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实践研究院
革命实践研究院 | |
---|---|
![]() 革命实践研究院标志 | |
院长 | 林宽裕 |
副院长 | 何志勇 |
隶属 |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 |
地址 | ![]() |
职司 | 人才培育、干部培训。 |
革命实践研究院 秋瑾堂、育乐室、民众会堂、保健所 | |
---|---|
位置 | ![]() |
官方名称 | 革命实践研究院 秋瑾堂、育乐室、民众会堂、保健所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 |
评定时间 | 2014年10月9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24°59′16″N 121°33′22″E / 24.987752°N 121.555983°E
革命实践研究院司令台 | |
---|---|
![]() | |
位置 | ![]() |
官方名称 | 革命实践研究院司令台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司令台 |
评定时间 | 2014年6月19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革命实践研究院,简称革实院,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负责人才培育与干部培训的部门,于1949年10月设立于阳明山,之后陆续在木栅中兴山庄之间来回搬迁。现址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大楼,现任院长为林宽裕。
历史
[编辑]设立于阳明山 (1949年)
[编辑]由于大陆局势在1949年逆转,中华民国总统暨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决心加强党政军干部训练,以发扬革命精神。同年7月初,蒋中正下令筹设并于7月26日核定名称为“革命实践研究院”[1]。革实院下设八组及设计委员会,由蒋中正兼任院长,万耀煌为主任,其教育宗旨为“恢复革命精神、唤醒民族灵魂、提高政治警觉、加强战斗意志”。10月16日,第一期研究员入院受训。由于革实院成立于草山,故又被称“阳明山庄”[2]:137。革命实践研究院开学,蒋说明成立研究院之意义,在使受训干部,厚植践履笃行之志节[3]:62。协助政府机构播迁台北,政府要员、国民大会代表、学者专家及国军各部陆续撤往台湾。
1950年1月5日,蒋中正在革命实践研究院讲:“要构成一个公正无私的监察系统,要选择最积极优秀的干部来充任政工人员,务使命令贯彻,纪律严明。而要作到这一步,首先就要从改革政工制度作起。”[4]3月,蒋中正于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讲述“复职的使命与目的”,说明革命失败之原因,与今后成功之要旨[3]:64。4月,蒋中正莅临革命实践研究院讲演“民族正气”,阐释“养气持志”、“自反工夫”之意义[3]:64。5月16日,蒋中正在革命实践研究院讲演“军人魂”,又名“革命军人成功成仁之要义”[3]:64。1951年11月,蒋中正于革命实践研究院讲演述“改造教育与变化气质”[3]:69。1952年4月,蒋中正于革命实践研究院讲演述“土地国有的要义”[3]:70。
因阳明山庄房舍不足,于1953年7月于台北木栅(今文山区)开山填地,赶建了中兴山庄,作为革实院的分院[5],分批整训各级人员,加强思想灌输,形成“革命实践运动”[6]:118,同年年底正式开班,马鹤凌即第一批学员[5]。中兴山庄位于木栅路北侧土地曾作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木栅疏散办公室使用[7],南侧土地则的秋瑾堂、育乐室、民众会堂、保健所等设施约建于此时[8]。
1958年,国民党中央党部副主任秘书长邓传楷及中兴山庄革命实践研究院分院主任任觉推动成立“中兴托儿所”(今私立中山国小),位在中兴山庄东侧[9]。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4/%E9%99%BD%E6%98%8E%E5%B1%B1%E4%B8%AD%E5%B1%B1%E6%A8%93%E4%BF%AF%E7%9E%B0%E7%85%A7.jpg/220px-%E9%99%BD%E6%98%8E%E5%B1%B1%E4%B8%AD%E5%B1%B1%E6%A8%93%E4%BF%AF%E7%9E%B0%E7%85%A7.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7/%E4%BB%8B%E5%A3%BD%E5%A0%82_Jieshou_Hall_-_panoramio.jpg/220px-%E4%BB%8B%E5%A3%BD%E5%A0%82_Jieshou_Hall_-_panoramio.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e/%E4%B8%AD%E5%B1%B1%E6%A8%93_Zhongshan_Hall_-_panoramio_%285%29.jpg/220px-%E4%B8%AD%E5%B1%B1%E6%A8%93_Zhongshan_Hall_-_panoramio_%285%29.jpg)
迁木栅、阳明山 (1959、1975年)
