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The dude named godzilla/军事欺骗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军事欺骗的类型包括:谣言、隐匿、伪装、演示与佯攻

军事欺骗(MILDEC)是指一军事单位在战期间透过误导对方决策者采取决策或者不采取行动,为欺骗部队创造有利条件,继而获得优势的一种尝试。[1][2]通常是透过心理战、信息战、视觉欺骗或其他方法制造、扩大人为战争迷雾来实现。[3]其作为一种虚假消息,与心理战相重叠。[4]军事欺骗也与作战安全英语Operations security(OPSEC)相关,因为后者也会试图对对手隐蔽有关组织能力、活动、限制与意图之关键讯息,以及为对手所观察到的细节提供替代性解释,而前者则会揭示虚假消息来试图误导对手。[5]

军事欺骗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6]比如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便强调了军事欺骗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可以以寡胜众的一种方法。[7]古埃及[8]古希腊[9]古罗马[10]中世纪[11]文艺复兴[12]欧洲殖民时代[13]都可以找到相关案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使用了欺骗的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为突出。[14]到了现代,一些国家的军队已经将欺骗战术、技术与程序发展成一套成熟理论。[15][16][17]

定义

[编辑]

许多标准的军事活动可被视为假象而非欺骗。比如,一支部队可能会进入集结区完成任务前的组织和演练。在集结区对车辆、装备与人员进行伪装来迷惑敌人是标准的假象手段。[18]军事欺骗比这种假象更加复杂,一个单位需要蓄意策划并实施精心策划的行动,让对方的决策者采取对己方不利,并对实施欺骗的一方有利的行动。[19]

类型

[编辑]
仿真空军基地与仿真飞机

军事欺骗可透过增加或减少对手队作战环境的了解来实现。模糊增加性欺骗的目的是为了透过提出更多的友军行动方案,在敌方决策者的头脑中制造混乱,这是因为对手不知哪个才是真的,他的反应就会被延迟、瘫痪一阵,并给友方提供优势。模糊减少性欺骗则为友方让对手确定其确实但是实际上有误的行动方针,敌方将会因此分配错误的时间、人员或资源,从而给友方提供优势。[20]

二战期间的保镖行动英语Operation Bodyguard可被看作是模糊增加性的欺骗行为,而随著时间推移,这种欺骗的模糊性也逐渐降低。起初其目的是透过提出盟军或将在法国加莱海峡诺曼第,以及巴尔干半岛、法国南部和挪威的可能性,增加德国计划人员与领导人的困惑。最终该欺骗增加了德国方面的确定性,使得他们得出加莱才是真正的入侵地点之定论。盟军能对诺曼第发动成功的进攻,凭借的就是出奇不易的优势。[21]

战术

[编辑]

军事欺骗可能发生在战争的战术、作战与战略层面。目前五种基本战术欺骗包括:[22]

疑阵
使用佯攻、演示、陈列或诡计,将敌人的注意力从友军主力上转移,诱使敌方在不利的时间与地点集中资源。[22]
例子:1943年8月17-18日晚上,英国皇家空军执行了九头蛇行动英语Operation Hydra (1943),并轰炸了位于波罗的海的德国城市佩讷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先前有一段时间,英国人不断派出蚊式轰炸机沿著相同的路线飞往柏林,使得德国人惯于等待并回应英国人对柏林的轰炸。当英军执行九头蛇行动时,德军认为飞向柏林的八架蚊式是对同样目标的另一场进攻之先头部队,所以德军就把大量战斗机部属在柏林上空,使得英军得以在佩讷明德享有空优。[23]
佯攻
与敌方进行武力接触的进攻行动,在友方主要活动的地点/时间欺骗敌方。佯攻会使敌人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集中资源,而一连串的佯攻会让敌方在友军于同一地点的活动产生条件反射,导致敌方降低警惕或对友军主力作出无效应对。[22]
例子:1940年5月,纳粹德国B集团军进攻荷兰比利时;与此同时,A集团军通过亚尔丁色当发动进攻。其中B集团军是佯攻,目的是向英法领导人掩饰德国的主力进攻。[24]
演示
二战期间,英国的“遮阳板”被用于制造显示萤幕
演示类似于佯攻,但会避免与敌方进行武力接触。 演示的目的是让敌方错误的确认友方主力所在时间与位置,继而让敌方错误地分配资源、移动至错误位置或无法移动,让友军获得优势。[22]
例子:南北战争期间的半岛会战中,联邦军指挥官乔治·B·麦克莱伦认为他面对的是由约翰·B·马格鲁德英语John B. Magruder所指挥的一支比他实际面对的更强大的联盟军。马格鲁德透过大量的演示强化了麦克莱伦的看法,包括在联邦军观察兵可以看到的地方让其士兵列队,当他们回到原点时则把士兵们隐藏起来,重复循环。麦克莱伦最终认为己方寡不敌众并决定撤退。[25]
诡计
指友军故意向敌方暴露虚假消息,让敌方队友军的意图与能力做出错误结论。诡计是战争中的一种伎俩,他依靠欺骗来袭更大的欺骗计划。[22]
例子:虚构的威廉·马丁少校英语William Martin (Royal Marine officer)(一个不存在的人物)是二战时期一名携带虚构重要作战情报的英国军官。其作为肉馅行动的一部分,盟军隐瞒了他们计划入侵西西里岛的地点,旨在让德国获得假情报,该情报显示一国或将入侵希腊或巴尔干半岛,并错误地分配资源与人力。[26]
陈列
指活动、不对或装备的静态展示。其目的为欺骗对手的视觉观察能力,使其误以为友军在其所在位置以外的地点,或者误认友军拥有其不具备的能力,或者误认友军不具备自己具备的能力。[22]
例子:二战期间,盟军在伯特伦行动英语Operation Bertram中使用“遮阳板”,[27] 在保镖行动中充当充气诱饵,藉以欺骗敌方,使他们不知盟军的规模、位置与目标。[28]

这些基本的欺骗策略通常会交互结合使用,并做为更广泛的欺骗行动的一部分。[22]

合法性

[编辑]

日内瓦公约议定书一英语Protocol I的缔约国们同意在战期间不采取背信弃义英语Perfidy的行为。其中,奸诈行为是指一方承诺诚信行事,但意图违背承诺以获得利益的欺骗行为,比如:一方举起休战旗,引诱敌方来到空旷地带并将其视为战俘,然后再向未武装对手开火。其他例子包含滥用受保护的标志或符号,例如伪装成红十字、新月和水晶的医疗设施,藉以隐藏武器或弹药。[29]

公理、格言与原则

[编辑]

