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國集團
![]() | |
簡稱 | G77 |
---|---|
成立時間 | 1964年6月15日 |
創始地 | ![]() |
總部 | 日內瓦 |
會員 (2019) | 134國 |
隸屬 | ![]() |
輪值主席國 | ![]() |
目標 | 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一個促進其經濟利益的論壇 |
網站 | www |
七十七國集團(英語:Group of 77)是一個由134個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組織,旨在促進成員的集體經濟利益,並增強其聯合談判能力。[1]
七十七國集團成立於1964年6月15日,總部設在日內瓦。創始成員國有77個,現已擴展到134個。[2]
1963年在第18屆聯合國大會討論召開貿易和發展會議問題時,73個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南斯拉夫、新西蘭共同提出一個聯合宣言,當時稱為七十五國集團。後來肯尼亞、韓國、越南共和國(前南越)加入,新西蘭宣布退出。1964年6月15日,77個國家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發表了《日內瓦聯合宣言》(又稱為《七十七國聯合宣言》)[3],提出了關於國際經濟關係、貿易與發展的一整套主張。七十七國集團由此成立。七十七國集團不設總部、秘書處等常設機構,也沒有章程或預算,每次聯大或貿發會議前該組織都要舉行部長會議,以研究對策,統一步調。紐約和日內瓦是七十七國集團兩個主要活動中心,在維也納和羅馬等多邊外交活動較多的地點均有分支。集團主席由來自亞非拉三大區域的成員國按地區原則輪流擔任,任期一年。2023年主席國為古巴[4]。
政策
[編輯]七十七國集團成立初期奉行裁軍和反對種族隔離的政策,另一個共同立場是支持根除西方主導的經濟殖民主義和依賴理論所稱的邊陲國家現象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七十七國集團「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於1974年聯合國大會中獲得通過成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
七十七國集團最常被批評的問題之一是對國際環境倡議態度消極,因為多數成員國寧願先重視經濟發展與脫貧問題。
成員國
[編輯]![](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b/G_77.svg/770px-G_77.svg.png)
原則上歐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與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前蘇聯成員)的絕大多數國家不會是七十七國集團成員。紐西蘭與韓國、墨西哥加入OECD後退出七十七國集團,羅馬尼亞與賽普勒斯加入歐盟後退出七十七國集團。以下為七十七國集團官網上的成員國名單[5]。其中73個國家為創始成員國,以打*號標記[3]。
在七十七國集團組織官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名列正式成員。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迄今未承認自身為成員國,但是依然例行參加該集團會議。故該組織常以「七十七國集團+中國」(G77+China)名義對外發布宣言及指代該組織。
阿富汗*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巴哈馬
巴林
孟加拉
巴貝多
貝里斯
貝南*
不丹
玻利維亞*
波赫
波札那
巴西*
汶萊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柬埔寨*
喀麥隆*
維德角
中非*
查德*
智利*
中國[註 1]
哥倫比亞*
葛摩
剛果共和國*
哥斯大黎加*
象牙海岸
古巴
北韓
剛果民主共和國*
吉布地
多米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
埃及
薩爾瓦多*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衣索比亞*
斐濟
加彭*
甘比亞
迦納*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牙買加*
約旦*
肯亞*
基里巴斯
科威特*
寮國*
黎巴嫩*
賴索托
利比里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維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馬利*
馬紹爾群島
毛里塔尼亞*
模里西斯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蒙古國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緬甸*
納米比亞
瑙魯
尼泊爾*
尼加拉瓜*
尼日爾*
奈及利亞*
阿曼
巴基斯坦*
巴拿馬*
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拉圭*
秘魯*
菲律賓*
卡達
盧旺達*
聖基茨和尼維斯
聖盧西亞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薩摩亞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沙烏地阿拉伯*
塞內加爾*
塞舌爾
獅子山*
新加坡
所羅門群島
索馬利亞*
南非
南蘇丹
斯里蘭卡*
巴勒斯坦國
蘇丹*
蘇里南
史瓦帝尼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東帝汶
多哥*
東加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土庫曼
烏干達*
阿聯酋*
坦桑尼亞*
烏拉圭*
萬那杜
委內瑞拉*
越南*(1964年-1975年由
越南共和國代表)
葉門*
尚比亞
辛巴威
已退出的原成員國
[編輯]打*號的四個原成員國為創始成員國[3]。
新西蘭,1963年七十五國集團(七十七國集團前身)成員國,但在1964年正式成立七十七國集團之前就已經退出。
墨西哥*(1964年-1994年),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後退出。
大韓民國*(1964年-1996年),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後退出。
南斯拉夫*(1964年-2003年),雖然20世紀90年代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已解體,但仍留在成員國名單中,並註明「不能參與七十七國集團的活動」。2003年從成員國名單中剔除(這一年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改名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賽普勒斯*(1964年-2004年),加入歐盟後退出。
馬爾他(1976年-2004年),加入歐盟後退出。
帛琉(2002年-2004年)
羅馬尼亞(1976年-2007年),加入歐盟後退出。
另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About the Group of 77:Aims. [2021-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4).
- ^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Group of 77. The Group of 77 at the United Nations.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6).
- ^ 3.0 3.1 3.2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roup of 77(Geneva, 15 June 1964). 七十七國集團官網. [2014年8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4月30日) (英語).
- ^ Chairmanship of the Group of 77 in New York. The Group of 77. [202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6).
- ^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Group of 77. 七十七國集團官網. [2014年8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月7日) (英語).
- ^ 七十七国集团.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2015年9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7日)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