蛴蟆节
蛴蟆节是在四川省川北地区流传的一种民俗活动,流行区域主要是川北岷江话方言岛的南充市嘉陵区西路方言区、西充县、南部县、蓬溪县、顺庆区等地[1](包括嘉陵区金宝镇[2]、三会镇[3]、龙泉镇[4],顺庆区共兴镇[5][6],西充县多扶镇[7],遂宁市蓬溪县新星乡[8]等)。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四晚间举行,因此又称“十四节”。主要包括“蛴蟆灯”游行、放河灯等内容。“蛴蟆”在当地方言中是青蛙的意思。
活动习俗
[编辑]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
每年阴历正月初十左右开始,当地人便开始准备“蛴蟆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扎“蛴蟆灯”。一般来说家里有多少个人就要扎多少个灯,必须人手一个。制作时传统上是将竹子的一端用刀划成篾条,扎成笼状,然后外层糊上白纸或彩纸;而现在则多是将竹子没有节的地方划开细条,压开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圆环撑开成纺锤形,外层糊上白纸或彩纸做成“蛴蟆灯”。最后放入一节蜡烛,留一个小孔通气,“蛴蟆灯”即告完成。由于“蛴蟆”是瘟神的象征,做好的“蛴蟆灯”不能拿到室内,只能放在室外。另外,每年的“蛴蟆节”通常也会制作一个巨型“蛴蟆灯”(三会)或青龙(金宝)[2]、彩龙(共兴)[10]等,供节日当晚作为主灯使用。其中共兴镇的彩龙是由当地的老人用竹子和红绿彩纸扎成,家家都会拿出五谷杂粮放入龙中,并塞满干稻草[10]。这个主灯通常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制作。[6][5][11]
到了正月十四当天,家家户户都会一起团聚,办上几桌酒席吃团圆饭[6]。下午则会举行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俗表演活动[3]。到了晚间7时左右,几十个青年男子就会扛起主灯开始游行[11]。而其他人就拿出已经点燃的“蛴蟆灯”,一边唱“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等节庆民谣一边跟著吹唢呐、扛著主灯的队伍前行,形成一道长达几公里的灯流。过去还会有人用点燃的木屑洒在队伍附近造成烟火效果,现在则是以烟花爆竹代替。一般来说游行路线都是根据传统预先设定的,目的地通常为某处的河边或水塘边(三会镇位于青家嘴村,共兴镇位于五洞桥村)。到达目的地以后,人们便开始举行祭祀活动,例如在共兴镇就会将游行所用的彩龙烧掉[10]。祭祀完成后,人们便将手中的“蛴蟆灯”放入河流水塘中或是插入岸边的土里,以示将瘟神送走,其后会许下新年的愿望。[2][3]其后,镇上的小孩还会进行特别的“摇嫩竹”活动[5],以此来祝福小孩们能够像嫩竹一样茁壮成长[12]。
据三会镇当地人称,蛴蟆节是三会镇最为热闹的节日,这一天镇上的人数甚至比过年时的人还多。[3]
历史传说
[编辑]传说在明朝末年,张献忠屯兵四川期间遭遇官兵围剿,双方死伤无数,其后瘟疫横行,百姓苦不堪言。由于瘟疫之时恰逢开春,青蛙冬眠结束后纷纷出洞,造成人们坚信从地下爬出的青蛙是不洁之物,便将这场瘟疫称为“蛴蟆瘟”,而“蛴蟆”也成为了当地最恐怖的瘟神。后来有一位道人云游至此,得知此事后点化村民,称“因战乱秽气浊血玷污河水,触怒河神,才降下‘蛴蟆’祸害人间,只有送走‘蛴蟆’才能保佑平安无事。”因此当地人开始自制“蛴蟆灯”,在正月十四夜晚挥舞火把,敲锣打鼓将“蛴蟆灯”送到附近的河流中,让河水将“瘟疫”带走,以此祈求蛴蟆神保佑村民平安。[2][9]
影响
[编辑]三会镇与共兴镇官方重视该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共嘉陵区委、区政府从2011年起都会举办“嘉陵区蛴蟆节”,主场地就在三会镇[4]。在三会镇政府门口的街道上即放有一尊高2米,长约4米的巨大青蛙。三会镇党委书记表示2017年的第六届“嘉陵区蛴蟆节”共约有8万人来到该镇参与“蛴蟆节”活动,比2016年更多,而2016年仅在“蛴蟆节”当天就实现了100馀万人民币的旅游收入。当地还打算修建“蛴蟆文化广场”、“蛴蟆博物馆”等设施,将蛴蟆节作为一个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打造。[3]
而共兴镇则在送灯的主会场五洞桥村修建了一座“蛴蟆节”民俗文化广场,改造了送“蛴蟆灯”下河的道路交通,并且还在附近建起了占地近千亩的花卉园区[5]。“共兴蛴蟆节”也已被列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0]。
遂宁方面,蓬溪县文化馆每年都会组织“新星蛤蟆节”对这一民俗活动进行保护与传承[8]。而遂宁市方面也已将“新星蛴蟆节”认定为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3]。
参考资料
[编辑]- ^ 范建华. 中华节庆辞典.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2: 337. ISBN 9787548908753.
- ^ 2.0 2.1 2.2 2.3 杨博、朱玉霞. 蛴蟆节:另类送瘟神的狂欢夜. 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12期.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9).
- ^ 3.0 3.1 3.2 3.3 3.4 南充晚报. 嘉陵蛴蟆节 8万人送灯祈福. 南充新闻网. 2017-02-12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 ^ 4.0 4.1 南充晚报. 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四夜送蛴蟆. 南充房产信息网. 2015-03-05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 ^ 5.0 5.1 5.2 5.3 伍力. 走起!本周五晚到南充顺庆看蛴蟆节. 四川在线. 2017-02-08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6.0 6.1 6.2 四川新闻网. 南充:千年民俗——蛴蟆节. 四川文明网. 2017-01-12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 ^ 谢磊,李同周. 西充:“蛴蟆节”万人狂欢 100余民警守护至终. 四川新闻网. 2017-02-08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9).
- ^ 8.0 8.1 遂宁文明网. 遂宁非遗项目或增4项. 中国文明网. 2016-11-07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9.0 9.1 谢杰. 人从众!近10万南充人一起过“蛴蟆节”. 华西新闻网. 华西都市报. 2017-02-10 [2017-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10.0 10.1 10.2 10.3 张玲. 南充共兴蛴蟆节万人欢聚点灯祈福. 四川新闻网. 2016-02-05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 ^ 11.0 11.1 四川新闻网南充频道综合. 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蛴蟆节”昨日举行. 四川新闻网. 2017-02-11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 ^ 苏定伟. 正月十四也有节 川北2万人“送蛤蟆”. 网易新闻网. 华西都市报. 2011-02-17 [2017-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4).
- ^ 遂宁市文化馆. 遂宁市召开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审会暨2016年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 四川省文化馆. 2016-11-01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