以150毫米炮替換了兩門105毫米炮。2月27日,它被用作快速運送一個機槍連隊的71名官兵以及大量的軍需品和彈藥至特拉布宗,後者當時正受到俄國陸軍的沉重壓力。途中,它於28日夜晚遭遇了俄國驅逐艦尖厲號和湍動號。米迪利號避開了俄國艦隻並成功抵達特拉布宗。3月2日,它試圖在宗古爾達克以北攻擊兩艘俄國驅逐艦,但未能趕上對方,只得返回博斯普魯斯海峽。3月11日,米迪利再度起航,這次是搭載了211名士兵和十二桶燃油及潤滑油,並於13日順利卸岸。然後它在薩姆松停留,於當地裝運了30公噸(30長噸)麵粉、一噸玉米和30噸燃煤後再返回博斯普魯斯。[30][註 4]
在接下來於4月3日進行的第三次補給行動中,米迪利號向特拉布宗發送了107名官兵、5000支步槍和794箱彈藥。完成交付後,該艦與德國潛艇U-33號會合,並繼續進發攻擊俄國部隊。米迪利號炮擊了敘爾梅內灣的俄國陣地,它在那裡點燃了T233號掃雷艦,然後由U33號的甲板炮所摧毀。米迪利號隨即轉向北方,在圖阿普謝附近擊沉了一艘俄國帆船,繼而碰見了強大的無畏艦俄皇葉卡捷琳娜大帝號。米迪利號在遭受數次跨射後以高速逃離,但沒有受損。[32][註 5]5月初,巡洋艦布設了兩個雷區,各有60枚水雷。其中第一個雷區布設於多瑙河的基利亞分流,另一個則設在克里米亞的塔坎庫特海岬。在第二次行程中,它還在完成布雷後炮擊了葉夫帕托里亞。米迪利號於5月30日將更多的部隊運送到錫諾普和薩姆松,並將穀物和煙草作為甲板貨物帶回。[31]
7月,米迪利號與嚴君蘇丹塞利姆號共同出擊,對奧斯曼在特拉布宗的反擊提供支援,後者突破了俄國人的防線並向前推進了約20公里(12英里)。米迪利號於7月4日在索契附近擊沉了兩艘俄國艦隻,並摧毀了另一艘前一天被魚雷命中的軍艦。然後,它重新與嚴君蘇丹塞利姆號會合返回博斯普魯斯,期間避開了試圖攔截它們的更強大俄國部隊。[33]當月下旬,米迪利號於7月21日意圖在新羅西斯克附近布設一個雷區,但俄國人攔截到了無線電,使得無畏艦瑪麗亞皇后號和數艘驅逐艦得以離港,試圖將米迪利號隔絕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外。兩艘艦隻於13:05相遇,米迪利號迅速轉向南方。其艉部的150毫米炮擋住了俄國驅逐艦的去路,但艦隻僅能緩慢的從瑪麗亞皇后號的重炮射程中抽離出來。幾次近距脫靶使得彈殼碎片灑落在甲板上,並擊傷了數人。得益於大量運用煙幕和雨颮,米迪利號與俄國追擊者斷絕了接觸,並於翌日清晨抵達博斯普魯斯。[34]至1916年底,由於嚴重的煤炭短缺,米迪利號與嚴君蘇丹塞利姆號已無法再展開進攻行動。[35]
1917年5月,米迪利號在多瑙河口布設了一個雷區;在那裡,它還摧毀了蛇島上的無線電台並俘虜了11人。由它布設的這個雷區其後於6月30日擊沉了俄國驅逐艦察薩里尼中尉號。當米迪利號還在海上的時候,俄國的一支部隊突然襲擊了博斯普魯斯,其中包括當時已被更名為「自由俄羅斯號」的無畏艦瑪麗亞皇后號。返回港口時,米迪利被俄國艦隊發現,後者試圖阻截它安全進入博斯普魯斯。米迪利號衝向港口,而自由俄羅斯號的炮聲在它周圍響起。驅逐艦憤怒號駛近攻擊,但被米迪利號的150毫米炮所趕走。小巡洋艦設法抵達了港口而沒有受損;這也成為了原德國軍艦與俄國艦隊在戰爭中的最後一次交鋒。[36][註 6]11月1日,米迪利號離開博斯普魯斯,對俄國軍艦進行掃蕩。俄國人觀察到了這次出動,並試圖用自由俄羅斯號和新式戰列艦自由號來攻擊這艘巡洋艦。然而,發生在自由俄羅斯號艦上的譁變阻礙了部隊攔截米迪利號,後者遂於當晚回退至港口。[38][註 7]
印布洛斯島海戰
[編輯]1918年1月20日,米迪利號與嚴君蘇丹塞利姆號在海軍中將胡貝特·馮·雷布埃爾-帕施維茨的指揮下離開達達尼爾海峽,他於前一年9月取代了蘇雄的職位。雷布埃爾-帕施維茨的意圖是將協約國海軍引出巴勒斯坦,以支持當地的奧斯曼部隊。[40]海峽之外,在後來被稱為印布洛斯島海戰的過程中,這兩艘奧斯曼軍艦意外擊沉了英國淺水重炮艦拉格倫號和M28號,後兩者當時正處於錨泊狀態,並且沒有得到本應保護它們的前無畏艦的支援。雷布埃爾-帕施維茨隨即決定前往穆茲羅斯港口;在那裡,英國戰列艦阿伽門農號正開足馬力攻擊奧斯曼艦隻。[41]行進途中,米迪利號共觸發了五枚水雷並沉沒[42];嚴君蘇丹塞利姆號也觸發了三枚,並被迫擱岸以避免下沉[43]。米迪利號的船員中有330人在沉沒中喪生[6],另有162名倖存者被英國驅逐艦救出[44]。另也有消息稱僅133人從艦上獲救[3]。
注釋
[編輯]- 腳註
-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 ^ 據希爾德布蘭德、洛爾和施泰因梅茨的說法,布雷斯勞號在建造時僅設三座煙囪,第四座是在試航後添加[3]。格勒納不支持這一觀點,指出依照艦隻建造時的線條畫,表明有四座煙囪[1];加德納和格雷則沒有對此提及[4]。
-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7]
- ^ 哈爾佩恩對這一時期可能使用了德國的消息源,但蘭根西彭和居勒於茲所使用的土耳其消息源則提供了一個稍微不同的描述。他們指出的是2月27日將部隊運送到特拉布宗、並將油品運送至錫諾普,但沒有提及任何與俄國驅逐艦的接觸。此外,「由於天氣惡劣,米迪利號沿高加索沿岸進行的遠征計劃被迫放棄,並於3月2日返回基地。」[31]
- ^ 蘭根西彭和居勒於茲對此事也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他們將補給任務的日期定為4月18日,而T233號嚴重受損但倖存了下來。然後米迪利號自行擊沉了俄國帆船尼古拉號。在從這次任務中返航時,它於4月19日遭遇到俄國無畏艦。[31]
- ^ 蘭根西彭和居勒於茲將布雷的日期定為6月23日,而遭遇自由俄羅斯號的日期則為6月25日。[37]
- ^ 蘭根西彭和居勒於茲僅描述了對兩艘俄國驅逐艦的搜索未果,而10月31日遭摧毀的奧斯曼護航隊和俄國人的試圖攔截則並未提及。[39]
- 引用
- ^ 1.0 1.1 Gröner,第108頁.
- ^ Gröner,第107–108頁.
- ^ 3.0 3.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39–142頁.
- ^ 4.0 4.1 Gardiner & Gray,第159頁.
