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人
外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2月25日) |
此詞彙實際存在時間相當久遠,早在明代以前即已被國人廣泛使用和接受。明代馮夢龍作品《警世通言》第39卷福祿壽三星度世,其中有「這船無人偷我的。多時捕魚不曾失了船,今日卻不見了這船!不是下江人偷去,還是上江人偷我的。」,「看那江對岸,萬籟無聲;下江一帶,又無甚船隻。」。由此可見下江與上江僅僅是一個地理範疇而已。本身並無任何貶義或褒義成分。
在抗戰時期,此詞彙在某些特定地區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出現一些新的不好的引申義。
比如重慶。因為當時長江下游地區許多民眾沿長江逃難至長江上游地區(尤以逃至當時國民政府戰時陪都重慶為多),而被當地人稱為「下江人」。由於當時下江移民逃難途中常一貧如洗,到達重慶後只能從事低賤的體力勞動或充當民夫,因此,下江人這個詞彙在重慶民間通常含有貶義。
每一地方所說的下江人的內含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