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哈日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4年英國BBC針對各國民眾對日本影響力的態度調查[1]
國家 正面 負面 中立 正負面差
 印度尼西亞 82% 9% 9% 73%
 奈及利亞 75% 10% 15% 65%
 巴西 71% 10% 19% 61%
 智利 66% 15% 19% 51%
 美國 66% 20% 14% 46%
 秘魯 64% 15% 21% 49%
 加拿大 61% 23% 16% 38%
 波蘭 59% 9% 32% 50%
 迦納 59% 20% 21% 39%
 英國 59% 27% 14% 32%
 肯亞 58% 11% 31% 47%
 法國 56% 32% 12% 24%
 澳大利亞 53% 36% 11% 17%
 希臘 50% 20% 30% 30%
 土耳其 46% 41% 13% 5%
 日本 45% 9% 46% 36%
 俄羅斯 45% 14% 41% 31%
 巴基斯坦 45% 26% 29% 19%
 埃及 44% 20% 36% 24%
 墨西哥 42% 38% 20% 4%
 西班牙 36% 32% 32% 4%
 德國 28% 46% 26% -18%
 印度 27% 29% 44% -2%
 南韓 15% 79% 6% -64%
 中華人民共和國 5% 90% 5% -85%
2014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
針對亞洲/亞太各國民眾對日本的態度調查
國家 正面 負面 中立 正負面差
 印度尼西亞 79% 12% 9% 67%
 菲律賓 78% 18% 4% 60%
 澳大利亞 78% 16% 6% 62%
 巴基斯坦 51% 7% 42% 44%
 馬來西亞 23% 50% 27% -27%
 南韓 22% 77% 1% -55%
 中華人民共和國 4% 90% 6% -86%

哈日族(日語:ハーリーズー)原先是指崇拜、複製日本流行文化臺灣青少年族群,這群人從生活、娛樂、思想上,大量地學習日本文化,部分也學習日語,造成日本化現象。現在不論在臺灣[3]香港[4],或是中國大陸[5],都有相當數量的哈日族。這個詞彙的推廣主要是起自台灣作家哈日杏子的哈日族系列漫畫。

概要

[編輯]

「哈」字在台灣話中,有渴望、希望的意思。現在哈日族已經成為一個通俗的用法,而哈日的範圍除了日本流行文化、服飾外,也包含了日本傳統文化,一般只要看到一個人對日本某些領域很著迷,就會被稱為「很哈日」,在滿語中「哈」是拍馬屁的意思。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出現了非常多崇拜日本的年輕人,被稱之為「哈日族」。

台灣由於先前曾經受到日本的統治,台日兩方距離又很近,而且相對於國民黨早期統治台灣的威權作風、日本在台灣末期的統治是比較溫和且有能力的,所以日本文化在台灣本來就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戰後,雖然台灣曾經管制過日本電視劇電影播放,但音樂、書籍、漫畫動畫電玩等,卻依舊源源不絕地影響台灣的青少年棒球是台灣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除美國的影響外,台灣最主要就是受日本的影響。

粗淺的哈日族是以外表來哈日,會在西門町這個哈日大本營中大量購買日本最流行的服飾、配件、手機吊飾等等,讓自己看起來更具和風,同時也參考日本的時尚雜誌,學日本人化妝。哈日族在口語上,也喜好複製日文常見語彙。日本品牌的商品,無論是否在日本製造,在台灣通常價格較高但被視為品質較佳,依然有不少人購買。由於有足夠的消費市場,台灣有些書店販售日文書籍、雜誌,淳久堂紀伊國屋安利美特等日本大型書店更直接在台灣開設分店。

社會脈絡

[編輯]

