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四大族群
台湾四大族群,台湾族群的分类概念,其包含了台湾原住民族、台湾闽南人、台湾客家人、台湾外省人四者。在1980年代时,由社会学学者陈绍馨、傅瑞德、萧新煌等人提出这个分类概念[1]。于1993年由民主进步党立法委员叶菊兰与林浊水所正式提出[2]。至2000年后,取代中华民族,成为台湾主要的族群分类概念。
概论
[编辑]台湾四大族群的雏形,始于清治台湾时期,当时已有被称为蕃的台湾原住民,以泉州、彰州移民为主的闽南族群,来自广东的客家族群,以及来自中国大陆其他省份的外省人。经过日治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著中华民国政府来到台湾的中国大陆各省移民,形成的外省族群。相对于实际上由祖籍、历史与语言等特征形成的族群区别,台湾族群意识与族群区分,则迟到1980年代晚期才正式出现。据萧新煌的研究,其中,最早形成族群意识为台湾外省人。其后,出现台湾原住民族与台湾客家人。最晚出现的是台湾福佬人。2004年,中华民国行政院召开族群与文化发展会议,确立了政府政策走向多元族群。
内容
[编辑]关于台湾四大族群的分类,最早可以追溯至国立台湾大学的学者陈绍馨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傅瑞德,于1970年出版的《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二册:社会基图》。在此书中,他们根据1956年的户口普查资料,依照省籍、语言、血缘,将台湾的族群区分为祖籍福建之本省籍民(闽南人)、祖籍广东之本省籍民(客家人)、山胞、外省籍四者。萧新煌曾经提出四大语系,与四大区域团体的分类,包括闽南、客家、山地、内地四者。在1980年代之前,区分族群最主要的分类法,为原住民与汉族的区别,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省籍区分,这两大分类法为主。随著1980年代的民主化运动与解严,学者自欧美学术界引进了关于族群概念的研究,也刺激了台湾原住民族与台湾客家人的社会运动的发展。
台湾原住民族
[编辑]台湾闽南人
[编辑]台湾客家人
[编辑]台湾客家人,属于台湾汉族之一,也是台湾的第二大族群。该族群之祖籍,大多是源自中国粤东地区,以及部份闽南地区与闽西地区。
台湾外省人
[编辑]在1949年后随著中华民国政府来到台湾的中国大陆各省份移民,在抵达台湾之初,仍然保持对自己省份的认同。根据学者王甫昌研究,外省人族群意识的出现,始于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与中美断交之时。在1970年代,行政院长蒋经国开始刻意拔擢台湾青年出任政府重要职位,当时称为“吹台青”,外省族群开始感受到地位被剥夺。在1980年代,在二月政争后,李登辉成为中华民国总统,推动国会全面改选,外省人逐渐无法主导台湾政治,出现外省族群弱势论,因此形成台湾外省人的族群意识。