[编辑]1959年10月1日,阳明山庄原址拨交总统府直属国防研究院使用,以培训能研究攻略与战略综合运用的党、政、军高层领导人才,革实院则迁往中兴山庄与分院合并。1967年,私立再兴中学迁校至中兴山庄东侧。蒋中正在1975年去世后,院长名位永远保留,用申崇戴之赤诚,并自1975年7月1日起明定革命实践研究院直隶于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0]:23。1975年9月28日,革实院与国防部交换使用权,再度迁回阳明山庄,党部自购的中兴山庄则移交“总政战部青邨干部训练班”(青邨)使用。
二度迁木栅 (1994年)
[编辑]1994年1月19日,革实院二度迁往中兴山庄。截至1999年11月31日,革实院累计学员104,973人次[5]。
阳明山院本部与木栅分院的定位是分工而互补的,阳明山庄本院之教育目的,在造就反攻大陆联合作战的干部,使能胜任党、政、军各部门的领导及幕僚业务,工作对象主要是对大陆,中兴山庄分院之教育目的,则是以建设台湾为重心,造就地方重要干部,强化党在地方工作中的基础,如何根据三民主义中的原则,来建设台湾,工作目标主要是台湾[11]。
国民党在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失利后,10月25日第15届中央委员会第154次中常会通过,将革命实践研究院改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年10月18日,中常会考量外界易将国家发展研究院与国家发展委员会、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等单位混淆,而革命实践研究院具有鲜明的国民党教育训练机构印象,因此通过恢复旧称“革命实践研究院”[12]。
圆山、石牌军官训练班
[编辑]圆山军官训练班(又称圆山训练班、圆山训练团)是革命实践研究院下的分支机构,目的是加强中、高级军官的训练,1950年5月21日设立在台北市大直[13](在日治时期原为国民精神研究所),由日籍军事顾问组成的白团成员授课。之后因美方对于白团的反对,白团成员在1952年7月辞聘20多人,圆山军官训练团亦结束并搬到台北县北投镇石牌[14][15],圆山训练班的基地则在1954年,改由高雄市左营迁至此的海军总司令部进驻[16]。
迁到石牌的军官训练班以“国防部兵学研究会”、“实践学社”的名义运作[15],在1952年11月27日入学上课[13],场地借用石牌国民学校的教室、礼堂、操场(迁出后成立石牌国中)[14],仍由白团成员授课,并被外界称为“地下国防大学”,其主要向中、高级军官教授战史、军事哲学等军事理论,及实战指挥、各种兵棋演习、现地演习等[17]。1964年8月,实践学社结束,另设“实践小组”[15]。
职掌
[编辑]根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组织规程》,革命实践研究院掌理培育人才与训练干部,增进本党的人力资源发展,研究三民主义、本党政策与国家发展策略,提供本党决策参考等相关事宜。
历任院长
[编辑]姓名 | 任期 | 备注 |
---|---|---|
革命实践研究院 | ||
蒋中正 | 1949年10月16日-1975年4月5日 | 总裁自兼院长 |
陈诚 | 1949年10月31日-1950年5月21日 | 陈诚代理,而后成立“革命实践研究院军官训练团” |
革命实践研究院、军官训练团主任 | ||
彭孟缉 | 1950年5月21日-1952年6月 | 1950年8月1日,训练场所由圆山迁到石牌(今石牌国中) |
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 | ||
彭孟缉 | 1952年6月-1954年 | |
楚崧秋 | 1954年6月26日-1954年9月26日 | |
张其昀 | 1958年-1972年 | |
袁守谦 | 1963年-1967年 | 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 |
李焕 | 1975年8月6日-1978年6月14日 | 湖北汉口人 |
蒋彦士 | 1978年6月14日-1988年1月 | 浙江杭州人 |
李登辉 | 1988年1月-1988年12月 | 台湾台北人 |
庄怀义 | 1994年- | |
蔡璧煌 | 1997年12月 - 2000年10月25日2002年8月 | 2000年10月25日,改为“国家发展研究院” |
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 ||
蔡璧煌 | 2000年10月25日- 2002年8月 | |
关中 | 2002年-2005年 | |
陈大代 | 2009年7月24日-2011年9月4日 | 国民党第九次动员令于2011年6月25日-9月4日举办 |
高辉 | ?-2014年2月12日 | |
郭寿旺 | 2014年5月-2015年1月 | |
吴肇铭 | 2015年2月-2016年3月 | |
林忠山 | 2016年6月-2017年7月 | |
革命实践研究院院长 | ||
林火旺 | 2017年9月-2020年3月25日 | 2017年10月,复名为“革命实践研究院” |
罗智强 | 2020年3月26日-2021年10月5日 | |
林奕华 | 2021年10月5日-2023年2月1日 | |
林宽裕 | 2023年2月1日- |
著名学员
[编辑]党政建设研究班
[编辑]序 | 姓名 | 简历 |
---|---|---|
1 | (军)黎玉玺 | 四川达县人,革命实践研究院圆山军官团高级班第二期毕业、实践学社联战班第四期毕业、革命实践研究院联合作战研究班第六期毕业 |
