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斯·貝略
安德烈斯·貝略 Andrés Bello | |
---|---|
出生 | 安德烈斯·德赫蘇斯·馬里亞·何塞·貝略·洛佩斯 1781年11月29日 西班牙帝國委內瑞拉總督區加拉加斯 (今 委內瑞拉加拉加斯) |
逝世 | 1865年10月15日 智利聖地亞哥 | (83歲)
國籍 | 委內瑞拉、智利 |
文學運動 | 新古典主義 |
代表作 | 《致詩神》[1] |
簽名 |
安德烈斯·貝略(西班牙語:Andrés Bello;1781年11月29日—1865年10月15日),全名安德烈斯·德赫蘇斯·馬里亞·何塞·貝略·洛佩斯(Andrés de Jesús María y José Bello López),又譯安德烈斯·貝約,是出生於委內瑞拉的外交家、法學家、哲學家、教育家、語文學家、詩人、人文主義者。
最初是加拉加斯的殖民政府官員,曾參與委內瑞拉獨立運動。1810年起擔任委內瑞拉、大哥倫比亞和智利駐倫敦大使。1829年起移居智利,曾任智利外交部長及議員,參與編撰《智利民法》,並且是智利大學首任校長。貝略的政治、法律和文學著作影響重大、成就斐然,是西班牙語美洲文化的重要奠基部分[2]。
貝略是拉丁美洲克里奧爾文化的重要象徵人物。貝略的形象出現在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和智利比索的紙幣上。委內瑞拉亦有以安德烈斯·貝略為名的勳章以及以他為名的安德烈斯·貝略天主教大學。《經濟學人》的拉丁美洲專欄以安德烈斯·貝略命名。
生平
[編輯]1781年11月29日,安德烈斯·貝略出生在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的一個知識分子人家。貝略的家庭來自加那利群島[3],父母分別是巴托洛梅·貝略與安娜·安東尼婭,巴托洛梅是一名律師及音樂家,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貝略自幼好學,少年時期在修道院跟隨神父克里斯托瓦爾·德克薩達(Cristóbal de Quesada)學習拉丁語,克薩達博聞強識,也是新格拉納達總督的秘書,他曾教授貝略拉丁文、《堂吉訶德》、佩德羅·卡爾德隆·德·拉·巴爾卡及洛佩·德·維加的戲劇作品,在15歲時,貝略便將《埃涅阿斯紀》第五卷從拉丁語譯成了西班牙語[4]:57[5]。
安德烈斯·貝略於1796年加入聖羅莎學院(委內瑞拉中央大學前身),學習文理學、法學和醫學,1800年5月9日,他以文學學士身份畢業。就讀期間,貝略自學了英語和法語,還自行組織授課,日後推動南美洲脫離西班牙獨立的西蒙·玻利瓦爾也曾師從貝略學習地理與文學[4]:57。1802年,貝略進入都督府任職,同時擔任《加拉加斯報》(Gazeta de Caracas)等多家報刊的主編,出版許多政治文學著作和譯作,成為加拉加斯最富才識的人物之一。他的早年著作包括《委內瑞拉歷史概要》(Resumen de la historia de Venezuela)和《1810年委內瑞拉大事手冊及外行通用指南》(Calendario manual y guía universal del forastero en Venezuela para el año de 1810)[6]。他也是一名小有名氣的詩人,翻譯了伏爾泰的悲劇《祖利馬》;其詩作《與詩談論》(Alocución a la Poesía)和《致熱帶地區農藝的頌歌》(La agricultura de la zona tórrida),被譽為克里奧爾文學的開端及拉丁美洲文學的「獨立宣言」[7]。著名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考察委內瑞拉期間,安德烈斯·貝略曾陪同[8]。
1810年4月19日,安德烈斯·貝略參與委內瑞拉獨立運動,參加了罷免加拉加斯都督的政變[4]:58。新的加拉加斯最高議會成立後,指派安德烈斯·貝略為外交部長。同年6月10日,安德烈斯·貝略、玻利瓦爾和路易斯·洛佩斯·門德斯(Luis López Méndez)三人作為新獨立的委內瑞拉政府代表赴倫敦請求援助[9],是為委內瑞拉的第一次外交出使[10]。安德烈斯·貝略留在倫敦,並在此生活了19年,先後作為委內瑞拉、大哥倫比亞和智利駐倫敦的外交官[4]:58。
1829年,瓜地馬拉作家安東尼奧·何塞·德·伊里薩里寫信給智利政府,建議當局重用貝略,1829年2月14日,貝略偕妻子離開英國,移居智利[4]:59。貝略成為智利外交部長,為智利的法律和人文領域做出極大貢獻。他在聖地亞哥擔任議員、大學教授,及多家報刊的主編。作為一位立法者,貝略是智利民法編撰工作的發起人和主要參與者。他所參與編寫的智利民法在當時的時代極具創新性,影響深遠。此外,他的著作《國際法原則》和《西班牙語語法》至今在美洲擁有巨大影響[7]。1842年,貝略啟發及支持了智利大學的成立,貝略本人擔任校長及文學、法律和政治系教授[11]。1865年10月15日,貝略在聖地亞哥病逝[7]。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趙德明. 拉丁美洲:巴罗克风格的福地. 《外國文學評論》. 1994, (1): 99 [2025-01-04].
- ^ Leonard, Irving A. Andres Bello (1781-1865), National Hero. The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54-11, 34 (4): 502 [2020-10-08]. doi:10.2307/25090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0).
- ^ LA EMIGRACION Y SU TRASCENDENCIA EN LA HISTORIA DEL PUEBLO CANARIO (THE IMMIGR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PUEBLO CANARIO).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5) (西班牙語).
- ^ 4.0 4.1 4.2 4.3 4.4 徐世澄. 美洲的导师安德烈斯·贝略. 《拉丁美洲叢刊》. 1981, (04): 57–60, 63. CNKI LDMZ198104019.
- ^ Traductores hispanoamericanos - Biblioteca de Traducciones Hispanoamericanas. Biblioteca Virtual Miguel de Cervantes. [2020-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西班牙語).
- ^ Weinberg, Gregorio. Andrés Bello. Prospects. 1993-03, 23 (1-2): 71–83. ISSN 0033-1538. doi:10.1007/bf02195026.
- ^ 7.0 7.1 7.2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匯編 (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國歷史(一) 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16. 1998.
- ^ Arismendi Posada, Ignacio; Gobernantes Colombianos, trans. Colombian Presidents; Interprint Editors Ltd.; Italgraf; Segunda Edición; Page 10; Bogotá, Colombia; 1983
- ^ Crow, John Armstrong. The epic of Lat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431. ISBN 0-520-04107-0. OCLC 468351153.
- ^ Andrés Bello y simon bolivar Ejemplo de Ensayo. [2020-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7) (西班牙語).
- ^ Oses, Darío. «Biografía de Andrés Bello». uchile.cl. Consultado el 22 de marzo de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