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AGM-84鱼叉反舰导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鱼叉反舰飞弹
Harpoon

F/A-18黄蜂式战斗攻击机装备AGM-84鱼叉反舰飞弹
类型反舰飞弹
原产地 美国
服役期间1977
生产历史
生产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
波音国防太空安全
单位成本72万美元 (2007年)
120万美元(鱼叉blockII,2012年)
制造数量超过8,000枚
基本规格
长度3.85 - 4.63公尺,依型号不同而定
直径34公分
弹头487 lb (221 公斤) WDU-18/B
弹头量1,144-1,385 lb (519-628 kg) 依发射平台而定

发动机J402涡轮喷射发动机
翼展91.4公分
作战范围58-196 mi (93-315 km) 依发射平台与型号而定
飞行高度掠海英语Sea skimming
速度0.85马赫
制导系统主动雷达导引
发射平台多平台:
  • AGM-84 空射型
  • RGM-84 舰射型
  • MGM-84 陆射型
  • UGM-84 潜射型
史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发射鱼叉反舰飞弹

AGM-84鱼叉(Harpoon)反舰导弹是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开发的反舰导弹,在1979年装备部队使用,也是美国海空军现役最主要的反舰武器,可以自飞机,各类水面军舰以及潜艇上发射。此外,美国海军利用鱼叉导弹开发出"远程陆上攻击型导弹"(SLAM: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在美国三军通用编号当中,AGM-84E远程陆上攻击型导弹英语AGM-84E 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为空射型,RGM-84为舰射型,UGM-84则是水下潜艇发射型,但是他们的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

发展沿革

[编辑]

在鱼叉飞弹开发前,美国海军已经有可空射的AGM-12飞弹,1965年由美国海军航空司令部英语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推动研发的鱼叉飞弹是一种空射、主要设定目标是潜舰,计画射程45公里;美国海军在1960年代初尚无认真地思考舰载反舰飞弹的需求,当时核子武器可以将大部分的威胁给解决掉。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用俄制冥河飞弹击沉了以色列艾拉特号驱逐舰英语HMS Zealous (R39),美国海军才意识到反舰飞弹对水面舰的威胁,并成立团队评估舰载反舰飞弹的需求。在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艾蒙·松华特英语Elmo Zumwalt上将推动下,鱼叉飞弹在1968年开始方案论证,1970年11月确定开发计划,1971年1月发出需求建议书(RFP),有5家厂商在1968年起即注意到美国海军的需求,在1971年1月投标竞争。至1971年5月,美军将厂商筛选至最后两家: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通用动力公司。

1971年6月,美军选择了麦道公司为主承包商,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工程开发合约为期2年,合约金额为6,600万美元,随后追加了1.1亿美元用于原型弹的产制与实弹实验经费。至服役阶段前,鱼叉飞弹的开发经费总额共3.823亿美元。

鱼叉飞弹发展计划分为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制和使用鉴定试验3个阶段。计划中共用样本飞弹102枚,其中设计用的有32枚,研制用的有40枚,用于鉴定试验有30枚;其中80枚为配备寻标器及控制系统的版本,仅有10枚为装上战斗段的全功能实弹。

首批原型弹1972年10月17日试射,原型弹由P-3巡逻机搭载,飞弹由固态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不过在后续技术需求上射程加倍至90公里,麦道因此放弃火箭推进,决定以涡轮喷射发动机作为飞弹动力。鱼叉飞弹的动力测试直至1977年3月才试验结束,共发射样本飞弹40枚;至1974年起鱼叉飞弹的主动寻标器开始进行测试。1975年7月投入首批生产,同年12月完成研制,在1977年7月开始进入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服役,空射型鱼叉飞弹在1979年服役,配备至P-3巡逻机上;潜射型鱼叉飞弹则到1981年才完成研发服役。

舰射型鱼叉飞弹绝大部分都装设在Mk 141飞弹发射架俄语Mk 141 (пусковая установка)上,但某些缺少放置发射架空间的舰种也可以使用Mk 13型飞弹发射器MK-16反潜火箭发射器投射,如派里级诺克斯级。至今仍不相容Mark 41垂直发射系统

中华民国空军F-16战机挂载AGM-84

中华民国空军F-16 Block 20,是同系战机中首次整合鱼叉飞弹作主力反舰武器的型号[1],于2001年完成首次试射[2]

设计

[编辑]

鱼叉飞弹设计的设计是一具圆柱形弹体搭配四片主翼与尾翼,除了空射型的主翼为固定结构,舰射与潜射型鱼叉飞弹采用折叠型主翼。主要分成四个结构:寻标器、导航电脑、弹头、引擎与油箱。

导引段

初期型鱼叉飞弹主动寻标器型号为AN/DSQ-28(PR-53),它是德州仪器开发(该部门现为雷神公司所属),为一款操作频率J波段英语J band (NATO)的二维雷达,可在飞行方向45度角区域内进行搜索,由于鱼叉飞弹原始设计为攻击上浮的潜舰,对小型目标的寻获锁定功能不差,对现代驱逐舰搜索距离最远可达40公里,一般可搜索距离也有18公里。

