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寫作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寫作組是中國大陸的官方性質的文人組織,專門寫作宣傳和主導主流意識形態的文章。寫作組始於19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盛行,影響最大的包括北大清華批判組上海市委寫作組等。直到現在,一些寫作組仍活躍於中國大陸官方媒體發表文章。

歷史

[編輯]

早期

[編輯]

寫作組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1][2]。1960年代初,在起草《列寧主義萬歲》等三篇文章時,寫作小組的雛形已經形成。1963年,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組,以康生為首。該組直屬中央政治局常委,負責起草「批修」文章。1964年7月,毛澤東提議成立領導學術批判的小組,以彭真為組長。學術批判辦公室後來成立,辦公室成員姚溱許立群於1966年2月起草了二月提綱[3]

同時,上海市委根據毛澤東指示成立了一個寫作班,位於上海華山路丁香花園。寫作班包括文學組、歷史組、哲學組、自然辯證法組等,專門撰寫各領域的批判文章[3]

文革時期

[編輯]

文革發動初期,毛澤東組織張春橋姚文元等人寫文章批判吳晗。1966年6月,他們成立中央文革小組,成員包括前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組組員[4][3]

文革期間,原上海市委寫作班主要成員則成立了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專題寫作組,由吳瑞武任組長,負責市革委文件、《文匯報》和《解放日報》社論等。1968年一度解散,姚文元主導下在上海成立了紅旗雜誌上海組稿小組,由朱永嘉負責。1971年,上海市委寫作組(化名羅思鼎等)重新成立,在《紅旗》雜誌、《人民日報》等媒體上發表各種批判文章[3]

1973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化名梁效等)成立,由李家寬宋伯年王世敏等負責。此批判組與江青關係密切[3]

寫作組在當時有着重要的影響,他們通過發表在「兩報一刊」上的文章傳達最高指示、引導輿論。如文化部寫作組的一篇批判《三上桃峰》的文章,將《三上桃峰》這齣晉劇批為「為劉少奇鳴冤叫屈」,就導致了無數官員下台、山西省委被改組[5]

除此上述寫作組之外,文革期間的寫作組還包括中央黨校寫作組、《紅旗》雜誌寫作組、北京市委寫作組等重要寫作組,以及各地大量小規模、專門化的寫作組。寫作組的具體稱呼也有「工農兵寫作組」、「三結合寫作組」、「大批判寫作組」等。

文革後,北大清華大批判組、上海市委寫作組許多成員都因與四人幫有寄連而被批判、處分。

現今

[編輯]

直至今日,仍有一些寫作組為中國各官方媒體撰寫文章、宣傳官方主流意識形態,如經常在《人民日報》社論中出現的「仲祖文」(中共中央組織部)、「任仲平」(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等[5]、《環球時報》以胡錫進等為首的「單仁平」[6]和新華社評論「辛識平」。

筆名列表

[編輯]

文革時期

[編輯]

歷來的寫作組在發表文章時,一般不署寫作組名稱,而用取自各種諧音的化名。文革期間一些寫作組的化名如下:[5]

  • 梁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諧音「兩校」,其他化名還有柏青、高路、景華等。
  • 羅思鼎上海市委寫作組,諧音「螺絲釘」,其他化名還有丁學雷(「丁香花園學習雷鋒」)、宮效聞、石侖等。
  • 石一歌:《魯迅傳》編寫小組,隸屬於上海市委寫作組,諧音「十一個」,指小組十一個成員。
  • 初瀾:文化部寫作組,諧音「出藍」(「青出於藍」),其他化名還有江天、洪途、小巒等。
  • 唐曉文:中央黨校寫作組,諧音「黨校文」。
  • 洪廣思:北京市委寫作組,諧音「弘光寺」,寫作組所在地。
  • 池恆:《紅旗》雜誌寫作組,諧音「持之以恆」中的「持恆」。
  • 辛文彤:北京市文化局寫作組。
  • 安學江、皖敬青:安徽省大批判寫作組,取自「安徽學習、敬仰江青」之意。

改革開放後

[編輯]

