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團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團購是一種基於互聯網商業模式,透過團購網站集合足夠人數,便可以優惠價格購買或使用第三方公司的物品、優惠券或服務,賣家薄利多銷,買家得到優惠,節省金錢,而運行團購網站的公司則從賣方收取傭金。這個概念曾在論壇出現過,近年團購已不再是某些論壇、某些網友間的獨立行為,而是一系列專門的團購網站。

發展

[編輯]

團購於何時起源實不可考,最早可以追溯至社福機構在社區集合消費者力量,向供應商爭取比市價便宜的價格,購買油鹽米等必需品,以抵抗通脹對小市民的影響(如早年香港工會聯合會以合作社形式替工會大眾團購日用百貨和食物的服務)[1],這種集合消費者力量提高向批發商及零售商議價能力的方式,屬集體談判權的一種。不過,踏入21世紀,團購的物品已不再是必需品,乃是擴展至各樣物品及服務。

以一天為周期銷售的行為,在英文中通常稱「One deal a day」(每天優惠)。這種理念是在2004年7月由Woot.com英語Woot.com創造出來。後來也被Amazon.comBuy.com英語Buy.com所採用。2008年11月,美國人安德魯·梅森芝加哥用一百萬美金創辦了一個網絡團購網站Groupon,將「One deal a day」手法進一步發揚廣大,創造出了以一天為周期、團體購買的銷售模式,並建立了27個國家的網站版本。Groupon的發音與Coupon相似,是「Group」與「Coupon」的混成詞,「Group」是群組、團體的意思,而「Coupon」即優惠券。網站的模式很簡單:每天推出一款價格優惠的產品,包括餐飲商品或服務等,但前提是要有足夠多的買家。而網站的盈利則來自佣金。[2]後來「One deal a day」這種商業模式亦慢慢演變成團購。 在台灣團購演變到2021 的今天 在台灣 有個號稱 專門為開團的團購主、品牌、創業者 終生免費使用的 團購APP ,開始將 線下開團的概念及運營模式普及 實際的讓社群結合開團的商業模式 ,帶動了 線下的團購市場系統化 ,讓台灣正式向團購元年邁進 這就是 易集買團購AP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

中國大陸

[編輯]

2010年,中國大陸湧現出眾多採用Groupon模式的團購網站,使得「團購」這種模式在中國大陸迅速流行。第一家在中國開展該模式的團寶網域名和界面均與Groupon高度類似,其他中國團購站點與Groupon或互相比較時,也都很相仿。[4]團購網站在兩個月內便出現了數百家[5]Twitter模仿者飯否的創始人王興也推出了美團網。中國一些大型IT公司也推出了相應的團購站點,如騰訊的搜搜團購、淘寶推出的「淘江湖·聚划算」、中國電信的天翼團等等。截止2010年11月,北美也有至少160家類似站點,市場趨於飽和。[6]Groupon創始人兼CEO安德魯·梅森對模仿者感到「莫名其妙」,因為有的不僅抄襲其理念、設計、改版,甚至連所犯錯誤也一併抄襲。[4]

雖然中國的「團購」興盛後發展迅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大量團購網站,但在熱度期過後這些網站大部分關門停業[7][8]。根據統計,2011年9月,中國大陸的團購網站達到頂峰——5058家。但截至2014年6月,團購網站只剩下了176家。2014年上半年,排名前三的團購網站占據84.2%的市場份額,而排名前五的團購網站市場份額占有率超過了99%,中小型團購網站已銷聲匿跡[9]

日本

[編輯]

日文中,團購獲得的優惠券會被稱之為「共同購入型優惠券」(共同購入型クーポン)、「事前購入型優惠券」(事前購入型クーポン)等。

團購分類

[編輯]

團購網站的主要產品分為家居類、日用品類、旅遊優惠、機票酒店遊輪等。團購網站經營的亦分地域分布、區域性網站和本地網站等多種類別。

爭議

[編輯]

有評論認為團購近年大熱,但消費者不在意細節,可能花多了錢,例如部分團購網的團購價比原價還要貴,有團購網以折扣推廣餐飲,惟其中一項條款,有關餐廳會收取聲稱的原價加一成服務費,最終結算並不便宜很多,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表示,消費者要看清收費條款,留意收費平台有否另收手續費,避免不知不覺愈花愈多錢。[10]

事實上,團購網站的產品原價和購買數量經常被「注水」,而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則經常「縮水」[11]

參考

[編輯]
  1. ^ 坦言集:團購壓抑漲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東方日報,2011-02-07
  2. ^ 狸美美. 網人網事:團購!團購!. 香港文匯報. 2010-08-0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0). 
  3. ^ Steven. 易集買團購APP. Steven (Steven). 2010-06-01 [201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4. ^ 4.0 4.1 《環球企業家》. 团购大爆炸 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潮流. 新浪. 2010-05-04 [201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1). 
  5. ^ 趙曉娜. 团购网站疯狂扩张两个月上线数百家. 南方日報 (新浪科技). 2010-06-01 [201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9). 
  6. ^ 秋曉. 统计显示美国团购网站市场饱和. 中國電子報 (新浪科技). 2010-11-26 [201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 
  7. ^ 团购网站数量三年锐减96%. 新浪網. 第一財經日報. 2014-07-17 [2017-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0). 
  8. ^ 团购网站数量跌破3000家 调查显示半月消失22%. 人民網. 經濟參考報. 2012-07-10 [2017-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1). 
  9. ^ 楊添. O2O时代的商业盈利模式.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 161 [2017-09-21]. ISBN 9787308146609. 
  10. ^ 團購未必抵 暗藏魔鬼細節. 經濟日報 (香港: 雅虎新聞). 2011-08-17 [2011-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4). 
  11. ^ 记者卧底团购网站:揭秘行业五大潜规则. 天津網 (新華網). 2011-09-16 [2011-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