导航电脑代号AN/DSQ-44,为IBM公司的16位元计算机,雷达高度计代号AN/APN-194,为汉威联合制造。DSQ-44并无使用惯性导航系统,而是运用可测定三轴空间的姿态参照系统(Attitude Reference Assembly,ATA),ATA导航准确度虽差于惯性导航,但是对配备主动寻标器的鱼叉飞弹来说是一个可以容忍的设计权衡。至2000年代后,鱼叉Block II之后的新型号导航段引入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导航设备,具有所谓“沿岸目标压制模式”(Coastal Target Suppression Mode),亦即对沿岸、港湾内,甚至陆上目标的攻击能力,在准确度与可调整的导航点都大幅精进。

  • ATA导航,末端主动雷达导引(AGM-84A/B/C/G)
  • 惯性导航、GPS中制导和红外成像末导引(AGM-84E/H)
  • 惯性导航、GPS、地形匹配中制导和红外成像末导引(Grand SLAM)
战斗段

鱼叉飞弹弹头制式编号WDU-18/B,长90公分,重211公斤,为半穿甲高爆弹设计;陆攻型的弹头更换为WDU-40/B,重360公斤。

推进段

鱼叉飞弹的动力为J402涡轮喷射发动机,推力2.92仟牛顿(660磅),可在启动后7秒提供最大额度推力输出。初期版本的鱼叉飞弹油箱容量为45公斤的JP-6航空煤油,可提供J402发动机15分钟运转的燃料。飞弹的加力器为固态火箭,代号A/B44G-2,燃烧时间2.9秒,输出推力5,400公斤,在大约离陆340公尺高度时会燃烧完毕抛弃,并靠其动能让鱼叉飞弹推送至430公尺高度使喷射发动机启动。

量产

[编辑]

鱼叉飞弹的先导量产从1975年开始,第一批量产总经费39.096亿美元,共生产原型弹84枚、量产弹3,929枚。至1976年产出316枚飞弹。1983年订购了2,100枚飞弹。飞弹在1983年8月解缴第1,000枚量产型,1988年时,麦道以每个月近50枚的速度全速量产,并交付了4,023枚飞弹,单价97.4万美元。至1992年4月冷战刚结束时,鱼叉飞弹已经量产了5,800馀枚,其中有2,400馀枚为出口。美军在1992年后停止购买反舰型鱼叉飞弹,所有型号的采购总数将近4,000枚,其中有1,000枚为潜射型的UGM-84。

鱼叉飞弹在冷战后逐渐缩小生产线,并以提供外销为主要任务。1998年,美国加订950枚鱼叉Block2,而后鱼叉block2的国外订单超过了1,500枚。至2004年,鱼叉飞弹家族的总产量超过7,500枚。在搭配滨海战斗舰的鱼叉Block II+因LCS量产提前告终而停止研发后,美国军方目前反舰飞弹采购计画以AGM-158C远程反舰飞弹为主要优先,未新购鱼叉飞弹,仅继续将库存升级与翻修。目前的鱼叉飞弹量产线主要供应国外用户订单,量产将持续至2026年。[3]

衍生型

[编辑]
UGM-84B
RGM-84C
RGM-84C
RGM-84C
RGM-84C
MGM-84L

在1970年代起量产的鱼叉飞弹称为鱼叉Block1A(A型),包括空射、舰射、潜射型。1981年为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需求推出鱼叉Block1B,仅有舰射(RGM-84C)、潜射型(UGM-84B)。

1982年美国开发Block1C版本(D型),在1985年完成开始量产。Block1C将发动机使用燃料更换为JP-10航空煤油,空射版本的鱼叉飞弹射程因此延长为220公里,舰射版本亦微幅增加为107公里(67英里)。该版本同时升级了AN/SWG-1与飞弹寻标器,使飞弹可设定的导航转折点增加为3处,寻标器除了改善抗干扰性能外,也可选择采取俯冲或是掠海攻击模式,增加防御的困难度。Block1C也可由1A/1B升级,每枚飞弹的升级成本为2万美金。

1989年,麦道得到980万美金的合约进行鱼叉Block1D版本的开发。该版本仅有空射型(AGM-84F)、舰射型(RGM-84F)。Block1D的弹体较先前版本更长(4.4公尺)、更重(630公斤),增加了32公斤了燃油搭载,使得飞弹的最大射程增加至209公里(130英里),弹体部分结构使用雷达波吸收材质,降低飞弹的雷达截面积,也由于弹体过长,无法装入潜舰发射管,因此该版本无潜射型。飞弹寻标器的讯号处理器也改良了反干扰功能,并因为射程增长而导入了昵称为“苜蓿叶”的立体交叉搜索模式(Cloverleaf Search Pattern),飞弹进入设定攻击区若无搜索到攻击标的,可进入预先设定的待命航线并让寻标器进行目标侦测,重新获得攻击目标。鱼叉Block1D因问世较晚,因此美军未购置新造弹,而是由库存的1C型改造。