现代军事欺骗理论的发展促使一些规则与格言的编纂。以美国理论为例,最重要的三条原则被表述为马格鲁德原则、琼斯困境与谨慎放置欺骗性材料(杜绝意外收获)。[30]

马格鲁德原则:该原则以南部邦联将军约翰·B·马格鲁德的名字为名。他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欺骗受众目标使其坚持己有信念,比说服受骗目标相信某事情并非如此要容易得多。[31]比如二战期间,盟军在肉馅行动中利用了德国事先就存在的想法,即盟军基在北非之后,紧接入侵希腊护者巴尔干半岛,而盟军实际上的目标则为西西里岛。[32]

琼斯困境:该名称以英国科学家雷金纳德·维克多·琼斯英语Reginald Victor Jones为名,他在二战期间的同盟国军队的努力发挥重要作用。琼斯困境表明了,欺骗目标可用的情报与讯息收集及传输资源越多,欺骗目标就越困难。[33]相反地,在欺骗计划中被操纵或被拒绝的目标情报和讯息系统愈多,目标就越有可能相信之。[33]二战中的保镳行动之所以被德国方面认为是真实的,就是因为德国获取英国活动讯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使得盟军可以借此利用德国为数不多的讯息来搜集资源。[34]

杜绝意外收获:如果被欺骗目标太容易获得虚假讯息(一切好像太顺利了),目标就不太可能采取行动,欺骗行动将会因此失败。[35]这就要求欺骗策画者在放置虚假讯息时必须小心谨慎,使其看起来是以看似自然的方式获得的。然后被欺骗目标就能将多种来源的细节组合成一个连贯、可信但不真实的故事。[36]最好的欺骗计划会透过要求敌方参与,或者透过花费时间与资源获取虚假讯息,或者花费大量精力来解释讯息,藉以充分利用敌方的怀疑态度。[36]在二战初期,一架载著德国军官的飞机在往科隆飞航之时因恶劣天气迷失方向并降落于比利时。在被比利时当局逮捕时,德国军官试图烧毁其携带的文件,里面包含德国入侵荷兰与比利时的实际计划之副本。比利时当局将这些讯息视为假情报,因为他们太过简单地得到这些情报。[36]

多种形式的惊喜:SALUTE-IS代表规模(Size)、活动(Activity)、地点(Location)、单位(Unit)、时间(Time)、装备(Equipment)、意图(Intent)与作风(Style)。该格言指出,友方能够欺骗敌方的类别越多,对手就越有可能相信该骗局;反之,如果对手已经知道某些计划与活动,那么试图在这些计划与活动上欺骗他是不可能的。[37]在保镳行动中,德国人知道将会有一次入侵法国海岸的行动,并且是在1944年,以英国为基地。然而他们并不知具体的发生时间与地点。盟军正好将欺骗的重点放在了德国所不知的SALUTE-IS细节,而非在他们已知的事情上加以欺骗。[38]

规划模式

[编辑]

随著时间推移,计划性欺骗的理论已然编纂。以美军为例,该理论已从了解欺骗目标的认知过程开始。此种对对手的理解被称为“看、想、做”,即考虑透过何种媒介项目标传递哪个消息,以让目标形成对局势的认知,从而使敌方采取对友方有利的行动。计划过程中,“看、想、做”的考虑顺序是相反的:我们希望敌方做什么作为欺骗的结果,目标必须形成怎样的观念才会采取行动,以及需要透过什么媒介向目标传递怎样的讯息,以让目标形成我们所期望的观念。[39]

举例来说,保镳行动的目的是让德国将部队调离诺曼第(做);盟军希望在欺骗目标(希特勒)的大脑中造成的印象为盟军将计划在加莱入侵(想);盟军像欺骗目标传递的讯息包括虚假的无线电通讯、假装备展示及虚构的美国第一军团等欺骗性指挥讯息(看)。[40]

历史

[编辑]

古埃及

[编辑]
图特摩斯三世攻占西奈半岛上的亚普城是早期军事欺骗的典范

根据古埃及纸莎草纸英语Papyrus Harris 500上的一个故事,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法老王图特摩斯三世与其将军杰胡提率领的埃及军队,围攻了迦南城市亚普(即现今的雅法)。由于其久攻不下,他们只能采取欺骗手段。杰胡提让几名士兵藏进篮子里,让人把篮子送进该城内,并称埃及人承认战败并送来贡品。亚普人民接受了这个礼物,并随后庆祝围城的结束与苦尽甘来。在篮子进城后,藏匿在里面的士兵纷纷出来并打开城门,让埃及主力部队进入城内,随后埃及人很快就征服了该城市。[41]

古希腊

[编辑]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作家荷马所创作的史诗。该诗歌包含了特洛伊战争的细节,希腊人推测该战争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3世纪左右。《奥德赛》则记载了特洛伊木马的细节,其为一场成功的军事欺骗。战争经过几年的僵持后,希腊领袖奥德修斯设计了一个欺骗计划:希腊人花了三天建造出一空心木马,并在木马上刻字作为祭品献给雅典娜女神,祈求她能让他们平安返回家园。希腊人随后假装离开特洛伊附近的地区,给人一种她们已经动身返回希腊的印象。特洛伊人没有冒著冒犯雅典娜的风险,并将木马拖进城内。当天晚上,藏在马内的士兵们跳出藏身之处,并打开城门。实际上就留在附近的希腊主力部队随后入城并杀死当地居民。[42]

古马其顿

[编辑]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的马其顿军队穿过中东进入亚洲,途中有许多王国被其征服。亚历山大计划与波罗斯军队交战,波罗斯是巴基斯坦印度地区(现在的旁遮普地区)的国王。为了对抗波罗斯,亚历山大大帝需要跨过杰赫勒姆河。波罗斯利用地形优势,安排兵力在亚历山大最有可能渡河的地方渡河。在战斗之前,亚历山大侦察了可以渡河的地方,但每次波罗斯都会采取行动反击。[43]

亚历山大最终在他的基地以北17英里的地方找到一个合适的渡河点。是以他率领部分军力前往渡口,其手下克拉特鲁斯则在波罗斯的视线范围内保持全军篝火燃烧,并假装几次渡河,让波罗斯可以看到。由于波罗斯的分心,亚历山大与他的部队成功渡过了河,然后向南继续参战。在希达斯皮斯河战役中,亚历山大的军队出奇不易,并迅速击溃了波罗斯的军队,马其顿方面损失相对较少。最终亚里山大征服了波罗斯的王国,并让波罗斯作为其总督之一继续统治这个王国。[43]

