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MIMO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了解SISO, SIMO, MISO和MIMO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英语:multi-input multi-output,缩写MIMO)是一种用来描述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多重路径传输的抽象数学模型,能利用发射端的多个天线各自独立发送信号,同时在接收端用多个天线接收并恢复原信息。该技术最早是由马可尼于1908年提出的,他利用多天线来抑制信道衰落(fading)。根据收发两端天线数量,相对于普通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英语:single-input single-outputSISO),MIMO此类多天线技术尚包含早期所谓的“智慧天线”,亦即单输入多输出系统(英语:single-input multi-outputSIMO)和多输入单输出系统(英语:multi-input single-outputMISO)。

由于可以在不需要增加频宽或总发送功率耗损(transmit(ting) power expenditure/consumption)的情况下,大幅地增加系统的资料吞吐量(throughput)及传送距离,MIMO技术于近几年受到许多瞩目。MIMO的核心概念为利用多根发射天线与多根接收天线所提供之空间自由度来有效提升无线通讯系统之频谱效率,以提升传输速率并改善通讯品质。

发展历史

[编辑]

1990年代,全世界无线通讯领域均针对多天线系统进行研究,希望实作出能指向接收者之波束成型技术(Beamforming),亦即是所谓智慧型天线——一种能使波束聪明地追踪接收者(即行动电话)的技术,如同有个人持著天线到处移动,就像一道自手电筒射出的光束可追踪一位在黑暗中移动的人一样。智慧型天线借由波束对其指向(亦即对目标接收者)的相长干涉(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建设性干涉)及同时间该波束对目标接收者指向以外其他方向之相消干涉(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破坏性干涉)来增加讯号增益,以实现上述智慧型天线的优点,并对于此发送单位上的多天线间,采用一较窄的天线间距来实作此波束。一般以发送讯号之一半波长作为实体的天线间距,以满足空间上的采样定理且避免旁瓣辐射(grating lobes),亦即空间上的混叠

波束成型技术的缺点乃是在都市的环境中,信号容易朝向建筑物或移动的车辆等目标分散,因而模糊其波束的集中特性(即相长干涉),丧失多数的讯号增益及减少干扰的特性。然而此项缺点却随著空间多样空间多工的技术在1990年代末的发展,而突然转变为优势。这些方法利用多径(multipath propagation)现象来增加资料吞吐量、传送距离,或减少位元错误率。这些型态的系统在选择实体的天线间距时,通常以大于被发送信号的波长的距离为实作,以确保MIMO频道间的低关联性及高分集阶数(diversity order)。

MIMO-OFDM复合技术

[编辑]

MIMO与平坦衰落通道(flat fading channels)兼用时最佳,以降低接收端通道等化器之复杂度及维持接收端的低功率耗损,也因此MIMO多半与OFDM结合为复合技术。MIMO-OFDM同时为IEEE 802.16IEEE 802.11n HT(High-Throughput)的采用标准之一。WCDMA的系统,如HSDPA,亦进行将MIMO技术标准化。

技术分类

[编辑]
MIMO channel model

MIMO通讯技术包括以下领域:

  • 空间多工(spatial multiplexing):工作在MIMO天线配置下,能够在不增加带宽的条件下,相比SISO系统成倍地提升信息传输速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在发射端,高速率的数据流被分割为多个较低速率的子数据流,不同的子数据流在不同的发射天线上在相同频段上发射出去。如果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之间构成的空域子信道足够不同,即能够在时域和频域之外额外提供空域的维度,使得在不同发射天线上传送的信号之间能够相互区别,因此接收机能够区分出这些并行的子数据流,而不需付出额外的频率或者时间资源。空间复用技术在高信噪比条件下能够极大提高信道容量,并且能够在“开环”,即发射端无法获得信道信息的条件下使用。Foschini等人提出的“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BLAST)是典型的空间复用技术。
  • 空间多样(spatial diversity):利用发射或接收端的多根天线所提供的多重传输途径发送相同的资料,以增强资料的传输品质。
  • 波束赋形(beamforming):借由多根天线产生一个具有指向性的波束,将能量集中在欲传输的方向,增加讯号品质,并减少与其他用户间的干扰。
  • 预编码(precoding)

以上MIMO相关技术并非相斥,而是可以相互配合应用的,如一个MIMO系统即可以包含空间多工和多样的技术。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