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解离性身分疾患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是否应该删除举例的大部份例子?
[编辑]关于“举例”的项目里,除了纪实的小说外,大部份动画、电影里对于DID的描述都是失真的(甚至真人例子有很多也证实非解离性人格案例),而且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于DID的观感。建议删除。113.252.225.127 (留言) 2011年7月16日 (六) 19:38 (UTC)
我也觉得文学作品这一章节过于长了,已经占了条目的一半以上,希望能讨论下修改方案。--Kinou(留言) 2012年11月28日 (三) 06:56 (UTC)
我打算着手修改文学作品这一章节了,初步计划删去没有中文维基链接的作品和人格分裂角色非主要角色的作品。如果没异议的话大概一周后动手。--Kinou(留言) 2013年1月7日 (一) 10:22 (UTC)
- 这一章节的内容比预想的还要杂乱,所以除了两部纪实文学和作为双重人格代名词的《化身博士》以外都作删除处理。今后如果有人想要扩充这章节的话,希望先想一想添加的内容对浏览这一条目的人有多大帮助,谢谢。--Kinou(留言) 2013年1月15日 (二) 06:57 (UTC)
如今,又出现相同问题。有人已增设相关影视章节逐一列举其例,但更早之前在这笔编辑已经有人反映,他认为:“有些实例还是具知识参考成份存在,不应贸然全删。”碍于考量到此举可能有Wikipedia:琐碎章节之嫌,所以根据上述的过往讨论,并参考WillKinou、全无尊严先生做法,故而决定暂时先将其移除杂项内容,等待讨论有共识后,再看看是不是继续添加这些影视实例,毕竟还是有IP(像61.15.77.57、114.93.154.190)采取移除动作,这表示不仅注册帐户不支持保留,就连IP也是。--114.26.136.122(留言) 2015年1月6日 (二) 18:35 (UTC)
关于条目名称
[编辑]不知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书使用“解离性人格障碍”这一翻译?
一方面该精神障碍并不属于人格障碍,再加之 DSM 早已经将其改名。所以考虑“解离性身份障碍”一名称是否更合适些。现在英文维基百科使用的就是这个名称。—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王啸宇(对话|贡献)加入。
百度百科
[编辑]百度百科与本文有多处相同,结构也类似。本人对内容来源表示怀疑--Alexander Misel(留言) 2014年12月22日 (一) 07:03 (UTC)
- 还有一个对百度百科的直接引用。 ShadowYC(留言) 2017年3月26日 (日) 06:53 (UTC)
人格分裂相关成因
[编辑]人格分裂症,是一种可能急性、慢性压力造成,或因为重大的创伤事件后,造成患者内心的异变,产生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存在。
这列案例常见于战地、性侵受害者,可以的解释因为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仍然有记忆,但不愿意面对那是自己做过、体验过的经历,所以想必那必定是"另一人"的经历。
分裂出来的人格通常是为了应对那个创伤,所以会显得比较强势、知识渊博、性格爆劣等这些因子 ,那当然患者个人生理上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就算他认为自己是蓝波上身,也没办法一人打倒数十个士兵。
在处置上得看这个人的实际严重性,这个人的妄想程度多大,去使用不同剂量的药物,镇定并降低脑部活跃性,同时后进行心理治疗,让患者去面对当时后的心理创伤,多次的浅度、深度会谈后看改善状况,算是典型的暴露疗法。
人格分裂的症状上比较少偏向攻击他人的性质,大部分都是心理上的异变,言语上变的怪异居多,不会真的在行为上有大改变,那少数的分裂人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疗程结束前必须先关在隔离的空间,免得他跑出去攻击别人。
逍遥令—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219.85.132.174(对话|贡献)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