古中国

[编辑]
齐国的孙膑将军曾在其军事行动中,成功的使用军事欺骗的手段

公元前341年,齐国将军孙膑的军队与魏国军队交战。孙膑知道魏国觉得齐军低劣、懦弱,于是决定利用魏国的看法为自己牟利。当齐军攻打魏国时,孙膑命令他们在第一夜点燃十万个营火。第二天晚上,他们点燃了五万个营火,第三天晚上点了三万个营火。孙膑的欺骗让庞涓所率领的魏军误以为齐国正面临大规模逃兵。魏军急于进攻他们认为是挫败的齐军,并在一个狭窄的峡谷袭击齐军,他们不知道孙膑的士兵已经在那里做好埋伏。当庞涓的部队到达峡谷时,他们发现峡谷中竖立著一块牌子,魏军统快拿起火把一看,上面写著“庞涓将死于此树之下”。与此同时,齐军发动伏击的信号便是火把,于是孙膑的军队很快就击溃了庞涓的军队,并使庞涓兵败自尽。[44]

中国的另一种著名欺骗手段为“空城计”,其曾运用在多场冲突中,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为13世纪20年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虚构故事:该作品包含公元169年-280年对中国历史的美化故事,其中涵盖了蜀汉将军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故事。正如小说中对诸葛亮北伐之真实事件的描述,曹魏大将司马懿的军队抵达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诸葛亮的兵力都部属在其他地方。诸葛亮吩咐手头为数不多的士兵伪装成镇民,让他们作一些能让司马懿看到的事情(比如扫地)。[45]诸葛亮下令打开西城城门,然后再城门上面弹奏古琴,身旁仅有两名侍从。[45][46]司马懿见状后便以为诸葛亮设有埋伏,于是便拒绝进入西城并掉头离去,诸葛亮的计谋挽救了西城,并使他的少数士兵们免于被屠杀、被俘。[45]

古迦太基

[编辑]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坎尼会战中使用了欺骗手段。在其准备与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盖乌斯·特雷恩蒂乌斯·瓦罗所率领的罗马军队时,汉尼拔四万军队,罗马方面则集结了超过八万军队。为了克服罗马人的人数优势,汉尼拔让经验、纪律较差的高卢人安排在阵型中央并向罗马人进发;另,汉尼拔在阵型两侧部属了经验、纪律较严明的利比亚英语Ancient Libya盖图利人英语Gaetuli步兵。汉尼拔打算用高卢人在前进中的罗马人面前让步,使其阵线中央呈现弯曲但不至于断裂。当罗马人见高卢人撤退之时,就会朝著汉尼拔弯曲战线所形成的“麻袋”中推进。一但他们进入“麻袋”,非洲步兵们就会往内压缩、攻击罗马军队的侧翼,同时在迦太基骑兵的配合下,侧翼的步兵继续前进到完全包围罗马人并开始攻击其后方之时。最终,战斗按照汉尼拔的设想内展开,大部分的罗马人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只有不到一万人侥幸逃离战场。该战役被视为是汉尼拔是优秀战术将领的证明,同时也是古罗马所遭遇过最惨重的失败之一。[47]

古罗马

[编辑]

高卢战争期间,罗马指挥官尤利乌斯·凯撒于公元前52年试图在现今法国中部与部落首领维钦托利的军队开始交战,维钦托利利用埃拉维河(今阿列河)将自己与凯撒的军队隔离开来,还拆毁了桥梁,持续追踪凯撒军队动向并阻止其渡河。凯撒的对策为将她的六十名队列中的其中四十个藏起来,让剩下二十个聚集在一起,这样从河岸对面来看就还是六十个队。接著,那二十个队列继续沿河前进,维钦托利继续跟著他们的部队,然后凯撒率领四十个藏起来的队列,来到一座可以被修复的桥,在修好之后他便让部队们渡河,并让另外二十个队列与其会合。这样一来,凯撒一军就来到维钦托利的那一侧沿岸,如今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展开进攻。[48]

蒙古帝国

[编辑]
包含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人在军事征服中经常使用军事欺骗

蒙古帝国经常使用欺骗手段来获得军事上的成功。成吉思汗常用的战术是夸大己方规模的军力,从而让敌人投降、逃跑。其在1204年与乃蛮作战时,成吉思汗便命令士兵每人点燃五根篝火,让人有一种期有很多军队的印象。1258年,蒙哥快领四万军队入侵四川时,便散播其有十万大军的谣言来给敌方制造恐慌。[49]

当蒙古人与在人数上占优势的敌军对峙时,们经常会让一些部队在后方,利用绑在马尾上的树枝来扬起尘土,让人有一种援军正在赶来的假象。此外蒙古士兵每人都有一匹以上的马,为了夸大军队的规模,他们会强迫俘虏或平民骑上他们的备用马,或者干脆在马上放上假人。为了让自己的部队看起来很少,蒙古人会排成单列骑行,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尘土扬起,并使马蹄更难被计算。[49]另,蒙古军队也常使用假撤退的战术,一种典型的战术为部署“莽古泰英语mangudai”,此为一支先头部队,他们会向敌人发起冲锋,并在冲散骑阵行后立刻后撤,试图将敌人引诱到对蒙古人有利的位置。[50]

中世纪

[编辑]

十字军东征期间也有军事欺骗的案例。1271年,苏丹拜巴尔一世向被围困的骑士们递交一封信,其信上写著他们的指挥官命令他们投降。该信是假消息,但骑士们信以为真,便全部投降了,骑士堡也随即被攻占。[50]

在1401年的威尔斯起义英语Welsh Revolt期间,威尔斯的彭米内德都铎王朝英语Tudors of Penmynydd试图寻求撤销亨利·珀西英语Henry Percy, 1st Baron Percy加在他们头上的价格。在其决定要攻入珀西的康威城堡后,都铎王朝的一名成员伪装成木匠并进入城堡,接纳在里面的同袍。这场欺骗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英格兰都铎王朝的建立。[50]

文艺复兴

[编辑]

华盛顿·欧文的《征服格拉纳达》一书中,记载了14世纪80年代所发生的事情:在格拉纳达战争期间,格拉纳达省阿拉马遭到摩尔人包围,有一部分的堡垒外墙在围攻期间被暴风雨所冲毁,墙下的泥土也被冲走。为了掩人耳目,西班牙守军首领滕迪利亚伯爵英语Íñigo López de Mendoza y Quiñones下令架设布幕,并且被漆成石头的颜色,使得摩尔人围攻者都不敢靠近,从而避免被识破的危机。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该缺口被修复,而摩尔人从始至终都未发现。[51]