鱼叉改装为对地打击飞弹始于1980年代末期AGM-137 TSSAM计画遭遇延宕挫折之后,美国海军委托麦道公司以鱼叉飞弹的外型购改一款对地攻击武器。麦道将AGM-65D的红外线寻标器、AGM-62A的影像资讯传输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装入鱼叉飞弹的弹体内,称为防区外攻陆飞弹(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SLAM),军方正式编号AGM-84E。该飞弹之舰射版本(RGM-84E,Sea SLAM)也已通过测试,但美国海军最后并无采购。

1996年,麦道进行鱼叉Block1J开发计画,该计画后更名为鱼叉Block2,1998年进入工程开发阶段,2001年通过初始战斗能力验证。该版本有空射型(AGM-84L)、舰射型(RGM-84L),赋予了鱼叉飞弹有限度的对地攻击能力。

鱼叉Block2是以Block1D设计为基础,导入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导引模组,获得了惯性导航与全球定位系统,提高了飞行航线的精准度。而美军的GPS因精准度高,因此鱼叉飞弹可借由接受GPS座标讯号对陆地目标进行攻击,又称为海岸目标压制模式(Coastal Target Suppression Mode)。鱼叉Block2后操作系统更换为先进鱼叉武器控制系统(Advanced Harpoon Weapon Control System,AHWCS),原先使用的AN/SWG-1A在升级为(v)10以上版本亦可相容Block2之射击指挥功能。

发射与特色

[编辑]

鱼叉飞弹的控制器代号AN/SWG-1A(鱼叉飞弹发射指挥控制系统,简称HACLCS) ,HACLCS可以输入并控制飞弹发射的背景资料(包括航线、同时射击数量、寻标器运作模式)至飞弹的航行电脑中,并可解算协调鱼叉飞弹的飞行速度,让飞弹可以同时抵达目标区。飞弹发射启动引擎后,会降低飞行高度至60公尺左右进行巡航飞行,并依照HACLCS设定的攻击模式适时启动寻标器。寻标器捕捉目标后,会急速爬升到1,800公尺,以30度俯冲角朝目标穿入。

因为美军认为只用一两枚鱼叉飞弹直接击沉大型船舰并非易事,而且美国海军具有明显空优,鱼叉飞弹在美国海军的角色是瘫痪敌舰,再由航母的舰载机空袭击沉,所以在设计鱼叉飞弹时,预定鱼叉飞弹攻击中大型船舰时,将采取俯冲攻击及低空引爆模式,在飞行末端迅速爬升,再立即俯冲到目标上方引爆弹头,利用冲击波及碎片破坏敌舰装设在舰桥及桅杆的雷达设备,令其失去目标侦测及射击控制能力,然后再派舰载机击沉已失去作战能力的敌舰。此种攻击方式不但可减少错过目标的机会,敌舰也难以回避,但因为此模式不适用于攻击小型舰艇,所以后来可选用穿甲引爆模式。

实战纪录

[编辑]

鱼叉飞弹于1981年与1982年发生两次误射事件。其中一次发生于美国海军,另一次则发生在丹麦海军的巡防舰上。1988年12月在夏威夷的演习中,星座号航空母舰所属的F/A-18战斗攻击机所发射的鱼叉飞弹误击至误入演习区的印度籍商船Jagvivek号,由于飞弹无装备战斗段因此并未造成船只无过多破坏,但仍造成1人死亡。[4]至1989年以前,美军与其盟邦进行过421次鱼叉飞弹的实弹射击演习,命中率为93.35%。

鱼叉飞弹首次实战纪录发生于两伊战争期间。1980年11月,伊朗在珍珠行动之中以飞弹快艇袭击并击沉了两艘伊拉克所属的“黄蜂”级(OSA-class)飞弹快艇。其中伊朗所使用的武装即包括了鱼叉飞弹。

1986年,美国海军在锡德拉湾以鱼叉飞弹击沉了两艘利比亚所属的巡逻艇。其中两枚飞弹是由美国CG-48约克顿号飞弹巡洋舰英语USS Yorktown (CG-48)所发射的,但可能没有命中目标;A-6入侵者式攻击机另外发射了数枚鱼叉飞弹,并据信皆命中其锁定之标的[5][6]。虽然攻击后的初步报告显示由约克顿号所发射的飞弹亦击中所瞄准的巡逻艇,但后续报告显示这些鱼叉飞弹所命中的可能仅仅是假目标,并非原先所认为的巡逻艇[7]

1988年,美国以鱼叉飞弹击沉了伊朗海军所属的砂罕号巡防舰英语IRIS Sahand (2012)。伊朗方面亦向美国CG-28温赖特号飞弹巡洋舰英语USS Wainwright (CG-28)发射了一枚鱼叉飞弹,但遭到美军之电子干扰而没有命中目标。[8]

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乌克兰海军发射两枚鱼叉飞弹,命中被指正向俄占蛇岛增援的俄罗斯海军瓦西里·贝克号救援船。该舰虽然未有沉没,但被鱼叉飞弹击中后导致舰体受损[9][10]

使用国

[编辑]
使用国在地图中以蓝色表示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