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部长会议特别委员会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苏联政府机构 | |
---|---|
苏联部长会议特别委员会 | |
Специ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при Совете министров СССР | |
机构概要 | |
成立时间 | 1945年8月20日 |
解散时间 | 1953年6月26日 |
后继机构 | 中型机械工业部 |
机构类型 | 政府机构 |
机构首长 | 主席:拉夫连季·贝利亚 |
上级机构 | 约瑟夫·史达林 |
苏联部长会议特别委员会[注 1](俄语:Специ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при Совете министров СССР,简称СК,1945年9月前称“苏联国防委员会特别委员会”[2];至1946年3月称“苏联人民委员会特别委员会”;非正式名称为“核能利用特别委员会”)是苏联的一个国家机构,根据1945年8月20日国防委员会第9887сс/ов号决议设立[1],负责研发和制造核武器,由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内务人民委员拉夫连季·贝利亚担任主席,本机构的设置标志著苏联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3]。
1953年6月26日,根据苏共中央主席团决议撤销特别委员会。同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下令成立中型机械工业部,并根据1953年7月9日苏联部长会议第1704-669сс号决议将特别委员会所有人员、文件、档案转交至新成立部门管理[4]。
背景
[编辑]在设立特别委员会之前,保障核计划的工作由苏联人民委员会负责,最初由苏联化学工业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米哈伊尔·格奥尔基耶维奇·别尔乌辛领导[5]。
1944年12月3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颁布了第7069сс号决议《关于确保扩大2号实验室所开展工作之紧急措施》。所有与原子计划相关的工作均集中在莫斯科,并在当地划拨土地以建设实验室的建筑设施。
1945年8月20日,国防委员会发布第9887сс/ов号决议《关于成立国防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特命特别委员会全权组织与使用铀原子能有关的一切活动,包括核武器的开发与生产[1],由拉夫连季·贝利亚任委员会主席[6][7]。设立该委员会时,借鉴了自1943年7月4日以来运作的苏联人民委员会无线电定位委员会的经验[4]。
组成
[编辑]特别委员会被赋予了紧急权力,可以动用苏联政府掌握的所有资源来进行原子弹工程,经费均由苏联国家银行直接划拨[8]。特别委员会多根据史达林的指示运行,后者要求在短时间内研制出核武器[5]。 为了加快工作进程,特别委员会成员包括所有参与创建苏联核工业的党和国家代表:
№[7] | 人物 | 职位 | 活动[4][1] | 备注 |
---|---|---|---|---|
1 |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主席) | 内务人民委员[注 2] | 情报与反情报 | |
2 |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 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 | 党务与人事 | |
3 |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沃兹涅先斯基 | 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 经济规划 | |
4 | 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副主席) | 弹药人民委员 | 工程与工业 | 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总局局长 |
5 | 阿夫拉米·帕夫洛维奇·扎韦尼亚金 | 副内务人民委员 | 工程与工业 | |
6 | 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科学主管) | 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主任 | 科学 | 核计划首席科学家[10] |
7 |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 | 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所长 | 科学 | 被邀请解决低温技术的同位素分离问题,于1945年因与领导层意见不合而退出原子计划 |
8 | 瓦西里·阿列克谢维奇·马赫涅夫 | 苏联国防委员会成员、特别委员会秘书 | 技术 | 秘书长,此人在部份历史学者研究和当事人回忆中未被提及[4][5] |
9 | 米哈伊尔·格奥尔基耶维奇·别尔乌辛(副主席) | 化学工业人民委员 | 工程工业 | 特殊委员会成立前负责监督第二实验室 |
自特别委员会成立以来,其会议上审议了所有关于苏联国防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涉及核问题的文件,随后将这些文件交给史达林批准。其后特别委员会的工作流程也发生变化:1947年2月8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特别委员会的工作直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史达林或其第一副主席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报告[4]。
苏联原子弹计划的一名参与者伊戈尔·尼古拉耶维奇·戈洛温后来回忆道:“鲍·利·万尼科夫与伊·瓦·库尔恰托夫的配合可谓相得益彰。库尔恰托夫负责解决科学问题,确保工程师及相关科学领域的工作方向正确,而万尼科夫则负责工业界的命令执行与工作协调。”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参与火箭航天工业创建工作的鲍里斯·叶夫谢耶维奇·切尔托克的认同[5]。
为了直接领导参与原子计划的科研、设计、工程机构及工业企业,特别委员会下设了国防委员会第一总局,负责统筹相关工作[7][5]。
技术委员会
[编辑]为了分析特别委员会核计画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设计技术设施,需吸纳更多科学工作者参与。因此1945年8月20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第9887сс/ов号命令《关于国防委员会特别委员会(负责核能应用)的设置》(О специальном комитете [п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ю атомной энергии] при ГКО),确定了特别委员会下技术委员会成员:[7]
№[7] | 人员 | 职位 | 头衔 | 备注 |
---|---|---|---|---|
1 | 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主席) | 弹药人民委员 | 工程技术勤务上将 | |
2 | 艾布拉姆·伊萨科维奇·阿里汉诺夫(科研秘书) | 理论与实验物理研究所所长 | 院士 | |
3 |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沃兹涅先斯基 |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 ||