康布雷同盟战争战争期间,英国亨利八世率军驻扎于欧洲大陆。1513年9月4日,亨利的军队开始围攻位于今天比利时图尔奈。图尔奈在当时是挂毯业所在地,也是许多著名画家的故乡。图尔奈借此制造出类似壕沟的画布来夸大防御工事的强度,从而延长了围城时间。[52]由于该次欺骗,该城比预期还多坚持了几天,并在投降时获得有利条件。[53]

殖民时期的非洲

[编辑]
阿克瓦穆人透过欺骗手段,从欧洲人手上夺取克里斯蒂安堡,尔后又将其卖回,并从中获利

1659年,丹麦-挪威在现今的迦纳阿克拉附近建造了克里斯蒂安堡[54][55]该遗址曾被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之间之间多次易手,只为控制奴隶黄金象牙等原材料之贸易,有时是透过武力夺取,有时则透过购买获得。1692年,“阿克瓦穆人的国王英语Akwamuhene纳纳·阿萨玛尼英语Nana Asamani计划从丹麦-挪威手中夺取该要塞。他把自己装扮成厨师兼翻译,在要塞中找到一份工作,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掌握了丹麦语,并透过侦查了解了要塞居民的活动以及与他们贸易的人。[54]

在他熟悉了克里斯蒂安堡的居住者与运作模式后,1693年,阿萨玛尼告诉占领该堡垒的丹麦商人说,有一群阿克瓦穆人想要急购武器与弹药,建议丹麦人应该抬高价格。[54][55]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丹麦人与阿萨玛尼带到要塞内的80位阿克瓦穆人进行交易。当丹麦人允许阿克瓦穆人检查步枪并让其试射时,阿克瓦穆人却用这些步枪攻击丹麦人。丹麦人因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制伏,并被赶出克里斯蒂安堡。[54]随后,阿克瓦穆人一直占据著该堡垒长达一年,直到阿萨玛尼最终同意将堡垒卖回给丹麦-挪威,[54][55]该堡垒的钥匙则被阿萨玛尼作为战利品保留下来,至今都还留在阿克瓦穆人手上。[54]

英法北美战争

[编辑]
在亚伯拉罕平原战役前,英军利用欺骗手段取得优势后,英方(红色)与法方(蓝色)列阵示意图

英法北美战争期间,英军指挥官詹姆斯·沃尔夫在1759年的整个夏天都在试图迫使法军指挥官路易-约瑟夫·德·蒙卡尔姆撤离他在魁北克城建立的严密防线。当摧毁法方大部分的炮火也未见效果时,沃尔夫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56][57]沃尔夫命令海军上将查尔斯·桑德斯英语Charles Saunders (Royal Navy officer)圣劳伦斯河上的英国舰队掉到魁北克以东,蒙卡尔姆的一个主要营地对面的位置。此次演示似乎是为即将到来的进攻做好准备,而蒙卡尔姆上当了,并即刻调兵遣将,防范英军从该地发动进攻。[56]

沃尔夫在魁北克城的士兵利用了欺骗来造成有利的兵力平衡。他们首先开辟了一条从河流通往城市高地的道路,接著在城墙附近的农田上部署战斗队形。这让对手蒙卡尔姆措手不及,他知道自己无法阻止围攻,只能选择放手一搏。最终在1759年9月13日的亚伯拉罕平原战役中,法军彻底被击溃。魁北克的失守也使得战争终告失败,法国被迫将加拿大割让给英国[56]

美国独立战争

[编辑]

波士顿之围

[编辑]

乔治·华盛顿──大陆军总司令在与规模、装备上皆居上品且训练有素的英军与其雇佣兵的战斗中,因成功利用了欺骗手段而拉平了胜算。在1775年4月至1776年3月的波士顿之围中,新组建的大陆军遭遇了许多装备、补给短缺的问题,尤其是火药,在其中一场战斗中,华盛顿的部队每人只能发射不超过九发子弹。为了向英国人隐瞒火药缺乏的情况,华盛顿的军需官士兵将火药桶内装满沙子,从罗德岛普罗维登斯运往大陆军的仓库。[58] [59]这场欺骗成功骗过了英国间谍,促使英国指挥官决定不再围攻期间冒险发动进攻。[58]

长岛会战

[编辑]

1776年8月下旬,大陆军在长岛会战中战败,华盛顿的军队撤守到布鲁克林高地,并背靠东河,而英军正有优势兵力从陆路三面包围。英国预计华盛顿会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局面便投降。然而华盛顿就安排一队小船让他的9000名士兵全数渡河,并送往相对安全的曼哈顿岛。他们在黑夜的掩护下逐队撤退,避免被察觉到全军撤退的情况。期间,粮车与炮车的车轮被裹上旧布,借此消除噪音,同时部队都被命令保持沉默,以免惊动英军。后卫彻夜不熄营火。上述措施都是为了让英军以为大陆军仍然在布鲁克林高地。随后的尘雾遮蔽了英军的视线,促使大陆军9000名士兵安全撤离。待到英军开始推进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到美军阵地上居然空无一人。[60]

特伦顿战役

[编辑]
军事欺骗在1776年的特伦顿战役中为华盛顿的胜利取得关键作用

在1776年特伦顿战役前的圣诞节,华盛顿利用间谍约翰·霍尼曼英语John Honeyman获得了有关英国黑森雇佣军位置的情报。[61]霍尼曼假扮成效忠派的屠夫与纺织工人,与英国黑森军队进行交易,并获得了有用情报。[61]与此同时他还散布假消息,让英军与黑森军团认定大陆军士气低落,不可能在年底对英军阵地发动进攻,从而为华胜队的计划提供帮助。[61][62]霍尼曼的欺骗性情报最终得以让华盛顿可以出奇不意地击溃反应不及的黑森军团。[61]

普林斯顿战役

[编辑]

在特伦顿战役后,英军派遣查尔斯·康沃利斯将军率领的大军追击华盛顿的小部队。[63]1777年1月2日的阿逊平克溪战役中,华盛顿的大陆军成功击退英军对其阵地的三次进攻。[63]英军在天黑后停止进攻,并计划在第二天一大早继续进攻。[63]当晚,华盛顿再次使用了他在布鲁克林用过的欺骗策略,包括将马车与炮车的车轮裹住减轻噪音,并留下一支后卫军保持营火燃烧。[63]英军再一次地上当,使得华盛顿得以将军队转移到其他位置,并在1月3日的普林斯顿战役中击败英军。[64]

史坦威克斯堡之围

[编辑]

