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自行重步兵炮
外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3月26日) |
二號自走重步兵砲 (15 cm sIG 33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agen II (Sf)) | |
---|---|
類型 | 自走炮(15 cm sIG 33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agen II (Sf)) |
原產地 | 納粹德國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42年 - 1945年 |
使用方 | 納粹德國 |
參與戰爭/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生產歷史 | |
生產商 | 阿爾凱特 |
生產日期 | 1941年 |
製造數量 | 12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11.2 t |
長度 | 5.41 m |
寬度 | 2.6 m |
高度 | 1.9 m |
操作人數 | 4 |
裝甲 | 30 mm - 5 mm |
主武器 | 150mm sIG 33 |
副武器 | 7.92 mm MG-34機槍 |
發動機 | 邁巴赫 HL62TRM 140 hp(100 kW) |
變速 | 6檔, 1檔退檔 |
懸掛 | 鋼板彈簧 |
作戰範圍 | 190 km |
速度 | 40 km/h |
15公分sIG 33裝甲戰鬥車輛二號(15 cm sIG 33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agen II (Sf))是二戰德軍使用過的改良型自走重步兵砲。以二號戰車的底盤為基礎、配搭sIG33 150mm重步兵砲作為主炮構成。與野牛式自走炮可拆卸設計不一樣的是,野牛II採用的是火炮固定在底盤的設計,使其可以充分吸收sIG 33的後座力。1942年初被送往北非戰場對抗盟軍。它們雖然因為不斷的發動機故障和機動性缺陷,而使服役紀錄蒙上污點,但是基於野牛II設計的固定底盤的自自走炮設計(如蟋蟀、野蜂等)則在往後愈加成熟。
概要
[編輯]基於一號自行重步兵火炮在法國戰役的表現過於笨重,而且底盤太高。德國陸軍部試圖將相同的火炮搭載在性能更好的二號坦克底盤上,意圖降低其高度。
研發工作由阿爾凱特負責,原型車於1941年2月完成,但實驗後證明車身內部體積太小且難以操作,因此阿爾凱特將車體重新修改後,將二號戰車的車身寬度擴大了約38厘米,並延伸60厘米長的新車型,同時保持其低輪廓。通過延長車身,增加第六個車輪,並建立了一個敞開式戰鬥室,以容納主要武裝在車內,前部裝甲板為30mm,側面為15mm,但側面的裝甲面積低於前部,使得乘員容易受到武器射擊和炮彈造成的碎片傷害,後部引擎甲板上增加艙口,以方便冷卻發動機。
SIG 33步兵炮用作近距離支援和步兵支援火炮,車內可以搭載30發炮彈,可橫穿左右5度射擊。
相關條目
[編輯]- 野牛式自行火炮——採用一號戰車底盤改造而成的SiG 33自行火炮
- 蟋蟀式自行火炮——採用Panzer 38(t)底盤改造而成的SiG 33自行火炮
- sIG 33步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