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
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 | |
---|---|
类型 | 自行多管火箭炮 |
原产地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70~1990 |
使用方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中越战争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北方车辆研究所(201所) |
研发日期 | 1970 |
生产商 | 北方车辆厂 |
生产日期 | 1970 ~ 1979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3.4 吨 |
长度 | 5.476 m |
宽度 | 2.978 m |
高度 | 4.58 m |
操作人数 | 6(车长与驾驶员、4名炮组人员) |
射击仰角 | 0~+50度 |
回旋角度 | 车体左右各90度 |
枪口初速 | 437m/s |
最大射程 | 10公里 |
装甲 | 14 mm,焊接钢板 |
主武器 | 19管130mm口径火箭炮 备弹39发 |
发动机 | 6 缸,液冷式柴油发动机 260 hp |
悬挂 | 扭力杆 |
作战范围 | 500 km |
速度 | 60 km/h,越野 30 km/h |
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 (工厂产品代号WZ303) 也简称为70式火箭炮,是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北方车辆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型履带式自行多管火箭炮车。采用63式装甲输送车底盘结合19管130毫米口径火箭定向发射器研制而成。70式自行火箭炮主要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师、团一级的炮兵部队用于火力支援与压制。
历史
[编辑]1970年2月,履带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的研制任务正式开展,由北方车辆研究所(201所)负责[1]。1970年11月批复设计定型,该炮尚存在的缺陷需要在生产试制中解决。1971年完成18辆先导量产车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1师试用。在反馈试用单位经验后,1972年完成改良版本交付其它单位,但1972年版本仍有部分问题,在改良后于1974年 通过补充定型试验,至1977年重新设计定型,命名为“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1] 1979年进行正式量产,共生产了244辆。
70式多管火箭炮曾参加了1979年的中越战争,颇受部队好评。1990年代后转为后备役,解放军的师、团级多管火箭也以122公厘型号替换。
构造
[编辑]70式多管火箭炮的底盘采用63A(A531)履带装甲车,具备两栖浮渡功能,为了配备多管火箭发射器修改车体后部上方,多管火箭发射器由63式多管火箭炮的双层19管火箭发射器移植,为避免火箭发射尾焰烧蚀车体,发射架设计了液压升降结构,发射时火箭发射架会升高50公厘,发射架与车体装有行军锁避免在移动时撞坏。
63式19管130公厘火箭发射管长度1.05公尺,分上下两层(上10下9),采用电力击发,发射架备弹可在10秒全数击发。除了架上火箭,车内储存20发备用火箭弹,可由车组人员以人力再装填;车身右侧为此增设人员上车与装弹踏板。
1986年,换装新型通信设备,即改进车装电台和车内通话器,产品代号为WZ303A。
参考
[编辑]- ^ 1.0 1.1 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坦克装甲车辆》2009年第12期 总第298期 P.19。
- 《解放军陆战武器史》 张联伏 1993 p.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