1777年8月,大陆军第一次试图解除纽约州史坦威克斯堡之围英语Siege of Fort Stanwix,但是因为奥里斯卡尼战役英语Battle of Oriskany而被英军阻止。[65]班尼狄·阿诺领导的第二次尝试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其成功欺骗了英国围攻者。[65]阿诺派遣信使霍恩·约斯特·斯凯勒英语Hon Yost Schuyler(一名效忠派人,因其独特的着装和行为而被英军的莫霍克盟友视为先知)前往英军前线。[65]为了确保其优良行为,阿诺绑架了斯凯勒的弟弟做为人质。[65]斯凯勒到达史坦威克斯堡外的英军阵地后,他告诉莫霍克人,阿诺的救援纵队比实际距离还进,且人数上也比实际上还多。[65]莫霍克人起初并未听信斯凯勒的话,但在阿诺派来的其他印地安信使带来相同的话后,他们便认为斯凯勒的话是真的。[65]最终莫霍克人决定离开,继而迫使英军指挥官巴利·圣烈治下令撤退。[65]该解围也终结了英军控制莫霍克谷的企图。[65]

考彭斯战役

[编辑]
考彭斯战役示意图,该图显示了丹尼尔·摩根对其指挥的大陆军民兵的欺骗性作用

1780年夏天,大陆军南方指挥官纳撒尼尔·格林将军在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对英军展开骚扰行动。[66]格林的部下丹尼尔·摩根指挥著一支六百人的部队,任务是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偏远地区英语Backcountry (historical region)骚扰敌人。[66]1781年1月,伯纳斯特·塔尔顿指挥的英军在南卡罗来纳州考彭斯附近的布罗德河英语Broad River (Carolinas)上逼近摩根,摩根选择迎战,而非冒著被攻击的风险渡河。[66]

摩根知道英国人认为大陆军民兵低人一等,他利用这种看法,将部队排成三路。[66]首先是神枪手,他们提供骚扰性火力,试图击毙英国军官,[66]尔后,神枪手将退回游民兵组成的第二道防线,[66]再之后,民兵会发射两轮炮弹,然后假装溃败,假装逃亡。[66]如果英国人认为他们已经引起民兵的恐慌,他们就会向前冲锋。[66]然而,英军并未追上他们,而是碰上了约翰·伊格·霍华德英语John Eager Howard指挥的第三条战线──即大陆军的士兵。[66]摩根还拥有一支由威廉·华盛顿英语William Washington指挥的小型大陆骑兵部队。[66]

摩根的欺骗性策略被证明是决定性的。[66]在1781年1月17日的考彭斯战役中,塔莱顿率领的英军发起正面进攻,[66]民兵见状后假装撤退,英军继续进攻。[66]然后英军按照原计画,先是被霍华德的部队迎击,然后又被华盛顿的骑兵突击侧翼。[66]最终英军阵亡百馀人、受伤两百馀人、被俘五百馀人。[66]反观摩根部队仅有12人阵亡,60人受伤而已。[66]

法国大革命

[编辑]

拿破仑·波拿巴在其战役中大量地使用欺骗手段。[67]在1796年的洛迪之战中,他利用欺骗手段成功渡过波河[67]拿破仑为了声东击西,对约翰·彼得·博利厄英语Johann Peter Beaulieu的强大奥军进行了一次象征式的渡河尝试。[67]与此同时,他的大部分军队逆流而上,在皮亚琴察取得了一个无可争议的桥头堡。[67]在拿破仑渡河后,其部队向敌军后卫发起攻击,他把这种战术称之为“后进”。[67]

第一次反法同盟

[编辑]
考多男爵在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成功以虚张声势迫使法军投降

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法国曾试图登陆英国。[68]在1792年2月的菲什加德之战英语Battle of Fishguard,指挥法军与爱尔兰军队的美籍爱尔兰人威廉·泰特英语William Tate (soldier)威尔斯菲什加德登陆。[68]英格兰与威俺斯民兵与平民在约翰·坎贝尔英语John Campbell, 1st Baron Cawdor的指挥下匆忙集结,保卫该镇。[68]当泰特部队的纪律开始崩溃,其入侵企图开始放缓时,泰特要求获得允许其指挥部离开的投降条件。[68]坎贝尔没有提出条件,而是要求无条件投降。[67][68]就在泰特与其下属连夜考虑坎贝尔的要求时,坎贝尔透过几种欺骗手段来支持他的虚张声势。[68]根据当地传说,这些手段包括让身穿威尔斯传统服饰英语Traditional Welsh costume,头戴威尔斯帽英语Welsh hat的妇女在法军营地附近的悬崖上站岗。[68]从远处的法军来看,这些妇女似乎穿著红衫沙科帽英语Shako的英国士兵。[68]泰特由于深信自己寡不敌众,于是便投降,其部队全被俘虏。[68]

第一次巴巴里战争

[编辑]

1803年10月,第一次巴巴里战争期间,费城号护卫舰英语USS Philadelphia (1799)在北非的的黎波里港搁浅,被的黎波里军队俘获。[69]1804年2月,一支由小史蒂芬·迪凯特英语Stephen Decatur指挥的美国军事分遣队被派去回收或摧毁这艘船,藉以阻止的黎波里军队使用该船舰。[69]突击队欺骗的黎波里当局,搭乘美国海军无畏号英语USS Intrepid (1798)战舰驶入的黎波里港。该船舰为从的黎波里俘获的双桅小帆船,突击队将其伪装成马尔他商船。[69]该船的西西里港口领航员用阿拉伯语与的黎波里当局交谈,声称该船在暴风雨中失去了,并请求允许其停靠在被俘虏的费城号旁边。[69]在得到许可后,迪凯特和他的船员压倒了守卫费城号的小部队,期间其使用长矛与剑,避免发出枪响而惊动岸上的当局。[69]由于他们无法驶离费城号,迪凯特和他的船员就一把火烧毁费城号,尔后泉源安全撤离。[69]

1812年战争

[编辑]

美国第一次入侵加拿大

[编辑]

1812年7月,威廉·赫尔英语William Hull将军正在底特律堡,英军安大略温莎底特律河的对岸加固防御工事。[70]赫尔决定要把英军赶到离底特律更远的马尔登堡英语Fort Malden,继而夺取温莎的防御工事。[71]为此,他采取了欺骗手段:首先,他让手下找到能够找来的所有船只与独木舟,[71]然后再7月11日,赫尔在英国人眼皮底下,派了几艘船前往底特律南部的斯普林韦尔斯英语Springwells Township, Michigan[71]与此同时,由邓肯·麦克阿瑟英语Duncan McArthur率领的美国军团也从底特律前往斯普林韦尔斯──此举也被英国人看在眼里。[71]

