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六島藝術中心

座標31°14′52″N 121°26′58″E / 31.247841°N 121.449316°E / 31.247841; 121.44931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六島藝術中心
成立2006
地址上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坐標31°14′52″N 121°26′58″E / 31.247841°N 121.449316°E / 31.247841; 121.449316
類型當代藝術
館長托馬斯·沙韋里亞
策展人Loo Ching Ling, 托馬斯·沙韋里亞
網站六島藝術中心
地圖
地圖

六島藝術中心是一家坐落於中國上海的藝術家運作空間英語Artist-run space並且是一家非營利機構。它於2006年在中國上海成立,創辦人是法籍的策展人、藝術家托馬斯·沙韋里亞

六島的宗旨是提供一個論壇給當代藝術家去探討關於社會,美學和哲學問題,並且為歐洲和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提供一系列策劃嚴密的展覽和宣傳。[1]

自2006年4月,在上海莫干山路M50藝術區,六島藝術中心曾擁有過四個不同的展示地點。到目前已舉辦了48次藝術品展覽,超過500位來自21個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參展,共計贊助過139位實習藝術家,並協助創作了2000多個藝術項目。在2007年,六島藝術中心成立了集表演音響攝影錄像方面的藝術家和工程師所創作的電子藝術為一體的多媒體藝術團體,團體名為六島

歷史

[編輯]

六島和永豐麵粉廠的淵源

[編輯]
六島和永豐麵粉廠

六島成立初期,選址在莫干山路120號(31°14′52″N 121°26′58″E / 31.247841°N 121.449316°E / 31.247841; 121.449316)原永豐麵粉廠,它是在1879年由英國建築公司的達拉斯和阿特金森設計建成,樓高為四層的紅磚建築設計。在十九世紀後期,來自安徽的孫氏兄弟創辦了永豐麵粉廠,他們在當時率先從美國引進設備並建造了亞洲最大和最先進的軋機,還開辦了一間醫院和兩間學校,將近二千名員工從中受惠。[2][3]

這成功吸引了許多其他企業家,隨後又有了其他16個工廠,自此莫干山路區域成為了中國的現代化加工工業基地。[4]之後從1993年至1998年又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這位商業巨子的賞識。在2002年,永豐麵粉廠賣給了房地產開發商,大部分筒倉被拆除,「小包裝麵粉」倉庫,六島曾經所在之地也面臨即將拆除的厄運。那些尚未被拆除的蘇州河區域的建築在一片由建築師和大學教授組成的反對聲中倖存了下來,六島所在之地便成為了歷史文物建築。在2006年,倉庫出租給了托馬斯·沙韋里亞、Margherita Salmaso、鄭渦陽和康靜芳這群有識之士,他們奠定了今天的六島。2006年3月,托馬斯·沙韋里亞於香港註冊六島藝術中心有限公司和同年4月1日,舉辦了第一個六島的畫展,展出「隱形層,電氣城市」(策展人Allard van Hoorn和Margherita Salmaso)。從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托馬斯·沙韋里亞定位六島的藝術方向,即:那兩年,六島身處在瓦礫場圍堯的一座顯眼的樓宇中,以自身為一藝術典範來表達出上海從舊到新的社會轉型,變遷。[5][6]2008年6月,因為房地產開發,六島又一次面臨即將被驅逐的命運,[7]六島藝術中心自此搬到莫干山路50號,並開始與藝法畫廊合作。

2012年,六島在香港開設island6畫廊, 位於上環新街一號。2013年10月,六島藝術團體在上海外灘開展第三個旗艦地點: 蒲東區福州路17號,原址為Studio Rouge(The Bund),位於福洲路與中山路交界,正面對著新時代的蒲東景觀。建築以三組紅磚及花崗岩的大樓組成, 並由1901年一位英國商人投資蓋成,因此建築保留外灘特有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第9號大樓原是中國招商船務公司,亦是第一所在外灘的中國公司。

不過近期,外灘和香港的空間不得不關閉。(一部分原因是租借的空間屬於中國政府,政府需要收回,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一些人提議應該向外國租客收取四倍的房租)

六島和M50

[編輯]
六島在M50正中心

2006年,新的六島藝術中心位於M50藝術區(31°14′52″N 121°26′58″E / 31.247841°N 121.449316°E / 31.247841; 121.449316),與藝法畫廊一同合作促進中國與國外的傑出藝術家的發展。M50藝術區位於南岸的蘇州河邊原上海春明巡迴廠中心,它的前身是新河紡紗廠,屬於周氏家族,專營安徽的棉花和紡織品。1994年,更名為上海春明毛紡廠。現在經過一系列由法國建築師Philippe Diani重新設計並完整的翻修後,成為六島藝法畫廊的聯合展出的空間,並配上了由法國建築師Aymeric Lefort設計的家具。 2008年8月,由台灣建築師鄭渦陽和康景芳在原基礎上再次的進行設計翻新。 2009年1月開始,由托馬斯·沙韋里亞主管 ,其次Zane Mellupe代為協助指導管理。[8]2009年10月,六島王彬彬加入董事會。2010年,作家彼得布拉特加入策展團隊。

六島

[編輯]

