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紀德
安德烈·紀德 André Gide | |
---|---|
出生 | 法國巴黎 | 1869年11月22日
逝世 | 1951年2月19日 法國巴黎 | (81歲)
職業 | 小說家、散文家 |
國籍 | 法國 |
獎項 | 諾貝爾文學獎(1947年) |
受影響於 | 杜斯妥也夫斯基、菲爾丁、杜·加爾、尼采、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王爾德 |
施影響於 | 雅克·里維埃、布萊恩·歐諾蘭、尚-保羅·沙特、阿爾貝·卡繆、三島由紀夫 |
簽名 |
安德烈·保羅·吉約姆·紀德(法語: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法語發音:[ɑ̃dʁe pɔl ɡijom ʒid],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的早期文學帶有象徵主義色彩,直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戰間期,逐漸發展成反帝國主義思想。
紀德擅長虛構和自傳書寫,在文字間展露他的人格中,因拘謹保守的教育和狹隘的社會道德主義分裂而成的兩面:衝突和至終和諧。他的作品描繪了嚴謹道德約束下的自由和賦權,可以感受到他為追求知性而誠樸的持續努力。他自我探索般的文字,反映了他關於如何成為完全的自己的思索,筆意所及包括在不背叛個人價值的同時,擁抱個人的性別本質。紀德的政治活動受當時社會風潮影響;他並在1936年遠行至蘇聯後,表明拋棄共產主義。
生平
[編輯]早年生活
[編輯]1869年11月22日,紀德生於巴黎梅迪契街19號(今埃德萊·羅斯唐廣場2號),是獨生子。他父親是巴黎大學法學教授保爾·紀德(Paul Gide),死於1880年10月28日。母親朱莉葉·隆多是位天主教教徒。叔叔是政治經濟學者查爾斯·紀德。
1877年紀德進入達薩街的阿爾薩斯學校就讀,數月後因「不良習慣」被學校除名。紀德從小接受兩種矛盾的教育:母親認為「孩子應當順從,而不需要明白為什麼」;父親則傾向於「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向我解釋清楚」。紀德在諾曼底孤獨地長大,在早期已成為多產作家。
1882年底,紀德去魯昂舅舅埃米爾·隆多家,對表姐瑪德萊娜·隆多(Madeleine Rondeaux,1867年-1938年)萌生愛意。1887年10月,紀德重新進入阿爾薩斯學校讀書,在修辭班學習。1888年10月,紀德入亨利四世中學哲學班,結交著名政治家的萊翁·布魯姆。
中年生活
[編輯]1890年3月1日,舅舅去世,紀德陪表姐守靈。夏天,紀德在安西湖畔寫作《安德烈·瓦爾特筆記》。12月,紀德到蒙彼利埃看望叔叔,結識詩人瓦雷里。
1891年1月8日,紀德向表姐求婚,遭拒絕。2月2日,由結識詩人馬拉美,此後成為羅馬街「星期二聚會」的常客。11月,與訪問巴黎的英國作家王爾德多次會面。
1891年紀德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安德魯·華特手記》(法語:Les Cahiers d'André Walter),一部沒有擺脫象徵主義餘風的蒼白無力的作品。1892年夏天,紀德與詩人雷尼埃到布列塔尼遊覽。出版《安德烈·瓦爾特詩集》。1893年10月18日,紀德與畫家阿爾貝·洛朗在馬賽乘船去北非,遊歷突尼斯、阿爾及利亞,身心開始發生巨大變化。出版《愛的嘗試》、《烏連旅》。1894年2月,紀德與阿爾貝·洛朗經意大利回國。10-12月,去瑞士拉布雷維納,寫作《帕呂德》。
在1893年及1894年,紀德在非洲北部旅行。他在阿爾及爾與奧斯卡·王爾德結識並在後來意識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1895年1-5月,紀德再次去阿爾及利亞旅遊。1895年5月31日,母親朱莉葉·隆多去世。6月17日,紀德與表姐訂婚。1895年10月,紀德與表姐瑪德萊娜·隆多(Madeleine Rondeaux)在庫沃維爾結婚,但一直都只是名義上的夫妻。婚後兩人旅行,遊歷瑞士、意大利、阿爾及利亞。他的《帕呂德》是一部成功小說,有點新古典主義的影子。1896年5月,紀德與妻子回國。
1896年,他成為La Roque-Baignard(一個位於諾曼底的公社)的市長。他出版《那喀斯索解》。
1897年,其早期代表作《地糧》由法蘭西水果出版社出版,這是以第二人稱告白體寫成的散文詩集,獲得巨大成功。紀德本人在1927年法文版序上這麼評論《地糧》:「這是本超越、求解脫的書,人們卻把我深鎖其中。」
1898-1900年,紀德到意大利、阿爾及利亞旅行。紀德與詩人保羅·克洛岱爾建立通信關係。紀德出版劇本《沒有縛緊的普羅米修斯》、文論《致安琪兒的像》、《借題發揮》。1901年,紀德出版劇本《康多爾王》、《掃羅》。1902年,紀德出版小說《背德者》,這是一部極其成功的小說,標誌着他在文體和思想上達到了精純境界。這部小說引導了法國第一次小說革命。1903年,紀德遊歷德國、阿爾及利亞。1906年,紀德出版《阿曼塔斯》。1907年,紀德出版《浪子回家》,這也是一部成功的小說。