- ^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 ^ 6.0 6.1 6.2 6.3 Gröner,第107頁.
- ^ Gröner,第5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39頁.
- ^ Halpern,第15頁.
- ^ Zabecki,第7頁.
- ^ Halpern,第51–52頁.
- ^ Halpern,第52頁.
- ^ Bennett,第33–34頁.
- ^ 14.0 14.1 Halpern,第56頁.
- ^ Halpern,第57–58頁.
- ^ 16.0 16.1 Halpern,第63頁.
- ^ 17.0 17.1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第45頁.
- ^ Nekrasov,第25頁.
- ^ Halpern,第64頁.
- ^ Halpern,第224頁.
- ^ McLaughlin,第123–133頁.
-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第46頁.
- ^ Halpern,第228頁.
- ^ Halpern,第228–229頁.
- ^ Halpern,第231頁.
- ^ Herwig,第171頁.
-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第48頁.
- ^ Nekrasov,第59–60頁.
-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第49頁.
- ^ Halpern,第241–242頁.
- ^ 31.0 31.1 31.2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第50頁.
- ^ Halpern,第242–243頁.
- ^ Halpern,第245頁.
- ^ Halpern,第246頁.
- ^ Halpern,第248頁.
- ^ Halpern,第253頁.
-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第52頁.
- ^ Halpern,第254頁.
-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第53頁.
- ^ Halpern,第255頁.
- ^ Buxton,第36–37頁.
- ^ Meek, et al.,第95頁.
- ^ Gardiner & Gray,第152頁.
-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第32頁.
參考資料
[編輯]- Bennett, Geoffrey. Naval Battl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Pen & Sword Military Classics. 2005. ISBN 1-84415-300-2.
- Buxton, Ian. Big Gun Monitors: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s 1914–1945 2nd, revised and expand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8. ISBN 978-1-59114-045-0.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New York: Humanity Books.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2.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ASIN B003VHSRKE.
- Langensiepen, Bernd; Güleryüz, Ahmet. The Ottoman Steam Navy 1828–1923.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5. ISBN 0-85177-610-8.
- McLaughlin, Stephen. Predreadnoughts vs a Dreadnought: The Action off Cape Sarych, 18 November 1914. Preston, Antony (編). Warship 2001–2002.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2001: 117–40. ISBN 0-85177-901-8.
- Hownam-Meek, R. S. S.; et al. Question 3/99: The Loss of the German Light Cruiser Breslau.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Ohio: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2000, XXXVII (1): 92–95. ISSN 0043-0374.
- Nekrasov, George. North of Gallipoli: The Black Sea Fleet at War 1914–1917. East European monographs. CCCXLIII. Boulder, Colorado: East European Monographs. 1992. ISBN 0-88033-240-9.
- Zabecki, David T. Dönitz, A Defense. Bennington, Vermont: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Society. 1995. ISBN 1-5763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