六島藝術團體把生活上最常見和較廣泛的元素注入六島藝術中心。他們的作品經常使用視頻,把簡單的動作變成一個動畫序列的新位圖英語Bitmap。出來的效果是迷人閃爍的LED以表達現實社會帶來的轉變。六島的作品主題意在將對感知的了解、窺視症城市規劃、對傳統現代性技術和中國文化歷史的衝突對抗和並存用藝術來呈現出來。[9]

藝術家的駐留計劃

[編輯]

自2006年以來,六島實施了「藝術家駐留計劃」開始幫助那些想要與上海這座日新月異,有着不斷變化能量的城市進行互動交流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他們為上海上海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動力,並與這個城市建立了一個良好的關係,這也是藝術家駐留計劃的關鍵所在。駐地藝術家們擁有超過750平方米的工作室,包括展覽會和藝術品生產的工作室,臨近上海大學。並且六島也是國際駐地藝術家組織的成員,Res Artis英語Res Artis和跨藝術家基金會。自2010年6月起,六島的駐留計劃只接受經六島邀請的中國藝術家。

藝術家代表

[編輯]
名稱 國籍 展覽
鄒林峰 中國 中國 "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欲望都市」、「芸芸眾生」、「零重力」、「插入」、「上海製造」、「中國製造」、「不眠之夜」、「歐亞之壹」、「搖·控」、「比特·字節·像素」、「我愛LEDs」
張德麗 中國 中國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 「欲望都市」, 「芸芸眾生」、「零重力」、「插入」、「上海製造」、「中國製造」
楊龍海 中國 中國 "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 「欲望都市」, 「芸芸眾生」、「零重力」、「插入」、「上海製造」、「中國製造」、「不眠之夜」、「歐亞壹」、「城市調查的平台II」、「搖·控」、「比特·字節·像素」、「無名聖誕老人」、「我愛LEDs」、「活下去」
吳艷丹 中國 中國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 「欲望都市」, 「芸芸眾生」
王東馬英語Wang Dongma 中國 中國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 「欲望都市」, 「芸芸眾生」、「零重力」、「插入」、「上海製造」、「中國製造」
唐羅絲 臺灣地區 台灣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 「欲望都市」, 「芸芸眾生」、「插入」、「上海製造」、「中國製造」、「搖·控」、「比特·字節·像素」、「無名聖誕老人」、「我愛LEDs」、「活下去」、「前進/後退和重新裝」
Steve Messam 英國 英國 「歐亞之壹」、「前進/後退和重新裝」
Zane Mellupe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欲望都市」、「芸芸眾生」、「零重力」、「插入」、「上海製造」、「中國製造"
李翎溪 中國 中國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欲望都市」
Tom Lee Pettersen 美國 美國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欲望都市」、「芸芸眾生"
Nick Hersey 英國 英國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欲望都市」, 「芸芸眾生」、「零重力」、「插入」、「上海製造」、「中國製造」
Chaim Gebber 巴西 巴西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
Manels Favre 法國 法國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 「欲望都市」、「芸芸眾生"
Danamza 法國 法國 「屁」
托馬斯·沙韋里亞 法國 法國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 「欲望都市」, 「芸芸眾生」、「零重力」、「插入", 上海製造」、「中國製造", 數碼藝術講座, "不眠之夜」、「歐亞之壹」、「城市調查的平台II」、「搖·控」、「停止/結束城市」、「比特·字節·像素」、「無名聖誕老人」、「我愛LEDs」、「活下去」、「前進/後退和重新裝」、「城市調查的平台」、「隱形層, 電力城市」
蔡多寶 中國 中國 「聯覺」、「屁」、「藝術家於昨日去世」、「自動操作」、「欲望都市」

參考

[編輯]
  1. ^ Nick Compton. The Secret Elite. Wallpaper*. January 2007, (95): 90. ISSN 1364-4475. 
  2. ^ Earnshaw, Graham. Chapter XIV: The Beginnings of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Tales of Old Shanghai. China Economic Review Publishing Ltd. May 1, 2008 [2010-12-17]. ISBN 978-9881762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3). 
  3. ^ 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 A Short History of Shanghai: Being an Account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Kelly & Walsh, limited, 1928):73.
  4. ^ Daniel J. Meissner. Research Serendipity--Discovering Resources in Family Histories. An Official UMass Dartmouth Web Page/Publication. 2007-05-25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3). 
  5. ^ Zone09: Suzhou Creek. Urbanatomy Shanghai 2009.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2008: 505. ISBN 978-7-900756-18-3. 
  6. ^ Gross, Matt. FRUGAL TRAVELER - SHANGHAI; Balancing the past, the future and a budget. January 21, 2007.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7. ^ Catching, Rebecca. Shanghai Diary: Galleries Driven Out of Town. artreview.com. 7 April 2008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8). 
  8. ^ Rajath Suri. island6 (M50 Factories). Official island6 Web Page/Publication. 2009-05-01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4). 
  9. ^ Liu Dao.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索引

[編輯]
  • Andrea Neidhoefer. Eurasia One. Visual Production (Visual Production Co. & Timezone8 Publications). July 2007, 3: 154–9. ISBN 978-988-99609-5-7. 
  • Cook, Richard; Wallpaper*. Shanghai. New York: Phaidon Press Limited. 2006: 42. ISBN 0-7148-4696-1.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