1908年,紀德與馬賽爾·德魯安、雅克·利波、亨利、蓋翁等人創建了文學雜誌《新法蘭西評論》(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這個雜誌後來促成了伽利瑪出版社的誕生。1910年,紀德出版傳記《奧斯卡·王爾德》。
1911年,紀德出版小說《伊薩貝爾》(或譯《伊薩貝拉》)。1912年,紀德同蓋翁一道遊歷意大利。1914年,紀德同蓋翁一道遊歷意大利、希臘、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紀德全力投入「法國、比利亞之家」的工作,救助占領區的難民。出版小說《梵蒂岡的地窖》、《重罪法庭回憶錄》,這兩部小說都很成功。1916年,紀德與他只有15歲的侄子馬克·阿萊格雷發生同性戀關係。1917年,紀德與他的侄子到瑞士遊覽。1918年,紀德與馬克·阿萊格雷到阿爾及利亞遊覽。1919年,紀德出版小說《田園交響曲》,很成功。《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曲》構成了三部曲。
1920年2-3月,紀德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為題,在老鴿棚劇院舉行六場講座。夏天,同馮·賴賽爾貝格夫婦到蔚藍海岸遊覽。在1920年代,紀德啟發了像加繆、薩特等一批作家。1923年,他出版了一本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當他在《田園牧人》(Corydon,1924年)公開發行版中為同性戀辯護時,遭到了廣泛的非難,他後來將之看成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在1923年他與伊麗莎白·馮·賴賽爾貝格的私生女卡特琳·馮·賴賽爾貝格出生,卡特琳也是他唯一的後代。他的妻子於1938年去世。後來他用自己名義婚姻的背景故事創作了小說Et Nunc Manet in Te(1951年)。1925年,紀德同馬克·阿萊格雷乘船到剛果(布)、乍得旅行考查,歷時近一年。紀德回國後撰文猛烈抨擊殖民制度,引發議會辯論,媒體論戰,政府派人去非洲調查。
1925年後,他開始為罪犯爭取更人道的生存環境。1926年他發表了自傳《如果一粒麥子不死》(法語:Si le grain ne meurt)。
非洲
[編輯]從1926年7月到1927年5月,他與侄子、戀人馬克·阿萊格雷前往法屬赤道非洲殖民地旅行。在回法國之前,他又遊歷了現在的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喀麥隆。他在《剛果之行》 (法語:Voyage au Congo,1927年)及《乍得歸來》(法語:Le Retour du Tchad,1928年)中描述了旅行經歷。在其中,他批評了法國商人在剛果利慾薰心的行為並希望改革。他特別強烈批評了「大特權政權」(法語:régime des Grandes Concessions),例如在此政權下殖民地的一些部分歸法國公司所有,那些公司可以任意剝削此地區的所有自然資源,特別是橡膠。他講述了當地人被迫離開村莊許多星期去森林中採集橡膠,他甚至將這種剝削比作奴隸制度。
俄羅斯
[編輯]他在1930年代迅速成為了共產主義者,但在訪問了蘇聯後對共產主義的幻想破滅。他對於共產主義的批評使他失去了許多社會主義者朋友。這種情況在他1936年在Retour de l'U.R.S.S.公開表示於共產主義斷絕關係後尤為嚴重。
1930年,紀德到德國、突尼斯旅行。出版小說《羅貝爾》。1931年,紀德出版劇本《俄狄浦斯》。1932年,紀德開始關注蘇聯,思想上接近共產主義。
1934年1月4日,紀德與馬爾羅前往柏林,要求戈培爾釋放保加利亞共產黨領袖季米特洛夫。2月,加入「反法西斯作家警暢委員會」。7-8月,到中歐旅行。1935年1月4日,紀德以「安德烈·紀德和我們的時代」為題,在巴黎的「爭取真理聯盟」展開公開大辯論。3-4月,與荷蘭共產黨作家拉斯特到西班牙、摩洛哥旅行。6月,主持在巴黎召開的「世界作家保衛文化代表大會」。出版《新食糧》。
1936年6月17日,紀德應蘇聯當局邀請,同幾位青年作家訪問蘇聯。歸國後發表《訪蘇聯歸來》,猛烈批評蘇聯當局,並宣稱懷疑共產主義。出版小說《熱維維埃芙》。1938年,妻子瑪德萊娜·隆多去世。紀德正式承認卡特琳·馮·賴賽爾貝格為自己的女兒。1939年,紀德到塞內加爾旅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紀德到北非的朋友家居住。
1940年代之後
[編輯]1941年,紀德同《新法蘭西評論》雜誌社斷絕關係。1942年5月4日,紀德乘船到突尼斯、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摩洛哥旅行,歷時兩年多。出版《戲劇集》。1944年,紀德出版《日記1939-1942年》。1946年4月16日,在貝魯特發表題為《文學回憶於現實問題》的講座。