在台灣的職場上,會讀寫日文通常競爭力會有優勢,日文是除英文外最多台灣人學的第二外語。台語有許多外來語是來自日文。台灣的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受留日學者的影響,不少條文均參考自日本法律。在製造業領域,也有不少用語直接承襲日式發音,例如螺絲起子lo-lai-ba即源自日文「ドライバー」;螺絲墊片則同日語被稱為「ワッシャー」。即便這些日文名詞最初都是來自於英文,但台灣人仍較習慣日文說法,可看出日本對於台灣各個領域的影響。台灣人常吃日本料理,並且不少人對日本製品有強烈的偏好,許多商品包裝(尤其是食品)即使主要在台灣市場販售,也會印上日文文案,營造一種日本製品的意象。許多日文的廣告詞也逐漸轉化成通俗的台灣用語,例如「產地直送」、「嚴選」、「達人」等。商品電視廣告也時常以日語發音。這都意味著日本文化深入台灣社會各個領域,哈日族有著各式各樣的社會與文化資源來支持他們的行動。

日本文化對於台灣老一輩也有相當的吸引力,日治時期產生了一群老一輩的台灣知日派。戰前出生的台灣人很多都可以使用流利的日文。吳念真曾在他編導的電影「多桑」裡面特別去描述跨越兩個時代的台灣人(台灣日治時期國民黨統治時期)對日本的情感。有學者認為,哈日來自於台灣社會集體的情感結構,而對日本的認同是台灣民族認同形成的重要參照[6]。因此哈日現象並不能完全以表面的流行文化或追星現象來理解。在台灣,台灣人喜愛日本事物,有其複雜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不過哈日現象並不只在台灣出現,許多東亞(包括一般認為仇日的中國大陸[7]和韓國)、東南亞甚至歐美國家都是青少年中可以發現的次文化,從這觀點來看,台灣哈日族只是日本強勢流行文化所造成的現象,而所謂"複雜的歷史與社會背景"更多的是起輔助作用而不是主要推動力[8]

全球現象

[編輯]

日本的漫畫動畫在全球都很流行,日本電視劇、特攝劇集、日本流行音樂也吸引不少亞洲人迷上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特別是日本的動漫)在進入中國市場後,有些年輕人成為了「哈日族」。

2009年末,環球時報調査顯示15至20歳年齡層的人最喜愛的國家是日本,全體對象的「最喜愛國家」和「最想去國家」排行中,日本也進入了第5位和第3位。2010年2月北京晨報進行的針對頂級旅行社的調查中,去海外旅行的目的地人氣排行中日本和台灣並排第三,位居第一位的香港和第二位的澳門之後[9]

中國網民稱哈日族為「精神日本人」(簡稱「精日」)、「日雜」及「大和魂」來批評該等人士在文化及政治上媚日。

在歐美地區,網民都以「Weeaboo」和「Weeb」等字來稱呼哈日族,此字本來是Nicholas Gurewitch的網絡四格漫畫裡面發明出來,形容一些「令人感到不快的人」,後來在4chan裡面轉化成為對哈日族的貶義詞。

在歐美網民的觀感中「哈日族」與「御宅族」無異,不過他們除了是瘋狂日本動漫迷之外,還盲目崇拜及嚴重地誤解日本文化(例如幻想著自己是日本人,購買和收藏日本刀,以不鹹不淡的日語與人溝通和做著模仿日本人的尷尬行為)。

因此歐美哈日族的形象以負面居多,經常成為網民的恥笑和嘲諷的對象。

參考資料

[編輯]
  1. ^ 2014 BBC World Service poll (PDF). [2015-06-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9-26). 
  2. ^ Japanese Public’s Mood Rebounding, Abe Highly Popular. Pew Research Center. July 11, 2014. [永久失效連結]
  3. ^ 東京風向球-日幣貶值助長哈日風潮. 中國時報. 2013-05-18 [201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4. ^ 亞洲十市調查 台北香港仍哈日. 華視. 2011-07-06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5. ^ 谁将“哈日”进行到底!. 新華網. 2002-07-19 [201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6. ^ Lee, Ming-Tsung (李明璁)(2004)Absorbing "Japan": Transnational Media,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7. ^ 陸客哈日 大陸航空業開5條航線. 中國時報. 2015-02-06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8. ^ 從SMAP到SJ 台灣從「哈日」變「哈韓」. 今日新聞網. 2012-12-14 [2014-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1) (中文(臺灣)). 
  9. ^ 朝日新聞2010年8月3日

參見

[編輯]

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