英国人预计美军将会越过底特律南部,而此时第二支美军在黑夜中向北进军,直至“腥红之溪”,一位于底特律堡以北一英里,安大略省桑威奇镇英语Old Sandwich Town对面的一个过境点。[71]在英国人发现斯普林韦尔斯无动静之时,便认为他们已经渡河向马尔登堡进军。[71]他们假定马尔登堡必定不堪一击,便让驻扎在桑威奇镇的英军向南进军。到了上午,从腥红之溪奔来的美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得以越过马尔登堡到达桑威奇镇,[71]在站稳脚跟后又从桑威奇镇向温莎进军,并成功夺取了英军的防御工事。[71]

夺回奈里娜号双桅船

[编辑]

1812年7月,英国战舰贝尔维德拉号英语HMS Belvidera (1809)俘获了美国双桅横帆船奈里娜号,该船原本预计从爱尔兰纽里驶至纽约市,但不知英美两国在6月便已宣战。[72][73]其馀船员被转移到英国船只上,除了船长詹姆斯·斯图尔特,[74]他被英国战利品船员英语Prize crew留在船上,并待该船驶往哈利法克斯,藉以让战利品法院英语Prize court对英国的索赔进行裁决。[73]当英国船只离开后,斯图尔特向战利品船员建议打开舱门,藉以让奈里娜号船舱保持合适的通风。[73]在斯图尔特一声令下,在登船前就躲在甲板下的50位美国乘客立刻冲出来并重新控制了这艘船。[73]斯图尔特的欺骗成功让她再次得以掌控奈里娜号,该船最后在8月4日抵达新伦敦[73]

底特律围城战

[编辑]
威廉·赫尔在1812年战争中成为被英军欺骗成功的目标

1812年战争中的底特律围城战中,英国少将艾萨克·布洛克与美国原住民领袖特库姆塞曾使用各种欺骗手段,包括允许截获夸大其部队规模的信件、将布洛克民兵伪装成正规军士兵,及反复让同一队的美国原住民在美国观察员面前走过,使其看起来比实际人数还多。[75]尽管美国指挥官威廉·赫尔英语William Hull拥有兵力优势,但是他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数量庞大的英国正规军与成群结队、难以控制的印地安人。[75]由于担心该城遭到屠杀,赫尔在8月交出了这个城镇与附属要塞。[75]他的大部分民兵得以就地卸甲归田,正规军则被当作战俘关押。[75]

捕获凯瑟琳号和罗斯号双桅船

[编辑]

指挥乔治亚娜号英语Georgiana (1791 ship)的美国海军中尉约翰 ·唐斯英语John Downes (naval officer)(其隶属大卫·波特英语David Porter (naval officer)之海军部队)当时负责袭击位于科隆群岛链的英国船队。[76]1813年5月28日,乔治亚娜号的暸望员在詹姆斯岛附近发现两艘英国船只:凯瑟琳号英语Catharine (1809 ship)罗斯号英语Rose (1806 ship)[76]唐斯随后采取欺骗手段,让己船升上英国旗帜,使得这两艘捕鲸船以为并没有威胁。[76]在美国人进入范围内后,它们直接放下载满人的小船往两船划去,并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轻易俘虏它们。[76]英国舰长事后对唐斯透漏说,他们对于此次袭击毫无防备,直到美国人登上甲板为止。[76]

捕获鹰号军舰

[编辑]

1813年,英国皇家海军持续封锁著美国港口。[77][78][79]在海军准将约翰·贝雷斯福德英语Sir John Beresford, 1st Baronet指挥的英国旗舰普瓦捷号英语HMS Poictiers (1809)在另一艘双桅船鹰号的支援下,得以一直驻扎在下纽约湾桑迪角英语Sandy Hook外。[77][78][79]其中鹰号在当地渔民口中可谓是臭名昭彰,它不仅会抓捕渔船船员,还会扣走船上的贵重物品,[77][78][79]是以约翰·珀西瓦尔英语John Percival向当时的美国海军主动提出要解决此问题的要求,并获得一艘名叫“洋基号”的渔船。[77][78][79]1813年7月4日上午,他让34名武装义士藏在船舱英语Hold (compartment)中,自己与另外两位义士则装扮成渔民,[77][78][79]随后珀西瓦尔便驾驶洋基号出海,仿佛它真要去捕鱼一样。[77][78][79]很快地,鹰号指挥官发现了这艘渔船并靠近之,以便命令它把船上的牲畜转移到附近的普瓦捷号。[77][78][79]珀西瓦尔假意服从,待鹰号距离渔船不到十英尺时,他大喊了一声:“劳伦斯”(此乃为了纪念逝去的美国海军詹姆斯·劳伦斯英语James Lawrence),随后那34名武装义士便发动突然袭击,[77][78][79]他们立刻涌上甲板并开始射击,[77][78][79]鹰号船员措手不及,并纷纷逃下甲板。[77][78][79]鹰号的其中一位船员后来降下旗帜英语Striking the colors,并向洋基号投降,[77][78][79]另有两名英国人阵亡,一名受重伤,美国人无伤亡。[77][78][79]当后来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庆祝独立日时,珀西瓦尔将被俘的鹰号开进港口,及把被俘船员带到纽约白厅街英语Whitehall Street码头。[77][78][79]

黑沼路伏击战

[编辑]

1813年7月,美国步枪兵团英语Regiment of Riflemen的一位连长班杰明·福赛思英语Benjamin Forsyth希望在安大略省纽瓦克(今滨湖尼亚加拉)附近针对英国人的军事行动中,争取到塞尼卡战士的支持。[80]尔后,福赛思与塞尼卡族酋长同意共同伏击与英国人合作的莫霍克人[80]福赛思与塞尼卡战士事先躲藏在黑沼路两侧,[80]随后几名塞尼卡骑手骑马出来吸引莫霍克人的注意并佯装撤退英语Feigned retreat[80]在骑手穿过埋伏的美国步枪手与塞尼卡人后,福赛思吹响军号作为信号。[80]随后他们立刻从藏身之处中站起来,并对莫霍克人开火。[80]最后莫霍克人有15位被杀、13位投降(包括一位英国翻译)。[80]部分莫霍克人侥幸逃离,而后美国人与塞尼卡人将战俘全部送回美国战线。[80]

史蒂芬森堡之战

[编辑]

奥德尔镇伏击战

[编辑]

伦迪巷之战

[编辑]

康乔克塔溪之战

[编辑]

美国南北战争

[编辑]

