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蘭亭論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蘭亭論辯,指1965年郭沫若發文稱《蘭亭序》非王羲之所作引發的學術辯論。

歷史

[編輯]

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雜誌發表文章《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1]6月10日至11日,《光明日報》全文轉載。郭沫若根據1965年南京出土的《王興之夫婦墓誌》、《謝鯤墓誌》等墓誌,觀點是:傳世《蘭亭序》的作者並非王羲之,推論《蘭亭序》的文章和墨跡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所依託。

南京書法家高二適寫就文章《〈蘭亭序〉的真偽駁議》,卻因各家報社懾於郭沫若和背後撐腰的康生而拒絕刊登。於是高二適將文章寄給時任中央文史館館長章士釗。章士釗7月16日將高二適的文章轉呈毛澤東。毛澤東看了章士釗的信及高二適的文後,7月18日回信給章。同日,毛澤東也給郭沫若發去了一信。

7月23日,高二適在《光明日報》上發表《〈蘭亭序〉的真偽駁議》反駁這種說法,認為郭沫若以兩塊碑石而斷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孤證不立,偏難概全。8月,郭沫若在《文物》發表《〈駁議〉的商討》。[2]10月,《文物》發表啟功《〈蘭亭〉的迷信應該破除》、於碩(郭沫若夫人於立群筆名)《〈蘭亭序〉並非鐵案》。11月,《文物》發表徐森玉《〈蘭亭序〉真偽之我見》、趙萬里《從字體上試論〈蘭亭序〉的真偽》。12月,《文物》發表李長路《〈蘭亭序帖〉辯妄舉例》。1973年李長路還寫了《〈蘭亭〉辯妄舉例小補》。1966年第1期的《中山大學學報》發表了商承祚《論東晉的書法風格並及〈蘭亭序〉》。

關於《蘭亭序》真偽的論辯約進行了五六個月,1965年11月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發表後,學界的注意力轉移到這一方面。

後續

[編輯]

1972年郭沫若在《文物》上發表《新疆新出土的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再次認定《蘭亭序帖》必然是偽跡。[3]

1998年,南京市博物館再次在南京東郊挖掘六朝古墓群,出土了兩方磚質墓誌,為與王羲之同代的名臣東晉侍中、廣陵人高崧及其夫人謝氏的合葬墓。東晉名臣高崧卒於公元366年,夫人謝氏卒於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於公元361年,可以說,他生活在同一時代。這兩塊墓誌上的書法是楷書體,這就更為這場《蘭亭序》真偽之辯,提供了重要佐證。在南京周邊,還有30塊左右墓碑,東晉墓碑出土地點也不只是南京,還有在丹陽馬鞍山出土的,從書體上來看,不只是有隸,而且行楷或隸楷兼有。這些考古發現表明:六朝的書體在轉型之中,多種書體並存,東晉時期不僅僅只存在隸書,《蘭亭序》應該就是王羲之所作。2003年秋,南京北郊象山又發掘了三座東晉王氏家族墓葬,墓誌隸書體帶楷意,這些都為高二適一派提供了新佐證。

書法家啟功晚年在《口述自傳》中說:「現在想起來我當時也夠胡說八道的了,但不這樣寫不行。」啟功的老師陳垣本來也是主張《蘭亭》為真的,當時也只能「贊同」郭沫若的觀點,但要他寫文章支持,他卻搪塞過去了。對於蘭亭序的新爭論,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員吳元真說:「一個書法家在不同時期寫出來的字也會有不同的特點,《蘭亭序》確實是王羲之的作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高衛中表示:「《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這一點被歷代帝王甚至大書法家們所認同,而就其本身的藝術價值而言,《蘭亭序》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

擴展閱讀

[編輯]
  • 《蘭亭論辯》,本書是雙方文章的合集。

參考

[編輯]
  1. ^ 《文物》1965年第6期
  2. ^ 郭沫若:《〈駁議〉的商討》,《文物》1965年第9期
  3. ^ 《文物》197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