4 | 阿夫拉米·帕夫洛维奇·扎韦尼亚金 | 内务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 | 负责管理“特殊劳动群体”[11] | |
5 | 阿布拉姆·费奥多罗维奇·约费 | 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所长 | 院士 | 大多数委员会成员都是约费的学生 |
6 |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 | 物理问题研究所所长 | 院士 | 由于与领导层的分歧,于1945年退出核计画 |
7 | 伊萨克·康斯坦丁诺维奇·基科因 | 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员工 |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 |
8 | 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 | 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主任 | 院士 | |
9 | 瓦西里·阿列克谢耶维奇·马赫涅夫 | 国防委员会成员、贝利亚的副手 | 秘书处负责人,在历史学家的研究[4]和目击者回忆录[5]中未被提及 | |
10 | 尤里·鲍里索维奇·哈里顿 | 教授 | 物理与数学科学博士 | |
11 | 维塔利·格里戈里耶维奇·赫洛平 | 苏联科学院镭研究所所长 | 院士 | 自1940年起担任苏联科学院主席团铀问题委员会主席 |
工程技术委员会
[编辑]在核计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生产原料以获取武器级钸,建造核弹的组装与储存工厂,解决铀开采与浓缩问题,以及生产重水(如ОК-180重水堆)。
为确保工程技术指导计画设计与企业建设的资源利用,以及指导特种设备的设计与制造,1945年11月30日,在苏联人民委员会特别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在特别委员会下设立工程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七人组成:[12]
人员 | 职务 | 军衔/学衔 | 备注 |
---|---|---|---|
米哈伊尔·格奥尔基耶维奇·别尔乌辛 | 苏联化学工业人民委员 | 委员会主席 | |
瓦西里·谢苗诺维奇·叶梅利扬诺夫 | 苏联人民委员会标准化委员会主席 | 技术科学博士 | 副主席 |
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 | 第一任苏联运输工程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 | 工程技术勤务上将 | 委员会成员 |
阿夫拉米·帕夫洛维奇·扎韦尼亚金 | 内务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 | 中将 | 委员会成员,负责监督“特殊劳动群体”[11] |
根纳季·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先科 | 电力工业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 | 技术科学博士 | 委员会成员 |
安德烈·格奥尔基耶维奇·卡萨特金 | 苏联化学工业的组织者 | 委员会成员 | |
鲍里斯·谢尔盖耶维奇·波兹尼亚科夫 | 重工机械制造人民委员部技术委员会主席 | 科学秘书 |
工程技术委员会人员共45人:委员会副主席、科学秘书、助理7名、工程师10名、科室秘书和委员会秘书8名、打字员4名、技术档案工作人员4名、办公室工作人员10名。工程技术委员会成员、工作人员及受聘为顾问和专家的人员,薪资和待遇与特别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的标准相同。工程技术委员会的实际工作依据产业的建立进行,分为几个方向:[12]
部门 | 部门负责人 | 科研负责人 | 相关设施 |
---|---|---|---|
1 | 米哈伊尔·格奥尔基耶维奇·别尔乌辛 | 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 | 817厂,武器级钸生产与化工冶金厂 |
2 | 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 | 伊萨克·康斯坦丁诺维奇·基科因 | 813厂 |
3 | 根纳季·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先科 | 列夫·安德烈耶维奇·阿齐莫维奇 | 814厂 |
4 | 安德烈·格奥尔基耶维奇·卡萨特金 | 马克·奥西波维奇·科恩菲尔德 | 设计与建造化工原料生产设施,设备研发与制造 |
5 | 阿夫拉米·帕夫洛维奇·扎韦尼亚金 | 尼古拉·费多托维奇·普拉夫久克 | 矿冶企业的设计与建设,设备研发与制造 |
活动与解散
[编辑]在特别委员会的领导下,苏联核工业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将与二战密切相关的、在管理上具有高度集中的人民委员部进行转型来实现的[4]。弹药人民委员部之后将下属的研究所、设计局和工厂交给隶属特别委员会的国防委员会第一总局[7],这些机构和工厂成为新工业部门的基础,此外此一组织结构还负责为第一总局的中央机构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直至其建立起自己的经济服务部门[4]。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情报与反情报工作,为相关活动提供情报保障与反间谍掩护,并参与铀加工技术的开发,建立新矿产的开采基地,以及建设核工业设施,而是大规模使用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内务部管理的“特殊劳动群体”(即劳改营囚犯)以及军事建设部队为苏联核计画中重要的一环。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因为动员了大量囚犯作为机动且免费的劳动力,才能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全新的工业部门[4]。
除直属于第一总局的组织外,还有大量外部承包商(截至1946年4月1日,共有103家机构、企业和组织参与其中,这个数字不包含编外组织)。特别委员会在建立新工业部门的过程中,协调并指导了这些承包商的工作,这些承包商特别在建设初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对这些企业的指令均以苏联政府的决议形式下达。史达林对特别委员会的活动进行直接监督。1947年2月8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特别委员会将直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史达林或其第一副手莫洛托夫汇报[4]。1945年9月起,随著苏联国防委员会的解散,“苏联国防委员会特别委员会”改隶属于苏联人民委员会,并更名为“苏联人民委员会特别委员会”。1946年3月,苏联人民委员会改组为苏联部长会议,“苏联人民委员会特别委员会”被更名为“苏联部长会议特别委员会”。1953年3月16日,苏联部长会议发出第697-355сс/оп号决议《关于特别工作的管理》确立特别委员会主席一职由贝利亚保留,首席副手为万尼科夫。1953年6月26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解散苏联部长会议特别委员会,并将其现有工作人员、文件处理及档案转交给同日成立的中型机械工业部,由1953年7月9日1704-669сс号决议所批准[4]。