第二次波耳战争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韩战

[编辑]

古巴飞弹危机

[编辑]

越战

[编辑]

诺亚方舟行动

[编辑]

赎罪日战争

[编辑]

恩德培行动

[编辑]

福克兰战争

[编辑]

美国入侵巴拿马

[编辑]

波斯湾战争

[编辑]

科索沃战争

[编辑]

2006年以黎冲突

[编辑]

俄乌战争

[编辑]

中印边界问题

[编辑]

小说中的军事欺骗

[编辑]

意见

[编辑]

另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Caddell 2004,第1页.
  2. ^ Friedman, Herb. Deception and Disinformation. Psy Warrior.com. Mechanicsburg, PA: Ed Rouse. [7 October 2020]. 
  3. ^ Caddell 2004,第2–3页.
  4. ^ Friedman.
  5. ^ U.S. Army Combined Arms Center. FM 3–13.4: Army Support to Military Deception (PDF). Washington, DC: U.S. Army Publishing Directorate. 26 February 2019: 2–8 [7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0 October 2020). 
  6. ^ Baker, Richard. The lost and found art of deception. Army.mil (Washington, DC). 17 November 2011. 
  7. ^ Petraeus, David. 'The Art of War': As relevant now as when it was written. The Irish Times (Dublin, Ireland). 26 March 2018. 
  8. ^ Malin, Cameron H.; Gudaitis, Terry; Holt, Thomas J.; Kilger, Max. Deception in the Digital Age.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2017: xix. ISBN 978-0-1241-1639-9 –通过Google Books. 
  9. ^ Krentz, Peter. Van Wees, Hans , 编. War and Violence in Ancient Greece: Deception in Archaic and Classical Greek Warfare. Swansea, Wales: Classical Press of Wales. 2009: 169. ISBN 978-1-9105-8929-8 –通过Google Books. 
  10. ^ Sheldon, Rose Mary.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in Ancient Rome.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129. ISBN 978-0-2030-0556-9 –通过Google Books. 
  11. ^ Titterton, James William. Abstract: Trickery and Deception in Medieval Warfare, c. 1000 – c. 1330. White Rose eTheses Online (学位论文) (Leeds, England: University of Leeds). 27 June 2019. 
  12. ^ Greenspan, Stephen. Annals of Gullibility. Westport, CT: Praeger. 2009: 51. ISBN 978-0-313-36216-3 –通过Google Books. 
  13. ^ Macknik, Stephen L.; Martinez-Conde, Susana. Deploying Deception on the Battlefield. Scientific American. London: Springer Nature America, Inc. 1 March 2017. 
  14. ^ Ragucci, Jason. Good luck, Charlie. Army.mil (Washington, DC). 30 November 2015. 
  15. ^ Combined Arms Center,第iii页.
  16. ^ Director Joint Force Development. Joint Publication 3–13.4: Military Deception (PDF). Washington, DC: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26 January 2012: xiii. 
  17. ^ Hamilton, David L. Deception in Soviet military doctrine and operations (PDF). Monterey, CA: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1986: 3. 
  18. ^ Gipe, George W. Camouflage, Camouflage: Wherefore Art Thou, Camouflage?. The Engineer (Ft. Belvoir, VA: U.S. Army Engineer School). Winter 1973: 21, 24 –通过Google Books. 
  19. ^ Joint Publication 3–13.4: Military Deception,第vii页.
  20. ^ Micciche, James P. Competing through Deception: Expanding the Utility of Security Cooperation for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Small Wars Journal (Bethesda, MD: Small Wars Foundation). June 25, 2021. 
  21. ^ Rubin, Jamie. Deception: The other 'D' in D-Day. NBC News (New York, NY). June 4, 2004.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Combined Arms Center,第1-7页.
  23. ^ Zimmerman, Dwight Jon. Operations Crossbow and Hydra: The Aerial Attacks Against Peenemünde. Defense Media Network. St. Petersburg, FL: Faircount Media Group. 13 August 2013. 
  24. ^ Chief of Staff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Field Manual 3-0: Operations (PDF). Washington, DC: U.S. Army Publishing Directorate. 6 October 2017: 7–53. 
  25. ^ Civil War Overview: Yorktown. Battlefields.org. Washington, DC: American Battlefield Trust. 16 January 2009 [7 October 2020]. 
  26. ^ Operation Mincemeat: The man who never was. The History Press. Cheltenham, England. [7 October 2020]. 
  27. ^ Forbes, Peter. review: The Phantom Army of Alamein by Rick Stroud. The Guardian (London). 21 December 2012. 
  28. ^ Suciu, Peter. Deception at D-Day: How Fake Armies, False Radio Traffic and Even Rubber Tanks Helped Fool Hitler. Yahoo! News (New York). 5 June 2020. 
  29. ^ Perfidy. The Practical Guide to Humanitarian Law. Geneva, Switzerland: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14 June 2021]. 
  30. ^ Combined Arms Center,第1-8, 1-9, 1-10页.
  31. ^ Combined Arms Center,第1-8页.
  32. ^ Gladwell, Malcolm. Pandora's Briefcase. The New Yorker (New York, NY). 3 May 2010. 
  33. ^ 33.0 33.1 Combined Arms Center,第1-9页.
  34. ^ D-Day's Bodyguard. History and Stories. Swindon, England: English Heritage. [9 October 2020]. 
  35. ^ Combined Arms Center,第1-9, 1-10页.
  36. ^ 36.0 36.1 36.2 Combined Arms Center,第1-10页.
  37. ^ Bodmer, Sean M.; Kilger, Max; Carpenter, Gregory. Reverse Deception: Organized Cyber Threat Counter-Exploitatio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2012: 42. ISBN 978-0-0717-7250-1 –通过Google Books. 
  38. ^ The Defeat of Hitler: D-Day Invasion. History Place.com. The History Place. 2010 [June 15, 2022]. 
  39. ^ Combined Arms Center,第2-5页.
  40. ^ Butts, Jonathan; Shenoi, Sujeet (编).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V. New York: Springer. 2011: 7. ISBN 978-3-642-24864-1 –通过Google Books. 
  41. ^ Hays, Jeff. Military Campaigns of Thutmose III. Ancient Egyptian Military: Weapons, Campaigns and battles. Hiroshima, Japan: Facts and Details. September 2018 [13 October 2020]. 
  42. ^ Cartwright, Mark. Trojan War.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Godalming, England. 22 March 2018. 
  43. ^ 43.0 43.1 Wasson, Donald L. Battle of Hydaspes.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Montreal, Canada. 26 February 2014. 
  44. ^ Daniel, Donald C.; Herbig, Katherine C. (编). Strategic Military Deception: Pergamon Policy Studies on Security Affair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2013: 293–294. ISBN 978-1-4831-9006-8 –通过Google Books. 
