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溪寮 (臺南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溪寮在後壁區大致的範圍顯示於以下三里顏色區塊的位置:
██ 頂安里(頂寮)
██ 長安里(中寮)
██ 福安里(下寮)

安溪寮位於臺灣臺南市後壁區東南方,地名由來是因為居民大多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1]。由於集莊規模頗大,因此又細分成頂寮中寮下寮[2]

沿革

[編輯]

清治時期屬下茄苳南保,由於聚落人多,在日明治卅七年(1904年)繪製的《臺灣堡圖》上已可看到分成頂、下寮,而後頂寮再分出中寮[註 1][2][3]。日治初期仍屬下茄苳南堡(「保」字改為「堡」),並將中、下寮各分成兩保,與頂寮合計共分成五保[註 2],1901年設安溪藔區,隸屬鹽水港廳 (1909年改隸嘉義廳)店仔口支廳,管轄下茄苳南堡內之本協莊、烏樹林莊、安溪藔莊(以上今屬後壁區)、土庫莊、卯舍莊(以上今屬新營區) ,1920年街庄改正,改隸臺南州新營郡後壁莊,而二次大戰後則將三寮分成頂安、長安[註 3]、福安[註 4]三村[1],2010年行政區劃改制後村更名為里[3]

當地以林為大姓,來自安溪縣積德鄉,另有來自積德鄉山厝土樓的王姓、大多來自安溪縣嶺頭鄉的蘇姓以及大多來自安溪縣唐坑鄉買籍里的劉姓[1][2][3]

地理、產業

[編輯]
福安車站

安溪寮為府城嘉義之間的要衝,南邊有急水溪經過,為當地灌溉用水來源[1]。日治時期因在附近增設烏樹林製糖所,所以有不少居民在製糖所工作或種植甘蔗[1]。而除了甘蔗之外,稻米也是當地的重要農作,此外間作有落花生豌豆大豆等農作物[1]。二次大戰後稻米依然為當地重要作物,此外在1971年與1981年時也開始種植芭樂洋香瓜[1]

此外過去在頂寮(頂安里)有製造銀器與米粉的店鋪,所以留有「銀店」、「米粉間」等舊地名[3]。而在下寮(福安里)西邊,過去在日治時期設有燒瓦的窯場,故有「瓦磘(窯)」的地名[2][3]

交通

[編輯]
  • 鐵路
    • 臺糖鐵道新東線1944年起辦理客運,於安溪寮設站。1953年5月1日因位於福安(下寮)而改名福安車站。1979年廢止後站房留存迄今,但鐵道早已拆除。
  • 公路
    • 二江橋:過去日治時期派出所主管與兩名江姓巡查帶頭修築的便橋,是連結頂寮與下寮的通道[3]。位置在市道172號與南76線的交叉路口一帶,現已不存[3]

建築、設施

[編輯]

公家機關

[編輯]

宗教

[編輯]
  • 福安寺(1768年)
  • 福安寺土地公廟:民國70年(1981年)祈安建醮後在下寮福安里建土地公廟[4]
  • 天主教聖家堂(1957年)

其他

[編輯]
  • 金紫戲院
  • 空相美術館:收集展示臺灣膠彩畫畫家施金輝之作品的美術館。

註釋

[編輯]
  1. ^ 《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一書寫說是因為烏樹林製糖所的設立,使得頂寮人口增加,才再細分[3]
  2. ^ 頂寮是安西寮莊第一保,中寮是第二、第三保,下寮則是第四、第五保[2]
  3. ^ 因中寮的「中」字閩南語發音接近「長」字,而取名為長安[2]
  4. ^ 名稱由來一說是因為安溪寮信仰中心「福安寺」,另一說是因為有土地公廟在此[2]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黃明雅. 《南瀛歷史建築誌·後壁安溪國小原辦公廳及禮堂》. 臺南縣政府. 2009年3月: 69頁. ISBN 978-986-00-9689-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年12月: 頁165、166. ISBN 957-01-2593-4.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張溪南. 《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158─180. ISBN 978-986-04-3022-6. 
  4. ^ 李麗菁. 《臺1線的鄉愁:從上茄苳到二層行》.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ISBN 978-986-04-3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