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文
安志文 |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陝西子洲 | 1919年3月14日
逝世 | 2017年8月14日![]() | (98歲)
國籍 | ![]() |
政黨 | ![]() |
安志文(1919年3月14日—2017年8月14日),男,漢族,陝西子洲人,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體改委)黨組書記及副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第1-3屆會長[1][2]。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安志文生於陝西省子洲縣雙湖峪鎮陳家砭的安家大院[3]。1926年,安志文就讀於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後派往東北軍負責宣傳。1936年,在西安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7年2月,安志文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3]。後任中共綏德特委秘書、地委秘書長。1944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崗秘書[4]。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中共中央北滿分局秘書,中共中央東北局秘書,中共松江省哈東地委副書記兼阿城縣委書記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委員[5]。1954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委員,負責蘇聯援華項目的籌建。1958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1966年兼任西北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6]。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打倒,受到政治監護,失去人身自由。1975年4月,中央解除對安志文的政治監護,從北京下放到西安,但未恢復黨組織生活。
文革結束後,1977年上半年,安志文給李先念寫了一封信,要求到中央黨校學習。中共十一大召開後,1977年下半年,安志文開始恢復工作,中央調安志文任吉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7]。
改革開放後
[編輯]1979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機械工業部第一副部長、黨組第一副書記。1981年,升任部長、黨組書記[8]。1982年,改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9]。1983年2月,安志文組織創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並擔任第1、2、3屆會長[2]。他還曾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0]。他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1]。
2017年8月14日,安志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2017年8月24日,安志文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10][12][13]。
家庭
[編輯]- 妻子:馬淑性[14]
- 長兄:安子文(安志文是安子文三弟)[3]
- 侄子:安鮫駒(曾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副司令員)
參考文獻
[編輯]- ^ 安志文同志逝世. 人民網. 《人民日報》. 2017-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3) (中文).
- ^ 2.0 2.1 纪念安志文:中国改革的先行者,体改研究会的创立者.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202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27) (中文).
- ^ 3.0 3.1 3.2 安子文之弟安志文获抗战胜利纪念章,曾任原中顾委委员. 澎湃新聞. 2015-09-02 [2015-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簡體中文).
- ^ 中文出版物服務中心. 《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 邓小平专辑》. 中文出版物服務中心. 1995年: 19.
- ^ 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 《中共党史研究》(1999). 2004年: 477.
- ^ 韓鋼. 《史事探幽》.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年: 476. ISBN 7532619346.
- ^ 安志文,我國改革開放的醞釀與準備,領導文萃2016(17):79-82
- ^ 人民日報社國內資料組, 中國工業經濟協會調研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大事记, 1949-1990》. 湖南出版社. 1991年: 464.
- ^ 原中顾委委员安志文:应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 中國改革. [2012-02-05].[永久失效連結]
- ^ 10.0 10.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名誉会长安志文逝世,享年98岁. 澎湃新聞. 2017-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4).
- ^ 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共138人).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
- ^ 各界人士送别“改革老人”安志文. 財新網. 201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1).
- ^ 安志文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 澎湃新聞. 2017-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 ^ 中国共产党子洲县历史. 子洲縣地情網. 2013-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