文革之後的一些寫作組仍沿用筆名發表文章。

報社編輯團隊

[編輯]
  • 任仲文:諧音「人重文」,取「人民日報重要文章」之意,為《人民日報》使用的集體筆名,1992年-1993年間使用。
  • 任仲平:諧音「人重評」,取「人民日報重要評論」之意,為《人民日報》使用的集體筆名,1993年12月22日使用至今[7]。1993年到2003年5月間,人民日報以「任仲平」署名出版20篇文章[7]。2003年到2008年,報社共出版35篇署名文章,其中2008年推出10篇[7]。任仲平寫作組包括報社領導、部主任、編輯和記者[8]
  • 國紀平:諧音「國際評」,取「國際問題重要評論」之意,為《人民日報》使用的集體筆名[1]
  • 鐘聲:諧音「中聲」,取「中國之聲」之意,為人民日報社國際部部分記者、編輯使用的集體筆名,用於闡述中國政府在國際問題上的觀點和吹風。2005年首次出現。
  • 關銘聞:諧音「光明聞」,為《光明日報》使用的集體筆名。
  • 辛識平:諧音「新時評」,取「新華時評」之意,為新華社評論使用的集體筆名。
  • 單仁平:諧音「善人評」,為《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編輯團隊使用的集體筆名。
  • 任民:諧音「人民」,為人民出版社使用的集體筆名[9]
  • 吉方平:上海《解放日報》評論[10]

中央國家機關編輯團隊

[編輯]

地方政府編輯團隊

[編輯]
  • 岳宗:諧音「粵綜」,用於發表廣東省委辦公廳綜合處發布的新聞稿件[12]
  • 符信:諧音「府信」,取「政府信息」之意,在廣東省政府發布新聞時使用[12]

其他諧音代稱

[編輯]
  • 皇甫平:上海支持改革開放的寫作組織,諧音「黃浦江評論」,同時取「奉人民之命,輔佐鄧小平」之意(「皇」字在閩南語中與「奉」字諧音)[1]
  • 邊極:諧音「編輯」,為學習出版社使用的集體筆名。
  • 紀邊:諧音「技術編輯」,為學習出版社使用的集體筆名。
  • 柯教平:諧音「科教評」,主要論述科學教育類評論觀點。
  • 仲言:意為「重視言論」,主要評述文藝創作風向。
  • 何振華:意為「如何振興中華」,主要用於評述國內事務。

尚不清楚寫作組和評論領域的筆名

[編輯]
  • 仲音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劉冬舒. 中国官方“写作组”署名有什么讲究. 青年參考 (中國青年報社). 2014-06-25 [202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9). 
  2. ^ Tsai, Wen-Hsuan; Kao, Peng-Hsiang. Secret Codes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The Unknown System of Writing Teams [政治宣傳的密碼:罕為人知的寫作組制度]. The China Quarterly. 2013-06, 214: 394–410. ISSN 0305-7410. JSTOR 23509604. S2CID 154568091. doi:10.1017/S0305741013000362 (英語). 
  3. ^ 3.0 3.1 3.2 3.3 3.4 丁東. 剖析“写作组”. 炎黃世界. 2010 [2010-11-03]. ISSN 1005-5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8). [失效連結]
  4. ^ 丁東. “写作组”初探. 新語絲.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5. ^ 5.0 5.1 5.2 5.3 写作组的前世今生——郑青原和他的前辈们. 搜狐. 2010-11-03. [永久失效連結]
  6. ^ 胡锡进出新书 环球时报“单仁平”真人曝光. 環球時報. 2013-08-12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7. ^ 7.0 7.1 7.2 “任仲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人民網. 2008-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中文(中國大陸)). 
  8. ^ 人民日报记者揭秘“任仲平”背后的故事. 人民網. 2008-12-22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9. ^ 南都記者 葛倩 實習生 舒潔. 朱镕基新书今日出版 人民出版社社长详解始末. 搜狐. 南方都市報. 2013年8月12日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中文(簡體)). 
  10. ^ 杜光. 应当怎样认识公共知识分子. 當代中國研究. 2004, (4) [2022-10-01]. ISSN 2160-02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3). 
  11. ^ 人民日报“郑青原”是谁. 北京晨報. 2010-11-01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6).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揭秘官方笔名:“举重若轻”的“仲祖文”们都是谁. 共產黨員網. 2014-11-10 [2023-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9) (中文(中國大陸)). 
  13. ^ 新京報. 年度互联网人物评论员“国平”是谁?. 新華網. 2015年7月10日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中文(簡體)). 
  14. ^ 余金虎. “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开通上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北京.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中文(中國大陸)). 
  15. ^ 馬常艷. 国家统计局三位司长同日撰文谈经济形势. 中國經濟網 (央視網). 2016-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7) (中文(中國大陸)). 
  16. ^ 【原文轉載】港澳平:甘當英國政治操弄工具的自貶自辱自損——評英籍法官Jonathan Sumption對香港法治的攻擊抹黑. Now新聞. 2024-06-13 [202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27) (中文(香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