1947年6月,紀德獲得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1月,紀德因「以對真理的大無畏的熱愛和敏銳的心理洞察力表現了人類的問題和處境」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8年,紀德出版《與弗朗西斯·雅姆通信集》。1949年1-4月,由讓·昂魯什錄製《紀德談話錄》。11月10日-12月30日,在法國電台播放。紀德出版《與保羅·克洛岱爾通信集》。1950年12月13日,劇本《梵蒂岡的地窖》在法蘭西喜劇院首演。紀德出版《日記1942-1949年》。
1951年2月19日,安德烈·紀德因肺炎在巴黎病逝,紀德死後,作品被法國天主教教會列為禁書,但他還是成為法國家喻戶曉的作家。
紀德的小說包括《背德者》(L'Immoraliste,1902年)、《窄門》(La Porte étroite,1909年),探討了他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的進退兩難的困境。
作品
[編輯]中文譯本
[編輯]- 繁體字本:
- 簡體字本:
- 李玉民,《人間食糧》,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 李玉民,《背德者・窄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 沈志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 李玉民,《田園交響曲》,作家出版社,2006年。
- 李玉民,《紀德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 唐祖論,《地上的糧食:地糧、新糧》,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
- 李玉民,《人間食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 卞之琳/譯,《窄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 羅國林/譯,《紀德散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 盛澄華/譯,《偽幣製造者》,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盛澄華/譯,《地糧》,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桂裕芳/譯,《梵蒂岡地窖》,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桂裕芳/譯,《窄門》,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不著譯者,《幸福是人生最美的信仰》,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
- 不著譯者,《人間的食糧 (彩色插圖珍藏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年。
- 羅偉譯,《如果種子不死》,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2.10 出版。
相關書籍
[編輯]- 繁體字本:
- 朱靜,《紀德傳》,明田出版社,1997年。
- 莫渝,《波光瀲灧─20世紀法國文學》,秀威資訊,2007年。
- 簡體字本:
- 柳鳴九/著,《塞納河岸的桐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 克洛德‧馬丹/著,李建森/譯,《紀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 不著譯者,《如果種子不死:紀德自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年。
- 朱靜、景春雨/著,《紀德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
- 孫桂榮、逸風/譯,《法國知識分子的世紀》,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6年。
- 萬德化(波蘭)/著,柳效華/譯,《安德烈‧紀德《偽幣製造者》一書中的紋心結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 郭宏安/著,《從蒙田到加繆:重建法國文學的閱讀空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參考資料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安德烈·紀德之友」網站(法文)
- 紀德研究中心(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