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庵
22°31′N 120°12′E / 22.51°N 120.20°E
大岗山龙湖庵 | |
---|---|
基本信息 | |
国家 | 中华民国(台湾) |
位置 | 高雄市阿莲区复安里复安215号 |
宗教 | 佛教 |
本尊 | 三宝佛、观音菩萨 |
例祭 | 农历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 |
开山时间 | 明治41年(1908年) |
地图 | |
龙湖庵,位台湾高雄市阿莲区大岗山超峰寺之南,于1908年(明治41年),由超峰寺住持永定师领众所建。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开会法师礼永定为师,另立尼庵,以“龙隐碧湖”命名为“龙湖庵”。为台湾佛教史上第一座专属女众修行的大丛林。
历史
[编辑]日治之前台湾社会就有许多斋姑,大正时期出现许多尼僧,为台湾佛教的特色之一,以阿莲大岗山龙湖庵、台中后里毘卢禅寺及中和圆通禅寺“三大尼僧道场”。[1]龙湖庵创建于日治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当时永定法师企图建设超峰寺为禅宗丛林,在募款重修超峰寺观音殿后,顾虑尼僧与优婆夷无适合清修场所,于是在山南绿林幽处购地,筑数间茅庵作为女众栖身修养处所,并以其地似龙隐碧湖,取名龙湖庵,永定法师为开山住持兼管理人。昭和十六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大岗山被日本政府列为军事重地,山上寺院被要求于昭和十八年(1943年)9月前迁移,昭和十七年年(1942年)8月1日大岗山六大寺院因为迁移案上递陈请书,协议超峰寺、莲峰寺、龙湖庵、净莲堂四所寺院合并为大超峰寺。昭和十八年(1943年)9月30日四所寺院僧尼移转至阿莲庄冈山营土名茄苳脚(现在的新超峰寺),开派祖师也是精神导师义敏法师随同下山,部分僧尼则迁至台南大仙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台湾光复后,开会尼师与庵中尼众相继回山,展开故园重整工作,开会尼师被推选为第三任住持,在善信协助下,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春天完成初步整建。
建筑
[编辑]龙湖庵建筑格局为两殿多护式,从山门拾级而上庵内,西侧为主尊供奉准提菩萨的大悲楼(已于2017年拆除重建)。在大悲楼对面石阶上方为陈仁和建筑师设计的大雄宝殿,屋顶为歇山顶,中脊有双龙与法轮脊饰。殿内供奉三宝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从祀观音菩萨、韦驮护法与伽蓝护法,左右偏殿供奉达摩祖师与地藏王菩萨,两侧墙壁奉祀十八罗汉尊者。大殿外两侧为祖师堂与功德堂,两边护龙为三楼建筑,除五观堂与客堂外,其馀为寮房。
历代住持
[编辑]- 开山 永定法师:俗家姓名林蕃薯,1877年(清光绪三年)生
- 第二任住持开会法师
- 第三任住持圆志法师
- 第四任住持印哲法师
- 第五任住持印悟法师
文物
[编辑]-
龙湖庵山门牌坊
-
龙湖庵云板
-
龙湖庵大悲楼彩绘藻井
-
龙湖庵新大悲楼
著名景点及设施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书目
- 陈玉娟(释地信)南华大学《从岩仔到佛寺:大岗山超峰寺的个案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江灿腾 《台湾近代政权鼎革与佛教教派转型:以高雄大岗山超峰寺派的源流与发展为例》 思与言杂志社 ,1999年
- 江灿腾(2001)。《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台北市:南天。
- 王见川(2004)。〈光复前的大岗山超峰寺-兼谈其派下寺院〉。在《台湾的寺庙与斋堂》(页225-268)。台北县:博扬文化。
- 引用
- ^ 慧严法师 《台湾与闽日佛教交流史》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8).
相关条目
[编辑]台湾日治时期的传统四大名山,亦称“四大法脉”或“四大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