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楼大士殿
赤崁楼大士殿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台湾台南市中西区赤嵌街6号 |
坐标 | 22°59′53″N 120°12′09″E / 22.9979261°N 120.2024784°E |
主神 | 观世音菩萨 |
建立时间 | 大清雍正年间 |
地图 | |
赤崁楼大士殿是一间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的庙宇,位于赤崁楼西侧,主要奉祀观世音菩萨。相传创建于清雍正年间[1]:63,是普罗民遮城遗迹上第一座中国式建筑[2]:124。后因改朝换代种种因素,大士殿历经三建二拆,于日治时期二次拆除之后,直至民国63年(1974年)开始重建于现址,民国65年(1976年)竣工接回寄祀之神像,安座奉祀至今[1]:62。
历史沿革
[编辑]创建由来
[编辑]赤崁楼大士殿建成年代已不可考,据庙中〈重建赤崁楼大士殿碑记〉(1976年)的说法,相传是清雍正年间,由当地居民集资捐建,供奉郑成功家佛观世音菩萨[1]:63。而之所以要在赤崁楼建庙,据说是因为当时赤崁楼一带夜里或有红毛人(荷兰人)幻化的鬼怪作乱,所以建庙供奉观音来镇压其邪气[1]:62[2]:75。此外也有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与同治二年(1863年)的说法[1]:58[2]:124。
而目前最早关于大士殿的文献记载,为于雅乐(Camille Imbault-Huart)所著的《福尔摩沙之历史与地志(L'Ile d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中,引用郇和的说法[1]:58。郇和在1863年时曾到普罗民遮城遗迹游历,并提到中国人在内部安置了一座神庙[1]:58。这座神庙应该即是第一代的大士殿[1]:58。
由于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被称为“番仔楼”,因此观音被惯称“番仔楼佛祖”,庙则称为“番仔楼佛祖庙”[1]:62[2]:75。当时的庙宇为坐北向南的建筑[1]:59[2]:125。
清领时期
[编辑]中法战争时期,来台督办军务的福建巡抚刘铭传于光绪十年(1884年)命台湾县知县沈受谦拆毁赤崁楼遗留的普罗民遮城城壁,以免洋人将在台湾留有建筑物当作借口[注 1][1]:36[2]:130。过程中为避免波及民房,所以将附近的民房收购一起拆除,大士殿也在其中而遭拆毁,此为大士殿首次遭到拆除[1]:59。战争后台湾县知县沈受谦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了振兴文教,在赤崁楼北侧建蓬壶书院,同时将赤崁楼楼基填平,在高台上建造文昌阁、五子祠及海神庙[1]:42、43。其中的文昌阁,就盖在大士殿旧址上[2]:125。此外为回应赤崁楼附近居民的请求,已成为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命令沈受谦筹款重建大士殿给地方里人,后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次年立碑“大士殿捐题修理建醮芳名碑”纪念[1]:59[2]:130[3]。此次重建的庙宇为坐东朝西[1]:59,位于文昌阁西侧下方[2]:125。
日治时期
[编辑]日治时期初期,赤崁楼与周边建筑曾先后被日本当局充作“陆军卫戍医院”、“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台南分校”(后为“台湾总督府台南师范学校”,台南大学的前身)等用途[2]:77。这段时期,大士殿的香火受到影响,此外也因为地震、台风导致建筑受损[2]:77。
昭和十七年(1942年),时任台南市长羽鸟又男计画重修赤崁楼,命台南市土木课进行规划,而后于两年后(1944年)完工[4][2]:77。但在这次的修复工程中,因为赤崁楼周边有众多建物遮蔽,除了影响景观外,也导致难以找到入口而影响访客造访[注 2],遂拆除周边建物[4]。而在这些建物之中,也包含位在赤崁楼正面(西侧)的大士殿[4][2]:125。而拆除大士殿后,因考量到对信徒的冲击,而计画将庙中神像及设备迁往大观音亭[4][2]:125。
为此台南市役所教育课社寺系长等人在昭和十八年(1943年)5月31日前往大士殿进行调查,而后进行仪式退神动土,同年6月14日用神轿将神像移送到大观音亭[4]。第二代大士殿拆除后,旧建材也被用来作为赤崁楼修复工程的材料[4]。
民国以后
[编辑]二次大战结束国民政府来台后,大士殿信众曾多次陈情于原址重建大士殿[1]:62。民国52年(1963年)台南市政府计画重修赤崁楼时,市议会曾据信众请愿决议一并重建大士殿[1]:62。而后历经波折,在民国63年(1974年)开始大士殿的重建[1]:62。当时的重建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欧铃木[注 3],常务委员有吴祖显、蔡松霖、傅木等人[1]。工程于民国63年(1974年)11月开始,民国65年(1976年)竣工落成,并接回寄祀于大观音亭的神像[1]:65[2]:126。
奉祀神祇
[编辑]大士殿主祀观世音菩萨,此外正殿还供奉弥勒尊佛、韦驮护法、伽蓝护法、十八罗汉及黑虎将军。后殿则供奉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大成魁星主考官、福德正神、月下老人、齐天大圣、临水夫人、注生娘娘。
双面碑
[编辑]清光绪十九年(1892年)立的“大士殿捐题修理建醮芳名碑”,在日昭和十九年(1944年)赤崁楼修复工程中被拿来当成建碑的材料[1]:71。原先打算将原碑文磨掉后重刻,因参与修复工程的卢嘉兴认为原碑文也有保存价值,所以打算改在背面雕刻[1]:71。期间一度因发现石材有瑕疵而有改回磨平正面重刻的打算,最后改成将背面挖去有瑕疵的部分,周边保留厚度雕刻草花纹的框[注 4][1]:71。这使得此碑成为台湾罕见的双面碑,且一面为中文,另一面为日文[1]:71。
〈赤崁楼脩复记〉[注 5]刻好之后,石碑嵌于文昌阁北边外墙上,直到民国54年(1965年)整修赤崁楼时,另一面的“大士殿捐题修理建醮芳名碑”才重新被发现[1]:8。在这之后石碑改陈列文昌阁台基下方的小碑林中,〈赤崁楼脩复记〉那一面反而嵌入墙壁内[1]:8。台南市文献委员谢碧连经由卢嘉兴的著作得知双面碑的事情后,向台南市文化局反映,最后相关单位于民国92年(2003年)2月挖掘,让另一面重新呈现[1]:8。该石碑后来改立于普罗民遮城正门遗迹前方,双面同时展示。
图片
[编辑]-
大士殿正殿 观音佛祖
-
大士殿后殿 三宝佛祖与地藏王菩萨
-
大士殿 大成魁星主考官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谢碧连. 赤崁樓與雙面碑. 台南市: 台南市政府. 2003: 56–69. ISBN 957-01-4584-6.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王耀东. 《赤嵌樓》.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02. ISBN 978-986-03-7656-2.
- ^ 何培夫. 大士殿還建暨建醮捐題碑記. 台湾地区现存碑碣图志 (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 1999 –通过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提供拓片底片.
- ^ 4.0 4.1 4.2 4.3 4.4 4.5 卢嘉兴. 〈赤崁樓修復記〉. 《台南文化》 (台南市文献委员会). 1951-10-24, (1): 28-30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 ^ 台南市历届市议员协进会. 《臺灣府城議壇風雲:臺灣與臺南市地方自治發展史料特展專輯》. 2007.
- ^ 6.0 6.1 卢嘉兴. 〈赤崁樓修復記〉. 《台南文化》 (台南市文献委员会). 1953-06-30, 3 (1): 46-49 [2022-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