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紫渣斗式花盆
钧窑 葡萄紫渣斗式花盆 | |
---|---|
年份 | 明(西元15世纪) |
类型 | 陶瓷器 |
尺寸 | 19.2 cm × 21.3 cm × 12.0 cm(7.6英寸 × 8.4英寸 × 4.7英寸) |
收藏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收藏地 | 台北市士林区国立故宫博物院 |
登录号 | 中瓷004762N000000000 |
网址 | 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
葡萄紫渣斗式花盆制造年代为金-元(西元12至14世纪),高 19.2 公分、口径 21.3 公分、足径 12 公分。底部挖有五孔作为花瓶排水之用[1]
外观
[编辑]此件花盆整体风格因为尺寸较大、比例上偏宽、釉彩斑斓、极具光泽以及用色沉稳使得花盆较庄重典雅,体现了钧窑瓷器之美;不像传统青瓷、白瓷、青花瓷利用繁复的纹样、图饰增添瓷器的艺术感以及高贵的象征,而是反其道地运用釉料经过窑高温环境下的“窑变”烧制出多变的色彩显现出如宝石般的质感,更散发著钧釉带来的神秘感,“葡萄紫”即为其中一种。[2]
造型
[编辑]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喇叭状开口(侈口)、宽椭圆腹、矮底足;做工精致,底足的部分有些许内凹。
渣斗即为一种自古即有的家庭用具,用来盛装食物残渣;此件花盆沿袭了渣斗的外型:侈口外移(喇叭状开口)、宽腹;不同之处在于渣斗原为较小尺寸之物品(大约十公分左右),而花盆为大型作品;且又将宽腹的比例横向拉伸。
对于外型而论,其仿制的概念与原型合理推测可以追溯早至青铜器时代之器型,像是民国初年赏玩陶瓷的戏曲学者许之衡就在书中提到“渣斗,觚之小者曰渣斗”[3],渣斗承袭了觚侈口外移的设计特色;除了觚之外,也能从其他早期青铜器看出设计的源流,例如殷商晚期的牺首兽面纹圆口方尊[4][5],比对渣斗式花盆可以发现在结构的配置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釉色
[编辑]钧窑之特色为浓厚的釉以及经过素烧和一或多道的烧制过程,这件作品的葡萄紫釉上至侈口内部约三分之一处,瓶内为带有微光泽之白色;而足边的地方有明显之修釉痕,即酱色的护胎汁(釉)和葡萄紫釉之交界有明显的交混。不过就整体而言,釉面光滑明亮,其釉样之模式为乳浊的粉紫色加上葡萄紫之斑纹,赏玩陶瓷之人多称之为“泪痕”,如果泪痕太过粗、厚重则较劣称之为“蜡泪”;浓厚的釉在烧制过程中的自然流动也造成了浓淡的分别,侈口和宽腹的釉色皆为由上至下、由淡至浓;至于侈口和宽腹之交界处、宽腹和底足之交界处,因为转折处较易积聚釉汁所以釉色较深为紫黑色;最特别的是在宽腹上部有一圈乳白之釉环,其中仍有些许葡萄紫斑,钧窑的渣斗式花盆大多都有此种特色。
特征
[编辑]底部刻有数目字“五”,字周围带有刮釉的痕迹,由此可知此为烧制完成后才被加刻,经由比对同样来自钧窑之作品可合理推知,数字和尺寸有关联,数字越大,则尺寸越小;[1]值得注意的是,这件花器并没有钧窑常见的“蚯蚓走泥纹”,可能的原因为素烧或是二次烧造过程中胎体很难得地没有产生细微裂痕,因此无法让后来的釉汁得以注入,又或者是金-元时期的釉汁成分更加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