至特别委员会解散时,苏联拥有了核武器,并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体系,还开发完成七种不同的原子弹设计,其中RDS-6S设计后来发展为威力更强大的氢弹,而RDS-4则将原子弹缩小到可由伊尔-28轰炸机携带,或装载于导弹弹头之用。随后,苏联核工业的工作重点转向至核武器的改进、扩展生产基地和发展核能领域[4]。
历史学家维克多·波卢宁(Вячеслав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олунин)认为,“特别委员会的重建与解散,主要是由苏联政治精英内部的权力斗争所驱动”,这场权力斗最终以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被逮捕而结束[4]。
注释
[编辑]注脚
[编辑]- ^ 1.0 1.1 1.2 1.3 赵万鑫(2023年),第244页
- ^ 张泽宇(2020年6月),第47页
- ^ 张泽宇(2020年6月),第48页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Полунин(2007年)
- ^ 5.0 5.1 5.2 5.3 5.4 5.5 Черток(1999年)
- ^ Гончаров & Рябев
- ^ 7.0 7.1 7.2 7.3 7.4 7.5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обороны СССР
- ^ 张泽宇(2017年3月),第110页
- ^ 许金秋(2019年),第152页
- ^ 刘玉宝 & 万平(2018年),第199页
- ^ 11.0 11.1 pratom
- ^ 12.0 12.1 Специ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при Совнаркоме СССР
参考文献
[编辑]- 赵万鑫. 苏联核计划:缘起、实施及其影响. 西部史学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2023, (第1期) (中文).
- 张泽宇. 苏联氢弹研制的启动及其原因(1945—1950)——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 西伯利亚研究. 2020-06, (3). ISSN 1008-0961 (中文).
- 张泽宇. 苏联核工业体系创建述论(1945—1953)——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 史学集刊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03, (2). ISSN 0559-8095 (中文).
- 许金秋. 贝利亚与苏联核计划探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 (4). ISSN 0257-2834 (中文).
- 刘玉宝; 万平. 苏联核计划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基于俄罗斯解密档案的研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 (5). ISSN 0257-2834 (中文).
- История создания атомного и термоядерного оружия. — 10 декабря 1945 года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м СМ СССР при Специальном комитете в дополнение к Техническому совету был организован Инженер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совет под председательством М. Г. Первухина.. pratom.ru. [202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俄语).
- Полунин, В. В. Становление центральных органов управления атом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ю СССР(1945 — 1953 гг.). Новый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Москва: 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2007, 16 (2) [2024-10-02]. ISSN 2072-9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5) (俄语).
- Черток, Б. Е. Глава 4.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на родной земле. Три нов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 тр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комитета. Ракеты и люди Том 1. 1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9) (俄语).
- Распоряже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 обороны от 20 августа 1945 года № ГКО-9887сс/ов «О Специальном комитете [п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ю атомной энергии] при ГК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обороны СССР. [2025-01-28] (俄语).
- Гончаров, Г. А.; Рябев, Л. Д. О создании перв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атомной бомбы. — В статье на основе данных документальных источников, охватывающих период 1939–1949 годов, рассмотрены истоки и становление физических идей, положенных в основу конструкции перв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атомной бомбы, важнейшие события и факты, связанные с её созданием.. wsyachina.narod.ru.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3) (俄语).
- Протокол № 9 заседания Специаль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 при Совнаркоме СССР. 30 ноября 1945 г.. docs.historyrussia.org. Специ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при Совнаркоме СССР. [2025-01-29] (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