  45. ^ 45.0 45.1 45.2 Zu, Ryan. Three Kingdom Period: Zhu Geliang. Rochester.edu.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5 October 2020]. 
  46. ^ Leffman, David. Empty City Stratagem. David Leffman.com. 6 February 2017. 
  47. ^ Pillalamarri, Akhilesh. Hannibal vs. Rome: Why the Battle of Canna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 History. The National Interest.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 17 December 2016. 
  48. ^ Holmes, T. Rice. Caesar's Conquest of Gaul. Clarendon Press: Oxford, England. 1911: 148–150. ISBN 978-5-8795-6987-2 –通过Google Books. 
  49. ^ 49.0 49.1 May, Timothy. Genghis Khan's Secrets of Success. History Net.com. Tysons, VA: Historynet LLC. August 2007. 
  50. ^ 50.0 50.1 50.2 Latimer 2001,第6–14页
  51. ^ Irving, Washington. The Works of Washington Irving. XIV: Conquest of Granada. New York: George P. Putnam. 1852: 171–172 –通过Google Books. 
  52. ^ Chisholm, Chisholm (编).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XXX 12. New York: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22: 542 –通过Google Books. 
  53. ^ Loades, David. Henry VIII. Stroud, England: Amberley Publishing. 2011: 71–72. ISBN 978-1-44560-665-1 –通过Google Books. 
  54. ^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How a Ghanaian Chief tricked the Danes in 1693, took their castle and later sold it back to them. GhanaWeb (AfricaWeb Holding). 11 March 2020. 
  55. ^ 55.0 55.1 55.2 Osei-Tutu, John Kwadwo; Smith, Victoria Ellen (编). Shadows of Empire in West Africa: New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Fortification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149–150. ISBN 978-3-3193-9282-0 –通过Google Books. 
  56. ^ 56.0 56.1 56.2 Wood, William. The Winning of Canada: A Chronicle of Wolfe; The Plains of Abraham, September 13, 1759. The Quebec History Encyclopedia. Westmount, Quebec: Marianopolis College. 1915 [6 October 2020]. 
  57. ^ Alexander, Bevin. Lectures Chapter 13, How Wars Are Won. College Course on the Rules of War. Bremo Bluff, VA: Bevin Alexander.com. [6 October 2020]. 
  58. ^ 58.0 58.1 Zegart, Amy. George Washington Was a Master of Deception. The Atlantic (Boston, MA: Emerson Collective). 25 November 2018. 
  59. ^ Lengel, Edward G. (编). A Companion to George Washington. Hoboken, NJ: Wiley-Blackwell. 2012: 304. ISBN 978-1-4443-3103-5 –通过Google Books. 
  60. ^ George Washington: Defeated at the Battle of Long Island. HistoryNet. 12 June 2006. 
  61. ^ 61.0 61.1 61.2 61.3 John Honeyman and The Battle of Trenton. Intelligence Throughout History. Langley, VA: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4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May 2011). 
  62. ^ Van Dyke, John (1873), "An Unwritten Account of a Spy of Washington", Our Home
  63. ^ 63.0 63.1 63.2 63.3 Marsico, Ron. The Battles of Trenton and Princeton: Turning Point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NJ Spotlight News (New York). 24 December 2019. 
  64. ^ The Battle of Princeton. history.com. 
  65.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Sawyer, William. The 1777 Siege of Fort Schuyler. NPS.gov. Rome, NY: National Park Service, Fort Stanwix National Monument. 26 February 2015. 
  66. ^ 66.00 66.01 66.02 66.03 66.04 66.05 66.06 66.07 66.08 66.09 66.10 66.11 66.12 66.13 66.14 66.15 Elphick, James. This daring ruse turned the tid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e Are The Mighty. Weston, MA: Military.com. 10 August 2016. 
  67. ^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Latimer 2001,第20–26页
  68.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Levine, Timothy R. Encyclopedia of Deception 1. Los Angeles, CA: SAGE. 2014: 64–65. ISBN 978-1-4522-5877-5 –通过Google Books. 
  69. ^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Hughes, Christine. Lieutenant Stephen Decatur's Destruction of Philadelphia, Tripoli, Libya , 16 February 1804. Navy.mil. Washington, DC: U.S. Navy, Histories and Archives Division. January 2019. 
  70. ^ Lossing 1869,第285页.
  71. ^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Lossing 1869,第261–262页.
  72. ^ Hannings, Bud. The War of 1812: A Complete Chronology with Biographies of 63 General Officers. Jefferson, NC: McFarland & Company. 2012: 45. ISBN 978-0-7864-6385-5 –通过Google Books. 
  73. ^ 73.0 73.1 73.2 73.3 73.4 Niles, Hezekiah (编). Military Notices: The Brig Nerina. The Weekly Register (Baltimore, MD). 8 August 1812: 381 –通过Google Books. 
  74. ^ Notice to passengers who have engaged their passage in the American Brig NERINA, Capt. JAMES STEWART, for NEW YORK. Belfast Commercial Chronicle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30 May 1812: 2 –通过lastchancetoread.com. 
  75. ^ 75.0 75.1 75.2 75.3 Lossing 1869,第284–290页.
  76. ^ 76.0 76.1 76.2 76.3 76.4 Comeau, George. True Tales: Commodore Downes. Canton Citizen. Canton, MA: Canton Citizen Inc. 25 Jul 2013 [11 June 2021]. 
  77. ^ 77.00 77.01 77.02 77.03 77.04 77.05 77.06 77.07 77.08 77.09 77.10 77.11 77.12 Mad Jack Percival. vicsocotra. Daily Socotra. 2019-06-28 [2020-12-03]. 
  78. ^ 78.00 78.01 78.02 78.03 78.04 78.05 78.06 78.07 78.08 78.09 78.10 78.11 78.12 "Ships' Data, U.S. Naval Vessels" by United States. Navy Department p. 376.
  79. ^ 79.00 79.01 79.02 79.03 79.04 79.05 79.06 79.07 79.08 79.09 79.10 79.11 79.12 Hannings,第133–134页.
  80.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Butters, D. E. The Insolent Enemy. Bloomington, IN: Xlibris. 2011: 128–130. ISBN 978-1-4628-8693-7 –通过Google Books.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Rankin298”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LatimerMafeking”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BruceCh6”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EricksonCh10”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LiddellCh20”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Handel215”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