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高熙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熙喆
大清宣化府知府
籍贯山东省兖州府滕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仲瑊、亦愚
出生大清咸丰四年
逝世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出身
  •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进士出身
经历
著作
  • 《周易注》
  • 《毛诗注》
  • 《春秋左氏传注》
  • 《四书说》
  • 《高太史文集》
  • 编《滕县乡土志》
  • 编《续滕县志》

高熙喆(1854年—1938年),字仲瑊,一字亦愚山东省兖州府滕县城关镇(今属枣庄市滕州市)人,原籍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1]清末民初政治人物、经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经历

[编辑]

自幼熟读经史,入滕县道一书院学习,后考选副贡生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会试贡士

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补殿试第二甲第六十四名进士出身。五月,选翰林院庶吉士

十五年(1889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诰授朝议大夫

二十年(1894年)三月,以翰林院编修充甲午科会试同考官,考生张謇以高熙喆为师。;七月,充山西乡试正考官。

后授贵州道监察御史,转湖广道,以直言敢谏著称。

二十六年(1900年),提出反对山东巡抚袁世凯“痛剿”义和团之行动[2]。五月,以监察御史奏报英国人勘划威海租界与原条约不符,军机处总理衙门飭令袁世凯查明声复并全力磋商。

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请假回籍省亲。

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补授河南道监察御史。迁工科给事中

三十年(1904年)八月,升授甘肃宁夏府知府,赴兰州

三十二年(1906年),丁内艰离任归乡。

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服阙,补授直隶宣化府知府。

宣统元年(1909年),改调直隶大名府知府。个性节俭,喜好读书,不携带家眷赴任,不聘用门卫、家丁,只有一个老仆供其差使,官署也不置车马,只养一备用。致力革除积弊,提倡文教风俗,推行农工生产;闲暇时则前往中学、师范学校讲授经史;大名府盐商有惯例将每月供盐折现馈送给知府,高熙喆难以变革旧例,飭令将此资金拨供学校使用。儒雅朴素,时人称高熙喆为良吏。

二年(1910年),回任宣化府知府[3]

三年(1911年)年底,宣统帝退位后以大清遗臣自居,弃官归乡[3]。重视编纂地方志,认为“风俗者,太平之根本也”,两度参与滕县志编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南下山东,高熙喆举家转徙避难,对时局愤慨。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忧愤而死。

著作

[编辑]
  • 《周易注》
  • 《毛诗注》
  • 《春秋左氏传注》
  • 《四书说》
  • 《高太史文集》十二卷
  • 编纂《滕县乡土志》一卷
  • 编纂《续滕县志》首三卷

注释

[编辑]
  1. ^ 《光绪九年癸未科会试同年齿录》
  2. ^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页49、50、55
  3. ^ 3.0 3.1 《大名县志》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