2 | (军)郝柏村 | 江苏盐城县人,革命实践研究院圆山军官团高级班1951年毕业 |
3 | (军)宋长志 | 辽宁辽中县人,中华民国一级上将 |
4 | (军)高安国 | 本籍湖南省湘阴县,革命实践研究院研究班第08期毕业 |
5 | 蒋孝严 | 父籍浙江奉化县,革命实践研究院研究班第11期结业 |
6 | 袁达三 | 河南省临漳县,革命实践研究院第13期 |
7 | 廖正豪 | 台湾省嘉义县人。革命实践研究院研究班第17期 |
8 | 马英九 | 民国71年革命实践研究院革命实践讲习班第24期 自述节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9 | 焦仁和 | 河北清河人,曾任革命实践研究院讲座 |
10 | 王甲乙 | 1965年9月于革命实践研究院党政建设研究班第21期结业。1968年7月,革命实践研究院战地政务研究班第25期。1968年9月至10月,革命实践研究院行政管理研究班第1期。 |
11 | 林志嘉 | 出身台湾台北县五股林家。革命实践研究院第31期副学员长 |
12 | 吴碧珠 | 出身台北市士林区,革命实践研究院第46期结业 |
13 | 陈福海 | 福建省金门县县民,革命实践研究院82年研习班结业 |
14 | 刘政鸿 | 台湾省苗栗后龙闽南人。革命实践研究院第111期结业(1991年) |
15 | 张荣味 | 台湾省云林马光闽南人。革命实践研究院第229期结业 |
16 | 李有宜 | 出身台北市万华区。革命实践研究院第171期结业(2020年),强调非国民党青年团出身,担任过民进党立委罗致政助理,因上百灵果将历史共业错误皆推给江启臣主席而声名大噪。 |
17 | 李来希 | 台湾省台北市人。反对年金改革主要领导人,参与筹组军公教联盟党,为其终身党员。其以争议言论而闻名。 |
参考文献
[编辑]- ^ 国民党国发院改回“革命实践研究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网页资料,首页>史料故事>中国国民党蒋中正总裁指示创设革命实践研究院(1949.7.8)
- ^ 高纯淑. 〈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觀察〉. 吕芳上主编 (编).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香港: 天地图书. 2014.
- ^ 3.0 3.1 3.2 3.3 3.4 3.5 陈布雷等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 ^ 蒋介石:〈国军失败的原因及雪耻复国的急务〉,刊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三,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第94页
- ^ 5.0 5.1 5.2 习贤德:〈马鹤凌、马英九父子与革命实践研究院〉,《传记文学》第八十八 第六期,第5页
- ^ 陈铁健、黄道炫著:《蒋介石与中国文化》,香港:中华书局,1992年4月
- ^ 國發院案調查報告(葉家部分). 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调查报告汇整.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 ^ 「革命實踐研究院院舍」秋瑾堂、育樂室、民眾會堂、保健所.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1).
- ^ 臺北市100年度優質學校參選資料 (PDF). 台北巿私立中山国民小学. [2022-03-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07).
- ^ 革命实践研究院特刊,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95年10月
- ^ 习贤德:〈马鹤凌、马英九父子与革命实践研究院〉,《传记文学》第八十八 第六期,第4页
- ^ 国民党国发院改回“革命实践研究院”,中时电子报/中央社电,2017年10月18日
- ^ 13.0 13.1 對革命實踐研究院聯戰班第五期軍事組研究員講. 中正文教基金会. 1955-08-29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 ^ 14.0 14.1 兰文里. 省議會檔案中所見的「白團」. 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 ^ 15.0 15.1 15.2 陽明山國家公園草山(陽明山)管理局相關檔案、資料之蒐集及研究計畫 (PDF). 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委. 2013 [2022-03-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09).
- ^ 「高雄市左營眷村研究暨訪談調查案」結案報告書 (PDF).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9 [2022-03-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07).
- ^ 白團在大陸與台灣的活動. 财团法人影想文化艺术基金会.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